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猪场防疫与常见疾病诊治
猪场防疫与常见疾病诊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刘德武2003.5第一节猪场防疫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认真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建立健全严格的卫生防疫设施,以确保安全生产。1)慎重引种:引种必须是要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由专业人员到非疫区引入。对引入的种猪要隔离观察40天。2)猪场布局合理:生产、生活区严格分开,生产区周围有防护设施,非生产人员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场区内经常做好消毒、杀虫和灭鼠工作。3)入场消毒制度:设立门卫,场门口、生产区入口和每栋猪舍入口处要设有宽于门、长于车轮一周半的消毒池,生产人员进入生产区前应洗澡、更衣、消毒,然后方可进入。4)病死猪隔离处理:场内设病猪隔离舍、尸体剖检室和尸体处理井。对病猪进行隔离观察、诊治;对死亡的猪只,由兽医进行剖检后,尸体制造投入尸井,严密消毒现场。5)车辆及猪只出入处理:装载猪只的运输车辆应严格消毒,装猪台应设在生产区围墙外。6)兽医和食堂管理:兽医不得外出行医,猪场工作人员的家庭不得饲养生猪,猪场内的职工食堂禁止在市场上购买生肉,食堂用肉应由场内自行解决。7)定期免疫监测:由兽医根据猪场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按计划对猪群进行免疫,并做好免疫接种记录。第二节常见猪病诊断与治疗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丹毒仔猪白痢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蓝耳病猪布氏杆菌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传染性胃肠炎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猪水肿病猪坏死杆菌猪流感猪鞭毛虫病乙脑猪附红细胞体猪的圆环病毒与断奶猪多系统衰弱综合征(PVC)一、猪瘟病原–存在位置: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全身和体液中。–对环境的抵抗力:对不利因素作用的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和一些消毒药作用下易于死亡。发病猪舍及污染的环境在干燥和较高温度下经1-3周下即失去传染性。2%-3%火碱经30min可使病毒失去活性,5%漂白粉经营1h可将病毒杀灭。流行病学–易感群: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易感,病猪和带毒猪通过粪、尿和各种分泌物排出病毒。–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门户是扁桃体,后进入血液循环。–传染性:具高度传染性,发病无季节性。潜伏期一般为5-10天。临床症状:–分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体温升高到42℃,精神极度沉郁,卧地不起,病猪皮肤粘膜紫绀,出血。–急性型:最多见,突然发病,病程1-2周,少食或不食,体温持续高热在40-42℃,病猪寒颤,鸣叫,喜喝冷水,结膜潮红发炎,有些有神经症状,震颤、痉挛抽搐,病初粪便呈干球状,后期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慢性型:温和型或非典型猪瘟。•病程较缓和,病程可达20-30天以上,妊娠母猪感染后可能不表现症状,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引起流产、死胎、畸形、木乃伊,或产下的仔猪体质虚弱,出现震颤;或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尾部和耳尖坏死,耳朵和臀部发绀。后面的症状在保育舍猪居多,严重时引起死亡。•表现: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眼屎增多;先便秘后腹泻等症状。确诊:猪瘟荧光抗体监测防治:无特效药物,加强预防工作,严格执行疫苗接种程序。处理:1.淘汰病猪;2.全群紧急注射猪瘟疫苗;3.零时免疫:出生时肌肉注射或口服,1头份/头,注射后不能立即吃乳,在1小时后再吃初乳;注意零时免疫的猪35天内再补注一次(2头份/头)。二、猪细小病毒病由细小病毒引起,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怀孕早期感染可导致胎儿死亡、胚胎重吸收和胎儿木乃伊化,偶有流产,而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在生产中对头胎母猪繁殖性能产生很大危害,要积极预防。流行病学–易感群:几乎所有猪群都感染此病,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传染源:带毒的公猪和母猪,流产和死胎、活胎及子宫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而带毒猪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可在被污染的猪舍生存数月之久,易造成长期连续传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对后备猪和初产猪危害较大。