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川省省情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处长江上游,介于东经92°21’~108°12’和北纬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余公里,南北宽900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西藏,北界青、甘、陕三省。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四川位于我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1000~3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南山地三大部分。东部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16.5万平方公里。盆地四周北部为秦岭,东部为米仓山、大巴山,南部为大娄山,西北部为龙门山、邛崃山等山地环绕。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冬暖夏热,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业利用方式为一年两熟制。盆地西部为川西平原,土地肥沃,为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土地生产能力高;盆地中部为紫色丘陵区,海拔400米~800米,地势微向南倾斜,岷江、沱江、嘉陵江从北部山地向南流人长江;盆地东部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分别为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西北部为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一隅,平均海拔3000~5000米,高寒气候,高山草甸植被。西南部为横断山脉北段,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山河呈南北走向,自东向西依次为岷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和金沙江。气候植物呈垂直分布,以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为主。四川省简称川或蜀。在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两个国家:一个是在今川西地区,由古蜀族为中心建立的蜀国;另一个是在今川东地区(包括今重庆市),由古巴族为中心建立的巴国。所以,四川地区古称“巴蜀”。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宋时)。元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辖区内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清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现在四川的南部省界。民国时期,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1997年将四川分为今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川渝分治。目前,四川省辖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四川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使四川成为中国经济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据考古证明,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在距今4000-5000年,成都平原地区是长江上游区域文化的起源中心。其中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是古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很早兴起,历史上四川的农业、冶金、丝织、建筑等都得到一定发展。四川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以其显著而独特的内涵和特点闻名于世。文明渊源深厚。四川文明在夏商时代为神权文明,西周至春秋战国为礼乐文明。秦统一巴蜀后,巴蜀文化逐步转型为秦汉文化的一支重要地域亚文化。汉魏之际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隋唐五代为文学繁荣之地,佛教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宋代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出现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巴蜀的科技在历史上很发达,有都江堰水利工程、种植技术、盐井技术、青铜冶炼技术、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地方特色显著。四川主要属于巴蜀文化区,区域文化自成体系。四川语言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织锦文化、盐文化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如四川方言、川戏、川茶、川酒、川菜、川药及蜀绣、蜀锦、川派盆景等文化品牌都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文化珍品荟萃。四川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积淀,留下了一批珍贵稀有的高品位文化。四川拥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2座,其他人文景点200多个。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都江堰一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器、铜器、玉器和陶器都属文物精品。其中,金沙遗址出土的象征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精神的“太阳神鸟”被国家文物局批准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菜位居我国三三大菜系之列,五粮液等川酒为国宴珍品,竹叶青、蒙顶茶、峨嵋毛峰等名茶享誉全国。兼容多元文化。四川文化虽不可避免地具有农业文明的封闭性和静态性,但它又明显地具有对外努力开拓的开放性。除了境内本土的巴蜀文化和西部藏区文化外,只要跨出盆地,便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文化、夜郎文化、藏彝文化区域路途相接,促成了与四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巴蜀文化多元兼容开放的明显特点。改革开放以来,还吸纳了西方节庆文化与饮食文化城市化进程进展加快,但低于全国水平。四川的城市化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至2009年底,四川共有32个城市,其中副省级城市1个,地级市17个,县级市14个。全省人口城镇化率为38.7%,比200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和建制镇的等级规模变化较大,除成都、白贡、攀枝花、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做强外,城镇化率超过30%的还有遂宁、乐山、内江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逐步形成了以成都为特大城市,绵阳、攀枝花、德阳、自贡等大城市,广元、遂宁、达州等中等城市,广汉、江油、阆中等小城市4个层次的城市体系格局。尽管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城市规模体系不完善。在32个城市中,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仅有1个,其余以中小城市居多。城市规模在100万人—200万人、50万人—100万人档次的城市缺乏或不足,形成明显的断层效应。城市空间分布体系也不甚合理,城市布局明显东多西少,东部占全省城市数的93.75%,东部地区和重庆地区一起构成中国西部城市群最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的第四大城市群地区。四川西部只有攀枝花和西昌2个城市。中心城市地位突出。成都是省会城市,也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为全省最大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及交通通讯枢纽。