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第八讲:符号修辞学(上中)
第八讲:符号修辞学SemioticRhetoric符号比喻,概念比喻符号提喻,转喻符号比喻的延伸:反喻,潜喻,曲喻象征反讽,大局面反讽四体演进符号修辞学的必要性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研究如何“说服”。在现代,修辞学属于语言学范围,一直在大学语言学教育中占有一个地位。符号学一方面把语言修辞的研究成果扩大到一般符号学的研究,符号修辞学,可揭示修辞根本问题。例如图像修辞,多渠道媒体修辞,比起语言层面的修辞复杂得多。还有些重大问题,例如象征问题,反讽问题,在语言范围内无法讲清楚。说服之研究西方大学的修辞学系科,是符号学与叙述学家独立成学科以前长期的驻扎地。一般理解的修辞学,是“加强言辞或文句说服能力或艺术效果的手法”。欧洲古典时期,中世纪,都有不少学者倾全力于此,修辞艺术一直繁荣,修辞学却停滞不前。符号修辞学把修辞推进到语言之外,进入各种中介,修辞就出现了全新的面貌。“说服”这个古老的目标,在广告、图像、等当代传播领域,有了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修辞与当代文化坚持符形修辞学的布斯,认为修辞不是说话的修饰,而是思想的根本形式。人用不着对自己修饰语句,但是人必须理解自己,因此,修辞是符号方式,文化方式,也是自我的存在方式。布斯再三强调修辞是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因此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道德。修辞实际上应当指导社会行为。因此,修辞学与研究意义与交流传播符号学密切相关。“非语言”符号修辞格(Non-Verbal“FiguresofSpeech”)一旦把语言放在一边,关于修辞的讨论几乎无法进行第一:语言表现力过于强大,非语言符号修辞,往往被认为只是语言修辞格的变形;第二:关于非语言符号的讨论,不得不用语言来描述,容易混淆;第三:符号修辞没有“是”、“像”、“如”之类词,必须靠解释才能出现;第四:符号修辞格,容易与符号本身的性质(像似性,指示性,规约性)相混淆,这里的级差问题相当细腻。因此,符号修辞,要完全与语言分开,是很困难的事。比喻,隐喻,metaphorology比喻不仅是最常见的修辞格,很多人认为所有的修辞格根本上说就是比喻的变体,因此修辞学就是广义的比喻研究。西方对比喻的讨论从希腊时代就开始了,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对比喻的讨论几乎到了繁琐的程度。现代符号学为比喻研究开闭了新的途径:符号学在这个似乎太古老的领域中,推出全新的一系列研究。一门比喻学“逐渐成形,学术界甚至掀起了一股”比喻热”。建议把广义的metaphor译为“比喻”(也就是把所有的修辞格都看成一种比喻),把修辞格之一译为“隐喻”。比喻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瑞恰慈认为,“我们对世界的感受本来就是比喻性的”。只有与我们的先验范畴或经验相比较,才得以认识新的经验”。利科则进一步认为:“比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向我们提供关于世界的新信息”。中国比喻学比喻研究在中国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墨子》“小取”:“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指出隐喻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明白;《荀子》“非相”篇称:“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指出了隐喻的合与分双重作用;《文心雕龙》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已经指出了隐喻两造之间远与近的张力关系。中国的修辞学体系孔子虽然没有直接讨论隐喻,却大量使用隐喻,隐喻成为儒家“微言大义”的一种方式;《公羊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双双是《山海经》中的野兽,公母双行。孔颖达注:“法当遣使,不合亲行,故经、传具见其事,以示讥。”南宋陈骙《文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法修辞专著,卷上说:“易之有象,以尽其志;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把隐喻作为一般的“象”的地位。