–猪群暴发此病时常与木乃伊、窝仔数减少、母猪难产和重复配种等临床表现有关。–怀孕早期30-50天感染,胚胎死亡或被吸收,表现为母猪不孕和不规则地反复发情;–怀孕中期50-60天感染,胎儿死亡后形成木乃伊;–怀孕后期60-70天以上的胎儿有自免疫能力,能够抵抗病毒感染,大多数胎儿能存活下来,但可长期带毒。防治–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在污染的猪场应用疫苗接种或采取自然感染结合,推迟初配日龄的方法。–疫苗接种:建议用灭活油乳苗,适用于各种猪。灭活油乳苗在配种前2个月左右注射。为保险起见,在分娩后半月左右再注射一次。三、猪丹毒病原–猪丹毒杆菌,对自然抵抗力较强,但对某些药物敏感,如1%漂白粉,1%氢氧化钠,10%石灰乳均可在5-15min杀死病原。传染途径有:–消化道;皮肤的创伤;内源性感染;吸血虫等。临床症状–急性型:症状随着日龄和免疫状态而不同。仔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高烧,皮肤和耳朵发红并有红色斑点;大猪:食欲废绝,发烧。皮肤上形成钻石斑。白毛猪皮肤呈紫红颜色。妊娠母猪:流产;公猪:发烧,精液质量下降,母猪返情增加。–慢性型:可以康复,皮肤结节坏死并且发黑,耳尖也可能烂掉。导致关节炎,病程经过2-3周后,关节肿胀,僵硬。发展到心脏上,易突然衰竭而死。预防–病菌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定期预防接种猪丹毒弱毒菌和灭活菌苗。–发生疫情时认真消毒,隔离病猪,单独饲养治疗。治疗–首选青霉素类药,加大量剂,每千克体重4万IU,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次。四、仔猪白痢病原–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和消毒方法可杀灭。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7-30日的仔猪。–病菌常存在于猪的肠道内,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当猪舍卫生不好,气候骤变,母猪的奶汁过稀或过浓,造成仔猪抵抗力降低时,会发此病。–此病高度传染,一窝猪中有1头下痢,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就很快传播。临床症状:下痢,排白色、糊状、腥臭味稀便,肛门周围被稀便污染,慢慢消瘦而死亡。病死率高低与饲养管理及治疗情况有直接关系。治疗:口服或注射抗菌素、电解质,高免血清可加强抗菌素的治疗。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三甲氧二苄氨嘧啶(TMP)等药物通常最有效。预防:1.对怀孕的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进行合理免疫。2.产房要求卫生、温暖和干燥。3.使新生仔猪从免疫良好的母猪上吸取足够的初乳。五、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临床症状–仔猪首先表现严重的打喷嚏,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或粘脓性分泌物等,随病程发展,出现鼻甲骨萎缩和鼻中隔歪曲,有时伴有上颌变短和扭曲等症状。–感染猪,打喷嚏是短暂的,生长不好和饲料转化率不高,引起鼻甲骨萎缩。–病死率低,此病普遍发生在集约化养猪场中(晚上进猪舍,通过声音判断)。病因–病原主要是支气管败血布氏杆菌的病菌,其次是产毒素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防治–1.用抗生素药物早期预防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生(仔猪注射四环素,断奶仔猪在饲料中加抗生素,连喂几周)。–2.注射疫苗预防此病。3.管理上做到全进全出,良好的卫生条件,也能消灭病因。六、蓝耳病发现–1989年在美国出现。表现为母猪怀孕后期流产、死胎,生下仔猪体弱,各种年龄的猪表现呼吸道症状。当时把此病称为“神秘症”。–大约在相同时间,类似的疾病横扫欧洲。在英国称为“蓝耳病”。–此病先后有几个不同的名字,现公认的猪繁殖障碍与呼吸综合症也为此病。病原–美国的病毒株称为SIUS病毒,荷兰称Lelystad病毒。表现–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产仔体弱,有的生后几天死亡。–呼吸道症状:初生和哺乳期猪表现快速、困难的呼吸症状,感染猪群生长性能下降。不会有其他症状,如鼻炎、肺炎和细菌感染等。–急性呼吸综合症病例因产下的仔猪断奶成活率非常低(常每窝低于1头),因此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控制–一旦猪场诊断发生此病,难以改变。通常繁殖障碍过程要持续2-4个月,此后母猪将会产生对呼吸综合症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保持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还不清楚。–经1-4个月,呼吸道症状可平静下来,但在连续流水式生长育肥设施的猪场,易感哺乳仔猪会不断从较大的仔猪处获得感染。–按猪龄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是减少该病最好的饲养管理程序。七、猪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猪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猪子宫阴道排出的分泌物、胎衣和胎儿中。