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1环境的含义:环境地理学上,环境是指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物质和能量)和条件(地质、地貌、水、土壤、生物等)的综合。2环境的分类:①按环境的空间结构分类:居室环境、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②按环境的介质类别分类:大气环境、水环境、岩石—土壤环境、社会环境(客观的物质因素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因素)3环境问题: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4环境问题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问题,指各种自然力引起的自然灾害(火山喷发、干旱)。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指人为作用引起的各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等)。5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研究对象: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双重性。内容:着重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环境质量的区域差异、环境的历史发展、演化与预测、环境污染物质的发生、分布、迁移、转化和自净规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等。任务:目的是要认识地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演变规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趋利避害,是地理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6大气的结构:平流层臭氧的保护作用;对流层天气现象变化多端;等详细知识点。7大气污染: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自然过程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以及向大气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恶化大气质量,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8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分类:(1)按污染物的来源:天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2)按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固定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或流动污染源(3)按污染物排放方式:点源、线源、面源(4)按污染物的排放时间:连续源、间断源、瞬间源。9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活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分类:(1)按物理状态分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固体颗粒状态污染物(2)按形成过程分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10影响大气污染的因素:一、气象因子(一)风和湍流1风向决定着大气污染物的移动方向,即污染区域。污染区总在污染源的下风向。风速决定地面大气污染物的稀释速度。2湍流是一种由大小不一的湍涡组成的极其复杂、不规则的流体运动。湍流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就越快,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风和湍流是决定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风和湍流的作用来影响扩散稀释的。3大气扩散:受大气湍流作用,污染物进入大气候,在大气中逐渐分散稀释,得到充分混合的现象。(二)逆温层P36逆温层的存在,导致上升污染物气流不能穿过逆温层而聚集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三)大气稳定度P37大气稳定度影响到大气湍流,最终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四)降水降水净化大气作用主要有两方面:1许多污染物颗粒充当降水凝结核,然后随降水降落到地面;2雨滴在下降过程中,碰撞、捕获了一部分颗粒污染物。二、下垫面因子441山区地形的影响:山脉的阻滞作用,对风速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因四周群山的屏障影响,往往是静风、小风,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2山谷风: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向不稳定,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进入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谷中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3水陆界面的影响—海陆风建在海边地区的工厂所排放的污染物必须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海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稀释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污染。4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异引起的局地风。这种风在市区汇合就会产生上升气流。因此,若城市周围有较多产生污染物的工厂,就会使污染物在夜间向市中心输送,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夜间城市上空有逆温层存在时。三、其他因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成分;污染源的几何形状和排放方式;源强与烟囱高度。11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对人体呼吸道、食物与饮水、皮肤的毛孔造成危害;如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作用。12大气污染引起的全球环境问题(1)酸雨:PH5.6包括雨、雪、霜、雾等各种降水形式。成因:大气中形成酸雨的物质:S、N、Cl、C的化合物;物质来源:天然的、人为排放的酸性物质。对策:使用低硫燃料;改进燃烧装置;烟道气脱硫脱氮;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使用其他清洁资源。(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变薄变弱,臭氧平均含量减少。原因:氟氯烃类物质的排放控制途径:禁止生产和使用CFCs,研制和生产无公害的CFCs代用品。(1985年《维也纳公约》)(3)全球变暖:全球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每年上升约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4cm;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原因:CO2CH4N20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对策:调整能源结构;增加绿化;控制人口;加强环境意识教育,促进全球合作。13环境标准:为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中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14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工业;(2)控制污染源:改善燃料结构,开发新能源;改革生产工艺,对废气进行治理;区域集中供暖供热;高烟囱排烟;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等。