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的研究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广州市开发区第二小学李悦新一、课题提出当前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不高,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外,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只有学生广读博览,有了丰富的海量的语言储备,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有宽厚的基础,小学生的习作才能有“神”来之笔。否则,一切的手段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素质教育的宝贵资源。孩子在心灵最纯粹、吸纳力最强的年龄段,把最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精华诵读得滚瓜烂熟,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这种学习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因此,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冶学生的人格,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良好途径,更能以此为突破口,对小学生的习作实行“影响”和“干预”,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二、课题界定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教育家、老师已经高度肯定经典诵读给学生所带来的变化与意义。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十分推崇诗教,之后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人都热衷于诗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重视诗教。他在育才实验学校当校长时说:“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他也常常通过写诗来教育学生,在他的教育思想中,诗教思想灼灼发光。自从台湾王财贵教授、南怀谨先生于90年代初倡导和推行华人“少年读经运动”以来,在台湾,诵读经典教育理论已经被家长及老师所接受。东南亚从香港澳门到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越南、泰国、缅甸,西方的一些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卢森堡等。只要有华人的地方,都在开始接受这种诵读经典的教育。中国文化界耆宿赵朴初、曹禺、冰心、夏衍等于98年向全国政协提出了关于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他们认为培养21世纪需求的人才,传统文化是非补不可的一课。从此,各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动在各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但目前的研究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不太令人满意:一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结合程度不够;二是“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的研究不多。因此,我们结合学校开展的“校内导读,校外助读,以学校诵读为本,校外诵读为辅”的校内外联动的“读经典诗文”活动,提出了“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的研究”。本课题旨在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经典诵读与小学生习作的关系及其影响,提升培育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提提高小学生习作表达能力。三、研究内容(一)经典诵读的内容选择与小学生习作水平的研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佳作,博大精深。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更要走进经典,诵读经典。为了使诵读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科学合理、系统完善,为了使诵读内容更加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我们课题组成员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历时一年分年级编写了一套《晨读经典》校本诵读教材。具体编写原则:1、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强调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培养语文素养”。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2、尊重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老师们认真研究各年龄段孩子生理、心理不同特点,力求所选内容文质兼美,适合朗读,题材丰富多样,符合孩子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难易适当。3、遵循教育性和实践性原则。儿童诵读经典古诗文,有利于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记忆力,有利于驾驭语言文字能力。诵读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是为了让学生感悟、体验和应用,形成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教材构成:1、各年级侧重点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侧重识字、词语积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二年级,诵读《诗经》、《中华童铭》、《孝经》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知道为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感受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在富有节奏的韵律中回归质朴纯真的本性。三年级,诵读孔子名言、老子名言、孟子名言,……四年级,诵读《弟子规》、诸子百家名言,……五年级,对联、四大名著中的古典诗词,……六年级,诵读《论语》、《道德经》,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完善人格,树立道德规范,启迪人生智慧。2、古诗词分类汇编整套书选用了一百多首诗词,这里面包括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列出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包括了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所附的“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都选了进来。这些古诗文,老师们按照学生年龄特点,由短到长、由浅到深的顺序分类编排到各年段的教材中。3、与教材中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经典篇章根据课本中所选的课文类型,我们选择一些课本内容延伸的精彩的篇章,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我们选择一些优美的有文学韵味的歌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情趣。诵读提高了语文素养,学生的识字量大大提高,学生诵读的水平得到提高,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提高。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好词佳句,一篇篇习作,因经典诵读而内涵丰富。(二)经典诵读与习作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大多实践都仅仅局限于朗诵和积累,殊不知在这些经典中还包含了作者独特的创作构思,这是语文教学资源中宝贵的范例。既然如此,能不能将单纯的诵读经典变为“读与写”呢?即将“读经典·学习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创造。为了落实“读”与“写”,课题组教师做了如下研究:1、巧诵读“读”是基础。