四川省域内的人口、产业、资本、技术、信息与人才向成都高度集中,极化效应十分明显,成都市的国土面积仅占全省的2.6%,而2009年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却分别占到全省的15.61%和31.82%。成都在四川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西部地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城市。(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特征:城乡一体、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地方城市各具特色。除了成都这一综合性特大城市外,其它城市功能各有特点。绵阳为“西部科技城”,西昌是“科学卫星城”,攀枝花是“钢城”,自贡是“盐都”,南充是“丝绸之府”,德阳是制造业重镇,宜宾、泸州是“酒城”。乐山、峨眉山、都江堰、阆中等是闻名的旅游城市。2009年,四川省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汶川地震使灾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四川地貌复杂,以多山和高原为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7.1%、12.9%、5.3%、4.7%。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全省土地资源分为8个一级利用类型(表1),45个二级利用类型和62个三级利用类型。除橡胶园以外,其他省的一、二级土地利用类型四川都有,在全国极富代表性。土地利用以林牧业为主,林牧地集中分布于盆周山地和西部高山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68.9%;耕地则集中分布于东部盆地和低山丘陵区,占全省耕地的85%以上;园地集中分布于盆地丘陵和西南山地,占全省园地的70%以上;交通用地和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平原区和丘陵区。四川地处我国青藏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地带,气候复杂,地带性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东西部差异很大,总分三大气候区: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四川气候总的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雨热同季;区域间差异显著,东部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少日照、生长季长,西部则寒冷、冬长、基本无夏、日照充足、降水集中、干雨季分明;气候垂直变化大,气候类型多;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且范围大,主要有干旱,其次是暴雨、洪涝和低温等。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美丽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数量和品位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资源大省。全省有世界遗产5处,其中: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1处(峨眉山一乐山大佛),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的保护区有4处(九寨、卧龙、黄龙、稻城亚丁)。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14处,省级风景名胜75处。有“中国旅游胜地40佳”5处。青城山一都江堰、峨眉山、九寨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共有A级旅游景15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共建自然保护166个,面积8910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4%,卧龙、蜂桶寨、喇叭河、草坡、鞍子河、黑水河6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作为大熊猫世界自然遗产地最精华区域,也已进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全省共建立森林公园103处,森林公园经营总面积74.1万公顷,占全省面积的1.5%。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已发现地质遗迹220余处,有兴文和自贡2处世界级地质公园,国家级地质公园14处,其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个,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7处。四川省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许多珍稀、古老的动植物种类,是全国乃至世界珍贵的生物基因库之一。植物种类异常丰富。全省有高等植物近万种,占全国总数的1/3,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苔藓植物500余种;维管束植物230余科、1620余属;蕨类植物708种;裸子植物100余种(含变种);被子植物8500余种;松、杉、柏类植物87种居全国之首。四川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有84种,占全国的21.6%。有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4600多种,全省所产中药材占全国药材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芳香及芳香类植物30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芳香油产地;野生果类植物达100多种,其中以猕猴桃资源最为丰富,居全国之首,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菌类资源十分丰富,野生菌类资源达1291种,占全国的95%。全省森林覆盖率为31.3%,木材蓄积量居全国第二。动物资源丰富。全省有脊椎动物1246种,占全国总数的45%以上,兽类和鸟类约占全国的53%。其中:兽类217种,鸟类625种,爬行类84种,两栖类90种,鱼类230种。四川野生动物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144种,占全国的39.6%,居全国之冠。全省野外大熊猫数量为1206只,占全国76%,其种群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动物中可供经济利用的种类占50%以上。四川雉类资源极为丰富,素有雉类的乐园之称,雉科鸟类达20种,占全国雉科总数的40%,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雉类,如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雉鹑、四川山鹧鹑和绿尾虹雉等。四川省能源资源丰富,以水能、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煤炭资源约占23.5%,天然气及石油资源约占1.5%,水能资源约占75%。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43亿千瓦,占全国的21.2%,仅次于西藏。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占全国的27.2%;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占全国的31.9%,均居全国首位。水能资源集中分布于川西南山地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三大水系,约占全省水能资源蕴藏量的2/3,也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富矿区”,其技术开发量占理论蕴藏量的79.2%,占全省技术开发量的80%。雅砻江上的二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30万千瓦,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水电工程。全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97.33亿吨,探明储量约占全国总储量的O.9%。油、气资源以天然
本文标题:最全四川省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0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