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护理查房——手足口病储慧玲内容概要病史汇报辅助检查,治疗和护理手足口的概念临床表现、危重病例识别治疗,处理,预防病史汇报•患儿,默默,男,2岁•入院时间:2014年4月7号•入院原因:发热伴口腔疱疹3天,手足臀皮疹、惊跳1天•诊断: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体检:神清,精神一般,手、足、臀均可见散在红色皮疹,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mm,光敏,颈软,咽充血,咽峡部可见一未破溃白色疱疹,呼吸32次/分,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啰音,心率12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未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病史汇报•转科记录:患儿于4月8号因时有发热惊跳伴精神不振转入我科49床,转入体检:精神不振,呼吸促,睡时时有惊跳,双足凉,手、足、臀部均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其余未及其他阳性体征。转入生命体征,T38.2℃R54次/分,P150次/分,BP110/70mmhg,。•患儿呼吸快,血压高、频繁惊跳,立即予速尿和硝苯地平降血压,甘露醇降颅压,大剂量丙球增强免疫力和大剂量甲强龙免疫抑制和抗炎,奥美拉唑护胃,头孢西丁抗感染,利巴韦林和炎琥宁抗病毒。床边胸片示:两肺纹理稍模糊。病史汇报•4.9体温高,头部冰袋持续应用中,有惊跳,手足臀散在红色针尖样皮疹,双手暖,足凉,治疗同前。•4.10体温较前下降,冰袋应用中,偶有惊跳,四肢末梢暖。手足臀均可见散在红色针尖样皮疹,咽峡部未见明显疱疹。停头孢西丁和丙球,余治疗未变。医嘱头颅MRI检查,家属拒绝。•4.11精神反应一般,未见惊跳,体温正常,手足臀均可见散在红色针尖样皮疹,医嘱停病危和监护改病重,甲强龙减量,迁3床•4.12-4.13精神食欲明显好转,手足臀见散在陈旧性皮疹甘露醇减量,停甲强龙治疗。•4.14精神反应好,未见惊跳,体温正常,自动出院。体温变化4.74.84.94.104.1138.638.139.437.7正常辅助检查•4.8•血常规:白细胞13.29*109/L,中性粒细胞63.5%,淋巴细胞29.8%•全C反应蛋白:超敏CRP0.7mg/L,常规CRP小于5mg/L•生化:ALT15IU/L,AST29IU/L,GLU4.89mmol/L治疗•利巴韦林和炎琥宁抗病毒•头孢西丁抗感染•速尿、硝苯地平降血压•甘露醇降颅压•右美托咪定镇静•甲强龙抗炎和免疫抑制•丙球增强免疫力护理诊断1.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有关2.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毒的排出有关3.潜在并发症—神经源性肺水肿,多脏器功能衰竭4.有受伤的危险—与患儿烦躁,易惊有关5.口腔黏膜改变—与咽峡部疱疹有关6.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口腔疱疹,食欲差有关7.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有关8.焦虑—与疾病危重有关护理目标1.患儿体温恢复正常2.患儿住院期间不发生疾病传染3.患儿发生并发症时能及时发现并做好处理4.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受伤5.患儿口腔黏膜恢复完整。6.保证机体营养需求,住院期间患儿能得到足够营养。7.患儿及家长对疾病有关知识有一定了解8.家长能正确对待患儿疾病,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诊疗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一)做好发热患儿护理。1.保持病室安静,温度湿度适宜,各项操作集中进行;2.监测体温变化,每日测体温Q4H,嘱患儿多饮水;高热时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3.遵医嘱用抗病毒抗感染药。护理措施(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1.患儿在病室中,勿随意外出;病室开窗通风每日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3.患儿排泄物,分泌物等含氯消毒液作用30分后倒入厕所或按医疗废物处理;4.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前后按洗手或手消毒或戴一次性手套。处理被水疱分泌物粪便污染的物品必须戴手套。5.医疗器械用含氯消毒液擦拭;6.医疗废物双层黄袋分层扎带口,外标传染性废物,并写上日期及科室。护理措施(三)1.严密观察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密切观察患儿瞳孔情况,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2.严密观察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增快,氧饱和度下降,咯粉红色泡沫痰,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3.严密观察患儿意识情况,准确判断意识状态,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4.无禁忌症时将患儿置于头高足低卧位,上半身抬高20-3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颅压。5.遵医嘱准确给予脱水药降低颅内压,护理措施(四)拉好床栏,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患儿烦躁时及时通知医生,尊医嘱运用镇静药物。(五)做好口腔护理。进食前后应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口腔疱疹情况,如疱疹出现破溃、溃疡,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治疗及护理。(六)1.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2.必要时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3.准确记录出入量,评估患儿机体需要量是否补足。。护理措施(七)疾病知识宣教。1.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表现等相关知识;2.告知饮食、活动、用药等相关注意事项;3.解释各项操作、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取得配合;4.指导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八)通过有效沟通缓解焦虑。使家长熟悉环境,了解病情,信任医务人员,配合治疗,理解病情的危重,稳定情绪,协作诊疗护理工作评价1.予入院第4天,患儿体温降至正常,未出现发热症状。2.消毒隔离措施,疾病未在病区内传播。3.患儿住院期间未发生并发症。4.患儿住院期间未受伤。5.口腔清洁卫生,黏膜完整,6.患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良好。7.家属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8.家属焦虑减轻,住院期间能理解病情危重,积极配合诊疗护理措施。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概念•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注:肠道病毒适宜在湿热的环境生存,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病毒在50℃即可被灭活。