为了有效推进“读与写”的顺利进行,教师们经过研究认为在“读”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四步:了解作者,知晓背景;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入情入境,体会情感;理清思路,学习表达。2、善写作在读懂经典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教师可结合经典诗文的具体内容和表达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叙事、写景、写人等训练,多角度改写、扩写、续写、补白等。具体就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研究:(1)分类选编,在阅读中引导写作。也就是让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从浩瀚的汉语言文学的海洋中撷取语言菁华,让学生积累写作语言,提高写作水平。为了便于学生记忆,也便于学生写作时随时提取语言积累。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课标要求对诵读经典分门别类的进行了选编推荐。例如,按季节分(春夏秋冬)、按传统节日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按写事分(送别、思乡等)、按写人分(大人、小孩、老人等)、按写物分(植物、动物等)。(例如:写竹的《春江晓景》、《竹里馆》、《新竹》……写月亮的《静夜思》、《山居秋瞑》、《古朗月行》、《月下独酌》……)此外,在分类选编推荐时还要注意学段特点:低年级重点选编词、短语、句子;中年级重点选编整首诗词、精彩段落;高年级重点选编推荐篇章、名著等。这样既便于学生背诵积累又利于学生选出佳句、名段,运用到习作中。(2)借助例文,在模仿中提升习作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有生命力的语文天地,而每篇文章又都是学生习作中的经典例文。作为语文教师,在强化经典诵读的同时,还要注重挖掘经典中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在仿写中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学习了《桂林山水》后,以“校园的花园”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排比句式来练笔。又如,学习《第一场雪》,文章对雪后的景色描写生动形象,课文“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一段中,动静结合、先整体后部分的表达方法特别突出。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段充分理解后,以“好大的风啊!……”为开头,引导学生仿照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仿写。那么,仿照优秀的篇章完成一个小练笔,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心目中有了习作结构的模型,见到一个题目,就会从大脑这一存储器里搜索到类似的例文。如此一来,一篇文章轻而易举写成。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存储知识的累积,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越来越高。(3)指导补白,在改写中学习写作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读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进行改写和再创作。写成现在容易理解的文章,这样古诗也理解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具体任务是以古诗词为题材,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叙事、描景、写人等片断训练和多角度的补白、改写、扩写、续写。寻找经典名篇与课内习作教学衔接的结合点,探索把诵读经典与习作结合起来,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潜心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加习作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做了一定的贡献。(三)有效进行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本研究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开发符合他们天性的活动形式,让经典诵读活动植根于学生生活又回归学生的生活,总结出有效的经典诵读活动实施策略。1、促进习作能力提升的经典诵读活动实施策略策略一:全校统一与分层分级相结合(1)全校统一“一天四诵”。巧用灵活时间,不增加负担,确保诵读效果。晨诵: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集体诵读诗文,每周设定一定的目标。课前诵: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可以由老师抽内容,学生诵读;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或玩诵读接龙等游戏,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活跃课前气氛。午诵: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学生可跟读、跟背、跟唱。夜诵:每天晚上回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诗文诵读内容。(2)各学段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着眼“熏陶”,激发“兴趣”,承认个体差异,在内容选择上,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因此,根据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特点,分别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策略二:大型活动与小型多样相结合(1)大型活动①名人引路,激发兴趣(下转4版)(上接3版)偶像的效应可不能小瞧,“辫子姐姐”郁雨君、秦文君阿姨,这些都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当她们被我们课题组邀请来开讲座的时候,同学们仿佛在梦里,听着偶像在侃侃而谈自己与经典同行的经历,听着她们介绍哪些才是真正的经典书目,孩子们阅读经典的兴趣被彻底地点燃了。②经典读书月,润泽童年每学期设一个“经典读书月”,在这个月中,各班轮流播放《百家讲坛》等丰富孩子们视野的节目,同时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不同主题的读经典活动,如:给诗配文活动,亲子经典活动、话古论今说对联等。最后举办“经典诵读嘉年华”将读书月的活动推向高潮,在嘉年华上,每班选出一个经典诵读节目展演,还有广受欢迎的经典知识百花园游园活动。让个孩子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展示自己在本次阅读活动中的收获,得到激励,然后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的诵读活动中去。(2)小型多样的活动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诵读的形式就要多样化,以活动激趣促学,变花样削减困难的负面影响。除了举办各类诵读比赛外,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大胆改革创新,将传统的游戏“击鼓传花”“抢椅子”“编花篮”等儿童喜爱的游戏编入到诵读活动之中,让儿童边玩边背,在乐中学,乐中背,使诵读活动增添乐趣和动力。策略三: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以上所列举的活动,基本都是在校内由老师或同学主导完成得活动,当然,我们也会建议家长利用假期带领孩子多走出去,看看各个地方的人文景观,读读碑刻、楹联,听听地方史话、人物传记,让孩子们在广大的天地中抚古思今,感受更直观更强烈。经典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2、经典诵读活动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根据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及内容,结合作文学习的特点,总结活动与习作培养的结合点,多角度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并夯实基础。(1)活动激趣促学,感悟母语之美,累积语言诵读经典,能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感悟母语之美,这是一种享受。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以活动激趣
本文标题:经典诵读对小学生习作的影响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00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