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去找史铁生》、《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训练解析
去找史铁生现代文阅读备考轮椅哲人史铁生(1951-2010年12月31日)出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1972年21岁时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他曾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内容题号分值题型能力层级难度选择填空简答作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易中难预计难度理解作品的内容、分析作品的内涵194√√√概括、归纳文本内容206√√√理解、解释文中的重要语句215√√√冬夜重读史铁生①史铁生是前年年底离开我们的。去年年底,弟弟离开了我。这种时候,别的书都看不下去,只忍不住要翻看铁生的书。他们都是我的兄弟,十指连心的疼痛,弥漫在纸页间。②《我与地坛》的开篇,铁生这样写地坛:“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然后,他紧接着说:“这时候想必是我该来了。”③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格外心动。总觉得像电影一样,在地坛颓败而静谧的空镜头之后,他摇着轮椅出场了。或者,恰如定音鼓响彻在寂静的地坛古园里,将悠扬的回音荡漾在我的心里。我清楚他与地坛命中契合难舍的关系,当代作家中,哪一位有如此一个和自己撕心裂肺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特定场景,从而使得一个普通的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意象?史铁生的地坛,就像陆放翁的沈园、鲁迅的百草园,就像约翰·列侬的草莓园、梵高的阿尔镇。④我想起我的弟弟,17岁独自去了青海油田,他临终前嘱咐家人一定要把他的骨灰撒回柴达木。我庆幸,他和铁生一样都能魂归其所,而不像我们很多人神不守舍,魂无所依。⑤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母亲是最动人的形象,她49岁的时候过早地离开了人世。《我与地坛》中有这样的描写:“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照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儿明白:母亲已经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⑥“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这样重复的喟然长叹中,地坛中的老柏树、草地的颓墙、虫鸣的午后、鸟儿归巢的傍晚……才一一都有了意义,因为这一切都附着母亲的身影。可以说,地坛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因有这样的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7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想起他《一个人形空白》里的一段:“我双腿瘫痪后悄悄地学写作,母亲知道了,跟我说:她年轻时的理想也是写作。这样说时,我见她脸上的笑……那样惭愧地张望四周,看窗上的夕阳,看院中的老海棠树。但老海棠树已经枯死,枝干上爬满豆蔓,开着单薄的豆花。”8窗上的夕阳,枯死的老海棠树,老海棠树枝干上爬满的豆蔓,单薄的豆花,便一下子都成为了母亲那一刻百感交集又无法诉说的情感的对应物,好像它们就是为了衬托母亲的心情与感情,故意立在院子里,帮助铁生点石成金。可以这样说,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我坚定地认为,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9由生活具象而思考为带有哲理性的抽象,是铁生愿意做的,也是铁生作品的魅力,更是和我们一般写作者的区别,如同真正的大海一步迈过了貌似精致却雕琢的蘑菇泳池。他从一己的命运扩大为更为轩豁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10他想念地坛里的老柏树,他从它们“历无数春秋寒暑依旧镇定自若,不为流光掠影所迷”中,将其品质出人意料地抽象为“柔弱”。他说:“柔弱是爱者的独信。”“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11由老柏树的“柔弱”,他写到世风的喧嚣,他说:“惟柔弱是爱愿的识别,正如放弃是喧嚣的解剂。”之所以由“柔弱”写到“喧嚣”,还是要写地坛,因为地坛曾经是销蚀喧嚣回归宁静的一块宝地,一个解剂——“我说的是当年的地坛。”他特意补充道。12我不知道弟弟执着地梦回的柴达木,是否还是他17岁时的柴达木。我只知道他和铁生所说的“柔弱”一样,敏感而坚信惟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13在《想念地坛》最后,铁生写道:“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也将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一般思路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写得怎样?概括内容把握情感分析手法赏析效果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弟弟的离世触发作者重新去捧读史铁生的作品,沉浸在悲痛中的作者从史铁生的作品中获得了新的感悟。B.作者引用史铁生对地坛颓败而静谧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哀伤的氛围,也暗示了史铁生的不幸命运。C.