各种年龄猪都有易感性,以性成熟猪易感性最大。主要传播途径:生殖道和皮肤粘模、消化道,公母猪交配时可感染。可引起母猪流产、不孕、公猪睾丸炎,是严重危害种猪生产的一种疾病。症状和病变–病猪通常在妊娠中、后期流产,流产前出现精神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发生阴道炎或子宫炎,阴道流出粘性或粘脓性腥臭分泌物,排出的胎儿多为死胎,极少出现木乃伊,流产后经常伴有体温升高。–公猪常发生睾丸炎和附睾丸炎,表现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性欲减退,失去配种能力。–病猪有时可见关节炎、跛行或出现后躯麻痹,在皮下各处形成脓肿,呈消耗性慢性疾病。–流产胎儿皮下、肌间出血性、浆液性浸润;胸腔、腹内有纤维性渗出物;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胎衣水肿、充血出血;流产母猪子宫粘膜上有多个黄白色、芝麻大小的坏死结节。–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防治–1.猪群应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发现阳性,立即隔离及早处理。–2.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种猪时要严格隔离1-3个月,经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可投入生产群使用。–3.加强消毒工作,保持猪舍卫生清洁。经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应及时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4.曾经发生过该病的阳性猪场可口服“布氏杆菌猪型二号”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免疫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APP)病原:由胸膜炎放线杆菌引起。表现: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表现为肺炎和胸膜炎典型症状和病变,多呈最急性和急性病程而突然死亡,慢性或呈衰弱性消瘦。传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饲养密度较大或运输过程拥挤或气候突变、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作用下易发病,成年猪呈隐性经过或表现为呼吸障碍。本病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世界性工厂化养猪主要疫病之一。症状和病变–病猪精神沉郁、废食、体温升高至41-42℃,不愿卧地,呼吸异常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式坐势,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末梢皮肤发绀,很快死亡。–慢性则表现生长缓慢,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突然死亡。防治–1.加强猪群预防工作,对病猪及时隔离。–2.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3.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一周才重新使用。–4.对病猪及时治疗,新霉素、四环素、泰乐菌素、青霉素等用于注射,疗效较好。–5.发病场可以从病猪中采取病料培养,制成自家苗使用。国内以血清7型菌制成的灭活苗,对断奶后仔猪进行免疫,有一定效果。–6.发病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猪群饲料中适当添加大剂量的抗生素预防,例如添加土霉素600g/t饲料,连用3-5天,可防止新的病例出现。抗生素虽可降低死亡率,但经治疗的病猪常仍为带菌者。–7.病猪以解除呼吸困难和抗菌为原则进行治疗,注意要保持足够的剂量和足够长的疗程。–8.感染本病较严重的猪场可用血清方法检查,逐步清除带菌猪,结合经常性的饲料添加药物进行防治,建立健康猪群。九、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因–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病,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100%。–本病呈现地方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除猪外,其他的动物和人对本病都不感染。症状–潜伏期12-24h,长者达4天,主要感染10周龄内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并有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病猪有渴感,皮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大猪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褐色不等,混有气泡,极少死亡。防
本文标题:猪场防疫与常见疾病诊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87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