流行概况•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1983年天津发生Cox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手足口病病毒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传染途径:粪-口;呼吸道(主要是口腔粘膜和鼻腔粘膜);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易感人群:可在多年龄组一起感染,主要是幼儿感染,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一般病例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相当于手足口出疹期).特点:三个四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水痘临床分期•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第5期(恢复期)2008—2012危重诊疗指南比较•2008《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我院于4月29日首例报告)将临床表现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危重病例归纳为8条(一)年龄小于3岁;(二)持续高热不退;(三)末梢循环不良;(四)呼吸、心率明显增快;(五)精神差、呕吐、抽搐、肢体抖动或无力;(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七)高血糖;(八)高血压或低血压。2008—2012危重诊疗指南比较•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病原学为肠道病毒[coxA16,EV71],临床也分为普通和重症病例,但在重症病例中分为重型和危重型(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2008—2012指南比较2008—2012危重诊疗指南比较•2011《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指出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将临床表现分为五期,指出了重病例时期识别的6个要点1持续高热2神经系统表现3呼吸异常4循环功能障碍5外周WBC↑6血糖升高(>8.3mmol/L)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EV71感染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甄别确认第2期、第3期。下列指标提示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一)持续高热:体温(腋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二)神经系统表现:现精神出萎靡、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亢进。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三)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若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按年龄),需警惕神经源性肺水肿。•(四)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花纹,心率增快(140-150次/分,按年龄)、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五)外周血WBC计数升高:外周血WBC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二、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六)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可疑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三、早期识别的关键点•EV71感染重症病例甄别的关键是密切观测患儿的精神状态、有无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血压等,并及时记录。•EV71感染重症病例从第2期发展到第3期多在1天以内,偶尔在2天或以上。从第3期发展到第4期有时仅为数小时。因此,应当根据临床各期不同病理生理过程,采取相应救治措施。四、治疗要点•第1期:以对症治疗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向家长交代病情,做好住院的准备。•第2期: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利尿剂降低颅内高压;适当控制液体入量;对持续高热、有脊髓受累表现或病情进展较快的病例可酌情应用丙种球蛋白。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及四肢皮肤温度变化等可能发展为危重型的高危因素,尤其是3岁以内、病程5天以内的病例。四、治疗要点•第4期:在第3期治疗基础上,及早应用呼吸机,进行正压通气或高频通气。肺水肿和肺出血病例,应适当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不宜频繁吸痰。低血压休克患者可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病例,可考虑体外膜氧合治疗。四、治疗要点•第5期:给予支持疗法,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肢体功能障碍者给予康复治疗;个别病例需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以维持生命。五、处理措施•(一)一般治疗。注意隔离,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降温;保持患儿安静;抗惊厥;吸氧,保持气道通畅;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五、处理措施•2、传染病报卡并做病原学监测取样(咽拭子)。手足口病病原学核酸检测•3、有选择的送检以下实验室检测项目: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CRP、血糖、血电解质、肌钙蛋白、凝血像、尿分析、大便常规、血气分析。•注意:血常规、血电解质前三天每天检查一次。生化(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头三天隔天一次。监测血糖Q12h(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监测时间)。血五、处理措施•4、胸部X线检查:一旦出现明显呼吸系统症状,应连续三日胸片检查。•5、脑脊液检查(腰穿刺操作前10分钟使用甘露醇静注)。•6、神经系统受累病例做脊髓MRI和头颅CT、脑电图。•7、心电图检查。•8、心电监测:密切监测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五、处理措施•9、吸氧(鼻导管)。•10、开辟两条静脉通道。•11、降温处理(物理降温,持续高热应用冰帽、冰枕、冰床降温。药物退热应用布洛芬等,禁用安乃静、阿司匹林类)。•12、危重型病例应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导尿管、胃管。五
本文标题:手足口病查房 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1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