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载不动许多愁”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载不动许多愁”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摘要】《武陵春·春晚》的末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采用的修辞手法通常以为是“夸张性比喻”或“拟物”,本文从修辞手法的含义、格式、要求和类型方面论述了它采用的修辞手法不是前两者,而是“拈连”。【关键词】夸张性比喻;拟物;拈连李清照的代表词作《武陵春·春晚》脍炙人口,其末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更是为历代文人所赞赏,可是,此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却是众说纷纭:1“夸张性比喻”说《宋词鉴赏大典》中以为:“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在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这一说法在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其实它是错误的。比喻指用跟甲事物(本体)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喻体)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格式是:本体(名词)+比喻词+喻体(名词)。要求: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成分和两个条件,两个成分是本体和喻体,两个条件是本体、喻体应该有质的差异和两者又有某种相似之处。本体和比喻词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喻体必须出现。类型有:(1)明喻:本体、比喻词、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等。如:“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2)暗喻“:本体、比喻词、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成了”、“成为”、“变为”等,有时也不用比喻词。如:①“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②“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茅盾《白杨礼赞》)(3)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如:“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4)博喻:用几个喻体同时比喻一个本体。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朱自清《春》)(5)较喻:把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相比,既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又突出本体和喻体在程度上的不同,比喻词常用“不如”、“不及”、“比……还……”、“比得上”等。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6)倒喻:一般比喻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它是两者次序颠倒,比喻词常用“像”、“是”。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7)反喻: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比喻词常用“不像”、“不是”等。如:“这个整天同钢铁打交道的技术员,他的心倒不象钢铁那样。”(巴金《怀念萧珊》)“载不动许多愁”这句,如果说“愁”是本体,却根本没有出现喻体,不符合比喻的格式和要求。2“拟物”说有的书中以为:“这句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没有重量没有形状的愁绪当作有重量有形体的物来写,看似不合逻辑,实则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愁绪之浓、之重。”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本体)模拟作另一个事物(拟体)来描写或说明。格式是:本体(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要求:把拟体具有的特征加于本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类型有拟人和拟物。拟物就是把人当做物或者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如:①“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孙犁《荷花淀》)②“在他面前,我感到自己的愤慨是那么无力,心痛也显得虚假,我只有沉默。让羞愧在沉默中爬到脸上。”(茹志娟《出山》)“载不动许多愁”的格式是“动词(载不动)+名词(许多愁)”,而不是“本体(名词:许多愁)+动词(载不动)”,所以也不是拟物。在《宋词鉴赏辞典》一书中,对此句的修辞方法也没有加以说明:“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那么,此句究竟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其实,它用的是“拈连”。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本体)的词语顺手拈来,巧妙地用于乙事物(拈体)。格式是:拈连词+本体,拈连词+拈体;本体+拈连词,拈体+拈连词。要求:本体一般都是具体的,在前面,拈体,一般都是抽象的,在后面。拈连词是动词。类型有:(1)全式拈连:本体、拈连词和拈体都出现。例如:“铁窗和镣铐,坚壁和重门,锁得自己的身,锁不住革命的精神!”(杨沫《坚强的战士》)(2)略式拈连:本体省略,或本体中的拈连词省略,拈体必须出现。借助上下文,省略的内容可以还原。如:“我手中捏着母亲的头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琦君《髻》)其中省略了本体“头发”。其表达效果是:(1)使上下文语气连贯,语意畅通。(2)能赋予抽象事物以具体形象,表达生动形象,新颖别致。(3)便于抒发饱满的情怀。根据“载不动许多愁”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它符合“拈连”的含义、格式和要求,属于“略式拈连”,可以还原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得动我的身子,载不动许多愁”,其中拈连词“载”、被省略的本体“我的身子”是承接上文“(我)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拈体“愁”是承接前文“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且从其表达效果来看,一方面,把上下文巧妙联系起来,语意自然畅通,另一方面说我的“愁”非常沉重,以至于小舟无法承载,抽象的“愁”好像有了巨大的体积和重量,充分表现了愁绪的浓重,特别形象和精巧,它的确是采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参考文献[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2]《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3]《现代汉语修辞学》吴礼.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本文标题:“载不动许多愁”究竟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6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