此书对于隐喻,则详细分类:“取喻之法,大概有十”。《文则》基本上建立了中国的修辞学体系。符号明喻可能吗?隐喻是相对于明喻而言的,比喻的两造之间有“像”“如”等字称为明喻,没有则是隐喻。在符号修辞中,无法出现“像”“如”这类字眼,或相似的点明方式,因此符号很难构成明喻。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开始有个非常明显的隐喻:火车站一个倒走的时钟。整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人从老年开始倒着长,越活年龄越小。这个钟的镜头作为整个电影的比喻,安排得太明显,但我们依然没有根据说这是符号明喻。新符号来自符号比喻任何新词是一个旧比喻上做出来的新比喻,例如“互联网”,“板块”,“博客”,“菜鸟”,“金融海啸”;同样,任何新符号也是新比喻,例如奥运“足迹”礼花。能不能说任何符号体系都是靠比喻形成的?应当说的确如此:任何符号都从根据性(广义的比喻)进入无根据的规约性,再用符号文本做新的描写(例如电影从个别影像组合而来)。比喻与像似根据性,几乎重叠。我们尽量不讨论初级比喻。《喜宴》最后的“投降”姿势,是二级形象比喻。符号比喻随处可见为春节元宵喜庆,本市的广场上挂了三种灯彩:树上沿着树枝挂的是红色灯泡,黄色灯泡,草坪上铺的是绿色灯泡。广场上铺满三种色彩。大家都明白红的黄的是两种颜色的腊梅,绿的是灯光草坪,这是明显的类比。观者想到“火树银花”,“华灯初上”,“佳节良宵”、“普天同庆”这样的成语?市政府在作计划书或写汇报时,肯定会用。这是因为语言能把根据性说的更清楚一些。符号比喻的治疗作用在所谓“神话式思维”中,出现“似对似”(Likeproduceslike)的治疗比喻:蛇胆明目,牛鞭壮阳,红枣补血,鱼泡收子宫,未孵化的蛋补阴,藕粉美白,桂圆滋阴,白果补阳。这类心理治疗,不是所有的民族共享的,甚至不一定是某个民族全民的思维方式,而属于一定的文化集团老太太的营销理论摘自某营销理论书:去年在北大门口,我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项链,也不知道是玻璃还是水晶的……我问她这个东西叫什么?她说,“小伙子你就不懂了,上面缀一个玻璃坠子,这叫情人的眼泪。大学生谈恋爱谈崩了,买一个东西纪念一下”。概念比喻Conceptualmetaphor这种比喻发生在语言之上的概念层次,并不依靠语言形式。两个概念域之间,出现一种超越符号形式之上的映现(mapping)关系。例如“人生如梦”、“世界是个舞台”、“命运无常”某些比喻几乎全世界共有,例如蛇为魔鬼,鸟为自由;例如“心冷”,“心碎”。跨语言比喻,往往就是超语言的“泛符号”比喻。这些概念比喻可以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甚至可以有音乐美术表现。有的概念比喻比较复杂,例如陆九渊说:“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哲学比喻本质上是超语言的。跨文化概念比喻同大于异“怒火”,这个比喻可以说出很多变体:“我火冒三丈”,“这可把我惹火了”,“他虚情假意的道歉火上加油”,“吵完后他几天怒火未息”。英文,中文表达都很自然,甚至可以用图像,舞蹈,音乐来表现“怒火”,它超出表现形式之上。并不是说概念比喻没有民族性,例如关于动物的概念比喻,各个民族不一样,中国人说“山中之虎”(一山不容二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欧洲人往往用“森林中的狮子”。但是东西方都用大型野兽比“强权”,用狼和狐狸这样小型野兽比“狡猾凶残”,家畜比“不重要,可牺牲”。概念比喻各民族有异有同,同比异多。政治与概念比喻上下左右的位置,是重要的概念比喻,而且在各个文化中意义都相近。上下因为比较容易用图像表现,所以几乎无处不用。上下是社会地位,左右是政治立场(“能上能下”、“忽左忽右”)大/小时力量。西语称为YourHighness,YourMajesty。《易》乾卦所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些实际上是在演化“本乎天者亲上”这个概念,就是在中国,“乾/坤,阳/阴,天/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是具有中心/边缘关系的概念比喻,其中心是将身家族乡国等扭结起来的血缘宗族关系“。主体异化:影子与主体消失波德里亚还用“丢了影子的人”来指人的异化。贾平凹《废都》的开头,也有一个影子消失的情节。影子与镜子有类似的功能。镜子是拉康意义上主体生成的工具,主体通过镜像来确认自身;影子消失,意味着“人”远离深度模式和价值判断,被消费符号构筑成平面。“再也没有存在之矛盾,也没有存在和表象的或然判断。