弟弟临终前要求将骨灰撒回青海柴达木与史铁生对地坛的依恋,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精神归所的渴望。D.窗上的夕阳、枯死的海棠树、单薄的豆花让母亲触景生情,百感交集,同时激发了史铁生创作的灵感。E.本文多次引用史铁生作品的内容,使文章的内涵丰富,情感饱满,让作者的感悟具体真切而有所依托。20.根据文意,概括作者“冬夜重读史铁生”获得了哪些感悟。(6分)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本题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对文脉的梳理地坛是史铁生的精神栖居地;(2—4段)——地坛对史铁生的意义母亲赋予了地坛别样的情怀,她的悲惨命运和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的史铁生;(5—8段)——母亲对史铁生及其创作的意义史铁生把生活的具象上升为哲理性的抽象,由一己的命运扩大到更广阔的世界,使得他的作品融有了思想的含量。(9—13)——史铁生作品的独特价值案例1地坛与史铁生独特的情感勾连使史铁生进入地坛这一普通场景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成为一个独特的意象2;母亲深刻地影响史铁生的人生,其悲惨命运与气质情怀造就了作家史铁生,亦使地坛中的一物一景因附着母亲的爱而具有伤感无奈却坚韧伟大的别样情怀2;史铁生从一己命运扩大为更更为轩豁的世界,从具象生活提炼中抽象哲理,使其作品更具思想2,史铁生相信其精神归所地坛是爱愿的识别,喧嚣的解剂,对精神归所的渴望,作者的弟弟亦是如此。6分案例2:在《我与地坛》中,读出了史铁生命中与地坛契合难舍的关系(2),读出了地坛不仅是史铁生的,也是母亲的,是母亲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坚韧伟大的情怀。在《一个人形空白》中,读出了母亲造就了作家史铁生。没有母亲,便没有史铁生的地坛(2)他理解了弟弟对柴达木的执着。弟弟敏感而坚信唯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1分)5分案例3:有这样一位母亲而让地坛具有伤感无奈却又今人伟大的别样情怀,也是母亲的悲惨命运和与生俱来的气质与情怀造就了作家史铁生(2分),弟弟执着地梦回柴达木,敏感而坚信唯有那里是爱愿的识别,是喧嚣的解剂。我也深深地思念着弟弟和作家史铁生以及当时的地坛。(0分)2分21.文章结尾说,“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请解释这句话有哪些含义。(5分)这句话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句中“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意思是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而正是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奠定了他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本题5分。对作者评价的理解,3分;对“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的理解2分。意思对即可)21题评分标准对史铁生话的理解,2分:空间上史铁生已远离了地坛(1分);地坛已成为永远的精神依托深植于他的内心,让他能超越尘世的喧嚣获得内心的宁静(地坛给他的精神依托)(1分)对评价的理解,3分:这种超拔烦嚣的精神力量使得史铁生的作品厚重深沉,使“地坛”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意象。(史铁生精神力量对其创作的影响)(2分);史铁生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价值(由此创作出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1分)‘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如一支沉稳的铁锚,将地坛如一艘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时期文学的岸边。空间位置的远离史铁生在新时期文学的地位、对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价值关注句中关键词句,挖掘隐性信息使船停泊稳定——精神力量心理情感的亲近作品的特点:厚重深沉,“地坛”价值案例1:史铁生已不住在地坛边,但地坛深远的影响扎根在史铁内心深处,史铁生对地坛的思念、思考不会褪去,一句“地坛在我”表现出史铁生与地坛时空不可分割的联系与史铁生的笃定。(2)作家的史铁生走进新时期文学,而地坛因其对史铁生的重要意义(对母亲的思念、对命运的思考……)使其具有了文学和人生超拔的意义,成为独特的意象,成为史铁生的象征,像新时期文学路上的里程碑,永不消逝地矗立着。(2)4—5分案例2:史铁生再也无法重回地坛,他去世了。但是地坛带给他的精神力量、思想源泉仍旧沉在他的永生的精神世界中,(1)他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伟大的文学贡献和地坛文学的沉重厚度像巨锚一样成为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巨帆停泊在文学之海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为新时期文学做出了伟大永久的贡献。(2)3分去找史铁生陈村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
本文标题:《去找史铁生》、《冬夜重读史铁生》阅读训练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6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