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永久的悔——季羡林南雄市油山中学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学习平实自然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追悔莫及的感情。品味文本中所蕴含的深情。学会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珍惜身边的至爱亲情,懂得孝敬父母长辈,学会关爱他人。第一课时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是当代语言学家。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抒情)表达方式:1、抒情2、叙述3、描写4、说明5、议论温故知新预习检验简陋立锥伶仃唾手可得无缘够呛懵懵懂懂寄人篱下模糊轮廓耕耘白面馍馍lòuzhuīlíngdīngtuòyuánqiàngměnglímókuògēngyúnmó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本文可分几个部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一、(1-2)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二、(3-9)具体叙事——引出“永久的悔”。三、(10-11)思念母亲,扣题、照应永久的悔。联系实际读了这篇课文,我们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这首诗的内容是:这首诗表达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欣赏歌曲母亲文章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全文以“永久的悔”为主线展开。开篇点明“永久的悔”,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悔的由来,结尾扣题进一步突出“永久的悔”。这样的结构安排,条理清晰,主题突出。感人至深。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是“永久的悔”。这条线索贯穿始终、时隐时现,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第二课时作者说的自己“永久的悔”是什么?请找出文中的一个句子。作者“永久的悔”是:为什么说它是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作者这个“悔”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这个“悔”既包含着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产生的悔恨。阅读9~10段,回答问题1、“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母亲真的不愿意放他走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不是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牵挂和思念。既希望孩子到远方去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又牵挂孩子,希望他留在自己身边。阅读9~10段,回答问题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理解得并不深刻”?仅有的记忆就是有关“吃”的问题,而对母亲的记忆很模糊。阅读9~10段,回答问题3、你认为文中的“难解”“易解”这两个词语是否矛盾,为什么?“难解”是说自己从未真正的留意过母亲,年幼无知,“易解”是说如此简单的道理早该懂得,早一点懂得孝敬母亲。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二相通之处:二者都表现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启迪:我们应该格外珍惜着至爱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试概括文章的中心通过作者回忆过去的家庭生活,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表达了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体会作者平实语言中蕴涵的深厚感情(课后练习三)1、作者年幼时不能理解母亲的艰辛,成年后也未能尽孝,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2、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怀念不已。3、由于年幼时不懂得珍惜母亲的关爱,对苦难生活的记忆远比母亲的印象深刻。这笑含着多少辛酸和悲伤啊!也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悔恨。4、年幼时不懂事,没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的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归纳小结:1、条理清晰的结构。2、理解文章中心。3、体会平实语言中蕴涵着作者的深厚感情。4、把握文章的线索。欣赏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烛光里的妈妈
本文标题:《永久的悔》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39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