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苦恼契诃夫教学目标1、说明车夫姚纳苦恼的具体内容。2、理解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3、说明小说是如何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的。一、契诃夫生平俄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出生于杂货店老板家。1884年从莫斯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当了一名医生。在20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共写了400多篇中、短篇小说,10多个剧本。1904年7月15日病逝于德国。二、创作特色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他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做真实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他认为“天才的姐妹是简练”,“写作的本领就是把写的差的地方删去的本领”。与莫泊桑齐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三、主要作品小说《变色龙》《一个小官员的死》《套中人》《万卡》《第六病室》等;戏剧《三姊妹》《樱桃园》《万尼亚舅舅》等。四、影响作为俄国19世纪末的最后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契诃夫以对“小人物”命运空前的关注,以对沙皇制度的专横和虚伪的无情揭露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时代背景《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的描绘了这种社会现状,为不幸的人们抗争。主题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无奈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作品通过无处诉说苦恼的姚纳的悲剧,冷酷无情,这正是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剪影。线索小说以题记“我拿我的烦恼向谁去诉说?。。。。。。”领起,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老马夫姚纳几度想诉说苦恼却几经周折即是行文的顺序。四、结构与内容第一部分:是一幅寒冬季节的街头图景。暮色晦暗,大雪纷飞,车夫姚纳和小母马可怜的呆立在风雪之中,与周围喧哗、熙攘的都市格格不入。寒冷的景物和姚纳的呆滞是他内心的折射,同时也为后面的描写铺垫了一个冷酷的背景。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写满腔苦恼的姚纳几次想向人诉说时的种种遭遇。第一层,姚纳先是拉一个军人到维堡出去,他想军人诉说儿子死的苦恼,而军人丝毫不感兴趣,只是催促他:“赶车吧,赶车吧,(。。。。。。)照这样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快点赶车吧!”边说边闭上眼睛,分明不愿意再听了。第二层,写姚纳拉三个寻欢作乐的青年到巡警桥去。他满以为这几个老爷兴致高,他又只收了他们25各戈币,或许他们会耐着性子听他诉苦,谁知他们只顾相互调笑戏谑。对车夫的苦恼毫无同情怜悯之心,甚至还扬言给“这老不死”的“脖儿拐!”第三层,姚纳好不容易碰上一个看门人,他想上去与他攀谈,看门人给他的却是不客气的指责:“快到10点了,(……)你停在这儿干什么?把车子赶开!”第四层,最后姚纳只好将车赶回住处,希望或许可以跟自己的同伙一个年青的马夫谈谈。但没有想到小伙子只顾蒙着头睡觉,根本不听他诉说。他不得不叹着气离开。四、结构与内容第三部分:写姚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自己的马儿倾诉苦恼。小母马竟善解人意,它“嚼着干草,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姚纳讲得有了劲,就把心里的话统统讲给它听了……”这是唯一愿意听他诉说苦恼的活物。其实马何尝能听懂主人的话儿,只是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姚纳竟找不到一个愿意听他倾诉苦恼的人,他也只能把自己心里的苦闷向一个牲畜诉说。五、姚纳苦恼的内容1、地位低下,连遭不幸。姚纳身处社会底层,乘车人可以随意向他发脾气,取笑谩骂他,他的生计也很艰难。午饭前出来赶车,奔波到晚上11点,竟然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有挣到。更悲惨的是,他老婆早已去世,与他相依为命的儿子又新近离开人间,这一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孤单寂寞,麻木而又凄凉的境地。2、无处诉说他的苦恼。姚纳的儿子死后他十分痛苦,本想向乘车的军人和三个青年人诉说一番,但他们丝毫不感兴趣。他想跟看门人和青年车夫讲讲儿子的死,但仍然遭到拒绝和冷漠。在偌大的一个城市中姚纳找不到一个能倾听他诉说苦恼的人,因而这种心灵的孤寂和折磨比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更难以忍受也更加苦恼。六、延伸解读1、苦恼——人类永恒的心灵困境。韦尔希宁让我们幻想一下……比如我们死后,再过二三百年,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图森巴赫什么样呢?以后人们都坐了气球在天上飞,衣服也改了样儿,也许第六感觉被发现了,并且发达起来,但生活还是一样艰辛,一样充满神秘与幸福。