只有符号的发送和接受,而个体的存在在符号的这种组合和计算之中被取消了……消费者从未面对过他自身的需要。”商品社会主体:镜子与橱窗玻璃波德里亚“镜子与玻璃橱窗”比喻主体性的变化:“在当代秩序中不再存在使人可以遭遇自己或好或坏影像的镜子或镜面,存在的只是玻璃橱窗——消费的几何场所,在那里个体不再反思自己,而是沉浸到对不断增多的物品/符号的凝视中去,沉浸到社会地位能指秩序中去。”我们在玻璃橱窗中看到的不是自己完整的影像,而是商品和叠加在商品上、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模模糊糊的自己。这是一个被“物化”的人。前商品社会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类似镜子,基本上看到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商品社会的个人,是玻璃橱窗中碎片状的个体。符号转喻(signmetonymy)符号转喻多见于症状,踪迹,手势等指示性符号。转喻在本质上是“非语言“的,它只是指出,其基本特点是“指出”,语言中最典型的指示代词“这”、“那”,并不具有语言的规约品质,而只是对指示的一个模拟。而语言的指出功能,并不比非语言符号强:箭头,手指,比指示代词“这个”更清楚更直观。甚至许多社会现象或心理现象,是符号转喻,例如恋物狂,收集狂。贾宝玉爱吃胭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爱收集爱嗅闻小脚鞋的怪人,都是对“邻接意义”过分热中。符号提喻(signsynecdoche)几乎所有的图像都是提喻,因为只能给出对象的部分。戏剧或电影用街头一角表示整个城市,却是经常被认为为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新闻图片,电影图景,实际上都无法给我们全域,都只是显示给我们对象的一部分,让我们观众从经验构筑全副图景。所谓记实,提供“真实感”而不是“真实性”。关于世界的符号只是符号,不是世界。女人出门挎的名牌提包,是财富的提喻,不是财富的全部,提包的符号形式与财富也没有多少瓜葛。电影《芳草天空》中有个令人悚然的提喻:男主人公发觉与他做爱的女子,是死去的前女友,就把她用枕头闷死。突然他发现女的胸前有一颗痣,他没有认出这颗痣,而误杀了现女友。SynnecdocheNewYork解构纽约,纽约戏中戏,微缩纽约在片中,正如片名告诉我们的一样,提喻的修辞则套用在了纽约之上。一个剧场导演刚刚大获成功。他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医生告知情况不容乐观。他突然强烈的意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时间的宝贵。于是,他决定倾其心血打造一部戏剧作品以告慰平生。这样的手笔说出来有点吓人,那就是在剧院中真实的重建一个纽约城。于是,戏里戏外的热闹便隆重登场了……提喻结合转喻转喻与提喻在符号表意中经常会混合。电影中的“特长镜头”,例如《赎罪》中有敦刻尔克海滩足足4分半钟的长镜头:开阔的海滩上火光冲天,枪炮声震耳,到处弥漫着血腥与死亡……这段拍摄有意卖弄技术以表现“全景”,但是无论怎样的长镜头与全景镜头,都不是整个敦刻尔克海滩的全部,这个长镜头依然只是战场局势的提喻。接着(邻接)的镜头,男主人公受伤而死,却是转喻:在几十万人生死悬于一线的战场,一个人的死亡微不足道。倒喻(reversedmetaphor)把喻旨放在前面,称倒喻。《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Thesharkismylawyer.电影中先出现春日垂柳燕子呢喃,然后出现恋人成双;潜喻(submergedmetaphor)A-(B)-B1:其中B1是B的一个延展品质或行为。例如被侮辱的女人吼起来:“拿开你(如狼的)爪子!”钱锺书《围城》中说某女士穿得太暴露:“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真理(像她一样)赤裸。蒙太奇很有可能是潜喻:某人在暴怒,炉子上的咖啡壶煮沸溢出溅脏了桌布:咖啡壶(也像人物一样暴怒地)沸腾了。据说宋徽宗庭考画家,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某画家画了几只追逐马蹄的蝴蝶,得到嘉奖:花香无法画出,其延展行为却可以描绘。曲喻(conceit)潜喻的进一步展开,就成了曲喻:A-(B)-B1-B2-B3“他(如狼)永无满足,每天寻找新的牺牲品,得意时就狂啸”。
本文标题:第八讲:符号修辞学(上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27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