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拔罐疗法一、定义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的穴位,发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二、治病机理中医中医学原理1、疏通经络和调脏腑2、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经络学说1、经络的作用2、运用经络预防和治疗疾病现代医学1、机械刺激拔罐疗法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这种刺激,可以被皮肤、血管感受器捕获,经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反射性的调节兴奋和抑制,这种双向调节的功能,使整个神经系统趋于平衡。当轻而缓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当强而急的拔罐则可使神经兴奋。负压吸拔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负压的强大吸拔力可使汗孔充分张开,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强,皮肤表层衰老细胞脱落,从而是使体内的毒素、废物得以加速排出。多项试验表明,吸拔刺激能激发吞噬细胞作用。拔罐前后比较,拔罐后白细胞总数有少量增加,其吞噬细菌指数细胞反应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及血清补体效价都明显的提高。而且其数目并无明显增多,而吞噬细胞的功能却明显地提高了。2、溶血刺激负压作用使局部迅速充血、淤血,小毛细血管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组织胺,5-羟色胺以及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敏感性及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它可通过神经系统对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3、温热刺激负压收缩,产生温热效应,表现为:局部的浅层皮肤组织发生波动充血,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吸拔之后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消除肿胀和疼痛。吸拔之后局部白细胞数目的轻微增多的和吞噬机能的增强可以吞噬细菌和病毒,所以有消炎作用。三、拔罐法的应用适合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腰背部、大腿部刮痧效应调节吸力1.留罐(retainingcupping)时间5-15分注意:充血瘀血水泡2.走罐(movingcupping)4.留针拔罐针刺深度风湿痹痛6.药罐煮药罐神经麻痹局部皮肤麻木功能减退之虚证,不适合留罐的部位(暴露部位)控制吸力3.闪罐5.刺血拔罐软组织损伤丹毒皮肤病注意:调节出血量四、拔罐部位,强调脊椎1.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合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2.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3.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官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4.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带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五、拔罐方法拔罐术前的准备(一)拔罐治疗的常用体位拔罐疗法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来选择不同的体位,原则上要求舒适体位并能持久,便于施术。每次拔罐治疗时间约10—15分钟,时间虽不长,但要求患者相对保持某种姿势,不能大范围活动,否则易发生漏气而掉罐。1、俯卧位: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背部、下肢,有行于吸拔腰背、脊椎两侧及下肢后侧等部位。2、侧卧位:患者取侧臣位,有得于吸拔胸胁、髋和下肢外侧等部位。3、仰卧位:仰卧在床上,暴露胸、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有得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4、坐位:拔背、腰、颈、膝、肩。(二)清理吸拔部位若吸拔部位皮下脂肪少、皮肤干燥,在拔罐前宜用干净温湿毛巾擦拭,以减少漏气和烫伤。(三)罐具的选择和准备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常规用法是,对于较宽平、软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处,宜选用大罐;对于颈部、肩部、上臂、前臂和小腿处宜选用中罐;对于软组织薄弱、骨骼凸起不平的部位,如关节、头面、前臂远端、手掌背,宜选用小罐。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起罐方式起罐时,应动作轻柔,协调。一手握罐将其稍倾斜,另一手拇指近罐口沿处挤压皮肤,使气体流入罐内,自然松落。不可生硬拔,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蒸气,可用棉球擦干;若有水泡,可用无菌针刺破,抹干后涂消毒水即可;若局部绷紧不适可轻轻按揉,使其放松;皮肤干或裂纹,涂植物油或刮痧油即可。拔罐后皮肤变化的临床意义(诊断和治疗作用)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具通过排气产生负压吸于体表,皮肤对这种刺激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主要是颜色与形态的变化,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罐斑”。常见的皮肤变化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一至数天。拔罐后出现的这些皮肤反应,是体内病理的反映。如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水疱、水肿或水气(在罐内壁上挂满水珠,或起罐后有水流出),中医认为其表示患者体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有时拔罐后其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多表示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如在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深红、紫黑的罐斑或丹痧,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示患有热毒证。如在拔罐后只出现紫红或紫黑色罐斑,无丹痧和发热现象,多提示患有瘀血证。如在拔罐后,皮肤表面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示患有虚寒证。如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示患有风证。六、注意事项(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3)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4)拔罐过程中,火棒不要在患者身体上和床上移动。(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6)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如果是身体不太好的老人或小孩,时间要减半。(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8)起罐后用手部及罐底轻柔皮肤。(9)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10)起罐后,避风寒,休息5-10分钟。(11)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12)第二天拔火罐的时候,不要在同一位置反复拔罐,可以在邻近的多个位置拔。怎样避免火罐烫伤临床实践告诉我们;造成火罐烫伤的主要原因是酒精用的过多,滴在罐内皮肤,烫起一片血泡;火焰烧热罐口,容易叫罐口烙伤圆圈。留罐时间过长,容易拔起白水泡。前二种是真正烫伤,后一种不是烫伤。为避免火罐烫伤可采取如下措施:(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3)火棒不要在床及患者身体上方移动;(4)缩短留罐时间,不要过长,过长容易吸起水泡,,最多不要超过15分钟。
本文标题:中医特殊护理-拔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0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