并且,再过一千年,人还是这样叹息着:“唉,生活真艰难啊!”——契诃夫《三姐妹》2、倾听是一种美德(与《祝福》比较)同样表现了内心凄苦,渴望别人的同情而不可得的下层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倾诉,是人发泄痛苦,舒缓心情的一种方式。当生命中的痛苦不能承受时,人总要倾诉,并且渴望有倾听者的回应,从而获得心理上的安慰。从倾听者的角度来说,倾听其实也是一种对他人的同情,是对他人情感的一种尊重。但当这种倾听被搁置时,人与人之间就会出现情感的真空,由此就会形成麻木不仁的性格,而群体的麻木不仁必然会导致同情心的缺失和国民性的弱化。七、写作特点1、善用对比映衬手法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在小说的整体艺术构思中,作者将“人与人”,“人与马”的关系鲜明对比。姚纳满腔的痛苦想向人倾诉。但无论是军人,寻欢作乐的青年还是看门人,青年车夫都对姚纳的痛苦无动于衷,毫不关心,一个个都极端冷漠、麻木、自私。而小母马却“听着,闻闻主人的手”,这强烈的反差对比,控诉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人间的冷漠读来令人惊愕震颤。小说中“人与马”的关系处处相互映衬,如开头写姚纳“坐在车座上一动也不动”与小母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其相似,说明人与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与它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而在姚纳每一次诉苦时都有对小马的描写,尤其是寻欢作乐的青年骂马与骂人几乎一样:“给它一鞭子!他妈的!”“你这个老不死的,我要给你一个脖儿拐!”在相互映衬中写出人与马同样悲苦的命运。结尾写人与马相依为命,沟通感情,在人与马的相互映衬中队现实的批判更有力了。2、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姚纳与军人、三个青年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的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姚纳与军人的对话:姚纳想向坐车的老爷诉说自己的苦恼时,总是吞吞吐吐语言不连贯。例如他对军人说“老爷我的……嗯……嗯……我的儿子在这个星期死了。”语言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既符合他小人物的身份地位,有表现了他懦弱的性格。将他害怕冒犯军人又禁不住要诉说的心理表现的十分形象。军人的语言干脆利索,很符合军人的身份。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姚纳的诉说心不在焉,很不耐烦,没有一点同情心。2、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姚纳与三个青年的对话:三个青年的语言既有相互间的吵闹、责难,又有对姚纳的侮辱与责骂,表现出他们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性格。姚纳为了让三个青年听他诉说,先是有意讨好他们。“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在挨了骂、遭了打以后,仍以笑脸相迎,并求上帝保佑他们,一方面说明他老实憨厚、逆来顺受;另一方面,也说明他急于想诉说儿子去世的事然后才嘀嘀咕咕的说:“这个星期我……嗯……我的儿子死了!”将他内心的卑微和急于倾诉内心苦闷表现出来。即使遭侮辱只要有人听他诉说也无关紧要。3、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这篇小说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恢弘的场面,多用一些细节来描写人物。这些细节仿佛是作者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信手拈来,而正是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却折射出整个社会状况和集体心态。揭示出社会黑暗与人际关系的自私冷漠的主题。(1)姚纳回头“瞧他的乘客,张开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可是喉咙里没吐出一个字来,只是哼了一声”。这个细节表现姚纳急于向人诉说痛苦,但又不敢说的心态,说明他的痛苦很深,又郁积于胸,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因而他逢人便想向人诉说,但他面对一个军人乘客又不敢说,这是他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2)“姚纳抖动缰绳,把嘴唇嘬的啧啧地响。二十个戈比是不公道的,可是他顾不得讲价了。现在,一个卢布也好,五个戈比也好,在他全是一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这个细节表现姚纳处在一个十分孤寂的境地,他急于想向人倾诉心中的苦恼,因此价钱多少对他已无所谓,只要有人能坐他的车就能够打破寂寞,并会有人听他诉说苦恼。4、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特色。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揭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本文标题:契诃夫苦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2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