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高中语文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之描写手法描写手法•1、细节描写:神情、动作、心理、语言•2.渲染•3.烘托/衬托•4.白描•5.动和静•6.虚和实/想象与联想•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8、对比、对照•9、象征•10、以小见大1、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唐诗宋词元散曲》P9《越女词五首》其三P76《双调沉醉东风》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试析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一个“又开封”,将“万重”意绪无从表达又恐表达不尽的复杂心态婉转表现出来,耐人寻味。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试析此诗写了怎样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作者自己被贬他乡,且在“垂死病中”,当听到挚友遭贬消息时,竟“惊坐起”。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表达了对朋友命运的深切关怀,道尽了友情的真谛,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ruó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释:乍:忽然。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挼:揉搓。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碧玉搔头:即碧玉簪。试简析词中刻画主人公形象的手法。【答案】诗人通过描写主人公闲逗鸳鸯、揉搓杏花、独倚栏干、看斗鸭、玉簪斜坠等动作情态细节,用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少妇(闺中女子)形象。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试对第四句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此处的“闲”是“闲极无聊”。诗人在约客客不至时反复敲击玩弄棋子,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寂寞的心情。2、渲染•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可以了结的,诗人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登高之所见闻。天高气爽,风声猎猎,峡中哀猿长啸,江渚清水环绕,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群鸟迎风飞翔,诗句通过六个特写镜头,渲染出秋天的肃杀苍凉。不难看出,风急、天高、猿啸,清渚、白沙、飞鸟,这些景物描写对于肃杀苍凉的秋天来说,它们都是正面的描写。这样的正面描写就是渲染。3、烘托•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作为陪衬,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如《鹧鸪天桂花》“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用高大的天台山衬托更雄伟的天姥山,烘云托月。烘托/衬托(1)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反衬,有以动衬静,以声显寂,以明显暗,有以乐景衬哀情,以无情衬有情。如《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山园小梅(宋)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樽。•【参考答案】这首诗第一句对比,说百花凋零,唯有梅花鲜艳亮丽地开放。主要用烘托的方法。清浅的泉水烘托梅花疏落有致的身影;朦胧的月色烘托梅花淡雅清幽的香气;用鸟儿想落还先偷偷睁眼把梅花张望,用粉色的蝴蝶也对梅花痴迷神往,烘托梅花分外美丽。从而表现出梅花淡雅高洁、美艳不俗、只可远观、不可近狎的品格。•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xiā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汉乐府《陌上桑》)•见了美丽的罗敷,行者“下担捋髭须”,少年“脱帽著绡头”,耕锄者停下手中的农活,罗敷之美可以想见。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行者等人的反应,对于罗敷之美来说,显然是侧面描写,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我们所说的烘托。•P128(2010年天津卷)•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10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雨陈与义①•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白描•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聂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丁都护歌》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采用了动景、静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冬柳(唐)陆龟蒙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参考答案】诗的前两句,写冬柳的环境和形态,是静景;后两句,写枯枝断落、寒鸥惊飞,是动景。让人仿佛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洌、冷清。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Aa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b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B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虚和实/想象与联想•虚景:回忆中的、已逝的景象,想象中的景象,设想未来的景象,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实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眼前的景象。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声音、香味)为虚•“虚”与“实”的关系:虚实相生,虚实相应•(1)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P59李清照《永遇乐》•(2)虚景与实景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某种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参考答案】诗中两次写到“巴山夜雨”。第一次实写,是作者身临其境之景;第二次虚写,是作者想像团聚时刻、西窗共话时的回忆之景。由此来表现作者对对方的思念之情。•望江南(南唐)李煜•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参考答案】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答案•(2)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答案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南飞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P1292010年广东卷•(201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前两句,极力渲染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文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三、四两句写想家,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是想象,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是虚写,使思念之情加倍突出。曲笔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采用曲写/侧面虚写的写法(步骤一)。诗句不直接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步骤二)这其实正是写诗人自己思念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步骤三)。1、第三句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抑扬“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唐)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先扬后抑。诗歌开始写“求贤”又交代“贾生才调更无伦”,为人才“得其所哉”感到高兴和喜悦。但最后指出,原来“不问苍生问鬼神”。先扬后抑,令人痛心疾首。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 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09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