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练习
1/5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1、世界人口增长进入“人口爆炸”的时代是()A、产业革命以后B、农业文明时期C、人类社会初期D、二战以后2、读图1,判断人类人口增长的历史进程是()A、Ⅰ→Ⅱ→Ⅲ→ⅣB、Ⅰ→Ⅲ→Ⅱ→ⅣC、Ⅰ→Ⅲ→Ⅳ→ⅡD、Ⅳ→Ⅲ→Ⅱ→Ⅰ读图2,“我国某省近三十年来四个年份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第3~4题。3、四个年份的年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②①④D、④①②③4、年份④的人口年龄结构对以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A、人口年龄结构合理促进经济发展B、人口过快增长制约经济发展C、劳动力不足制约经济发展D、老年人口太多制约经济发展5、“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的特点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极高出生率、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图3,“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6~7题6、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7、图中②国最可能是()A、中国B、印度C、日本D、德国8、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快的是()A、中国、日本B、德国、沙特阿拉伯C、尼日利来、墨西哥D、埃及、印度尼西亚9、图4,是某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图,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一对“翅膀”的原因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不愿生孩子D、中年人外出打工10、表1,为“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资料”引起该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资源B、资源、政策C、政策、经济D、气候、经济11、图5,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A、辽宁、江苏、湖北、贵州2/5B、贵州、湖北、江苏、辽宁C、江苏、辽宁、贵州、湖北D、湖北、江苏、辽宁、贵州12、从迁移方向看,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城市到农村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城市D、由农村到农村13、有关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正确叙述是()A、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因素始终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在人类社会早期,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大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比迁入地的影响更为广泛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只有积极的一面,无负面影响14、为开发塔里木油田所形成的人口迁移属于()A、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迁移B、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的人口迁移C、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的人口迁移D、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15、下列现象与人口迁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华人餐馆遍布全球B、巴西几乎拥有所有种族C、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崛起D、道教的起源16、影响“闯关东”和“雁南飞”的主要人口迁移因素是()A、自然因素B、政治因素C、经济因素D、宗教因素17、干旱地区人口多呈点状、线状分布的原因是()A、水源的影响B、文化背景的影响C、政策的影响D、地形的影响18、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A、逐步增强,是主要因素B、逐步减弱,仍是基础因素C、逐步减弱,仍是主要因素D、逐步增强,是基础因素19、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A、人口大量迁出B、人口老龄化C、社会治安问题D、环境污染严重20、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流”的主要原因是()A、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B、东南部地区劳动力严重不足C、我国农村人口密度过大D、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富足21、对“人口增长过快可能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的正确理解是()A、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影响B、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数量增长C、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决定性因素D、环境污染是因为不重视保护环境,与人口数量无关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总人口数量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B、无论在什么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都不可能扩大C、在一定条件下,环境人口容量是有可能扩大的D、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应控制在16亿人左右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23~24题。23、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3/5C、科技发展水平D、蕴藏的资源数量24、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读表2,回答25~26题25、下列各纬度带人口数量最多的是()A、40°N~60°NB、20°N~40°NC、0°N~20°ND、0°N~20°S26、北半球温带地区比南半球温带地区人口数量多,主要原因是()A、北半球温带地区温度和降水适宜人口居住B、北半球温带开发早C、北半球温带比南半球温带陆地面积大D、南半球温带地区海陆相间分布27、以下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文化——生活消费水增——环境人口容量B、科技水平——获取资源数量——环境人口容量C、科技水平——环境人口容量——获取资源数量D、人口文化——环境人口容量——生活消费水平28、下列关于某地区消费水平的分配方式对人口合理容量可能造成的影响的论述,你认为合理的是()A、某地在人口总量不变同的情况下,消费水平越高,其人口合理容量越高B、某地在人口总量不变同的情况下,消费水平越高,其人口合理容量越低C、某地在人口总量不变同的情况下,消费水平高低不会影响人口合理容量D、某地在人口总量不变同的情况下,分配越均匀,其人口合理容量往往越高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有两个正确答案)读图6,“山东2003年与2030年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回答第1题。1、今后,山东省人口及社会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就业压力大B、养老负担重C、适龄儿童入学困难D、人力资源短缺读图7,“1999年—2009年某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走势图”,完成第2题。2、影响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A、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人口受教育的水平低C、医疗卫生水平较低D、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读图8,“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第3题3、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B、乙C、丙D、丁4/54、读图9,“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图”,回答问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判断,图中①和③因素表示的是()A、环境的承载力B、科学技术C、人口合理容量D、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地震等)图95、图13,是我国五省市人口扶养比(人口扶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的比值)图,其中老年人扶养比最高和少儿扶养比最高的省分别是()A、北京B、上海C、贵州D、江苏6、图14,是四个国家的人口金字塔图,图中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和最近可能有战争发生的国家分别是()A、A国B、B国C、C国D、D国三、综合题1、图10,是“4个国家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读图完成:(1)图10所示,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_____。(2)四国中30~39岁,人口数量从少到多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3)①和④相比较,①国存在的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应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④国存的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读图1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问题:(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2)近些年来,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3)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5/5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____________。3、读下表及资料,完成下列问题表3未来某地区人口容量的最低需求量(人均)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淡水1000平方米1000平方米2000立方米表4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人口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年径流总量(有效)6200万22万平方千米8万平方千米7.5万平方千米5105亿平方米材料: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二十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还湖面积而减少8000平方千米,新造林面积1万平方千米。(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林地_____;淡水____。(2)未来该地区环境对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解决问题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未来对该地区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但利用这种资源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4)下图,是该地区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把下列内容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适当空格中:①人口增长合理②不超出环境承载量③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④人口素质提高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8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