(3)绿化造林(4)栽培抗污染作物(5)加强大气质量管理15水资源:指在当今世界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下,地球上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体和水量。16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理化性质、生物指标及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降低、改变或失去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17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入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途径。18水体污染的水质指标(1)物理性指标:感官性指标:温度、色度、嗅味、浑浊度等;其他:固体含量、导电率等。(2)化学性指标:一般指标:PH值、碱度、硬度、离子、一般有机物等;毒理学指标:重金属、氰化物、农药等;氧平衡指标: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3)生物性指标:细菌指数、大肠杆菌数、各种病原微生物等19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的过程。物理、化学、生物自净过程。20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单元(或要素)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21影响水体自净的主要因素:水清要素、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环境介质条件。22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沉淀—溶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吸附作用;络合作用;某些重金属的甲基化作用。23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接纳过量的氨、磷等营养物质,使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特征: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中藻类的种类减少,个体迅速增加。危害:影响水厂供水,增加治水成本;影响水产养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旅游业的影响;使湖泊死之,水体消失。防治对策:控制营养物质来源,减少氮、磷的输入量;建立水体及其流域的良性生态平衡;综合治理如引水冲污、底泥疏浚、生物治理等。24水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防治对策:(1)建立生态观念,保护水环境(开发新水源,减少耗水量,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2)制定法律、标准及划分功能区。加强水环境法制建设,制定水质标准、制定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划分功能区等)管理措施:(1)建立管理机构,制定水保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2)编制各种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总体规划;(3)实行用水收费和排污收费制度。25污水处理技术:基本方法:分离处理、转化处理、稀释处理污染处理技术:物理法处理、化学法、生物法26土壤污染:人类活动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土壤的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并产生一定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7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途径分: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综合污染型。28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29土壤污染物质:输入土壤环境中的足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于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有机污染物:化学农药、除草剂;重金属污染物:铜铅、镉、汞等;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癌的微生物。30土壤净化及途径指在自然要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毒性、活性降低的过程。途径:物理自净、化学和物理化学自净、生物化学自净。31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农药的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农药的吸附(物理吸附、物理化学吸附)32土壤退化:一切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功能和属性衰退的现象和过程的总和。33土壤污染的防治(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2)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自净能力(3)污染土壤的修复:排土、客土改良;生物改良措施;施加抑制剂;改变耕作制度。34固体废物:简称废物,指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半固体物质。危害:(1)对水体的污染:直接倾入江河湖泊;随地面径流进入江河湖泊;粉状和尘粉状固废随风飘入地面水体中;在降水中淋溶进入地下水。(2)对大气的污染:尘粒随风进入大气;堆放时,有害气体释放;燃烧时,有害气体释放。(3)对土壤和生物的污染:杀伤土壤里微生物和动物,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影响农作物生长(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经大气、水体、生物为媒介传播和扩散,危害人体健康(5)其他危害如浪费土地资源,可能发生塌方、滑坡和泥石流、垃圾爆炸等。35固体废物综合防治的原则:减量化(最优先)、资源化、无害化。36土壤资源化:即废物的在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有“资源化”“再生”“回收利用”等提法。意义:经济意义:回收废物中有用成分,提供工业生产的原材料。环境意义:减少废物排放及减轻对环境的危害;节约资源和能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37危险废物:是一类对环境影响极为恶劣的废弃物,一般具有毒性、反应性、腐蚀性、易燃性和易爆性废物。《巴塞尔公约》提出控制危险废物的对策。38环境质量评价: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与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类型:(1)按时间要素分为:环境质量回顾性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影响评价。(2)按地域范围分为:局地的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的、全球的。(3)按评价要素分为:单环境要素评价、环境综合评价。39污染源评价方法:等标污染指数: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也称污染物的超标倍数。Nij=Cij/C0J等标污染负荷:是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表示。Pij=Qij*Cij/C0ij污染负荷比:是指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在总的等标污染负荷中所占的比重,是确定某种污染物或某个污染源对环境污染贡献顺序的特征量。40环境影响评价: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重要性及意义: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41环境规划:是人类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
本文标题:环境地理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0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