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如何上好高中物理课?
ss如何上好高中物理课?一、课堂导入环节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导入环节应该紧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要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导向性。摩擦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于摩擦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对于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种导入方案:如:让学生通过做拔河游戏感受摩擦力来导入;让学生通过干手抓酒瓶和把手上涂上肥皂水再抓酒瓶的游戏体验摩擦力的不同来导入;让学生观看雪天路滑、摩擦力太小,汽车无法刹车而追尾相撞的事故录像来导入;让学生观看猫和老鼠滑冰的动画剪辑片段来导入等等。但最后考虑到做游戏、做实验导入只能是一两个人参与,参与面太小,不利于激发大多数人的学习兴趣;而观看车祸录像会导致气氛太过沉重。因为我是下午第二节讲课,学生和老师有些疲惫,而且课堂上用得学生太少,听课的老师太多,学生比较紧张放不开,不敢回答问题、不敢配合。考虑到这些因素,为了尽快的让学生心理放松下来,兴奋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采用了播放学生非常喜欢的《猫和老鼠》中幽默有趣动画剪辑的方法来导入课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二、课堂探究环节要有序、有效、有度课堂探究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感受;学习结论的得出、应用以及小组合作是否切实、有效,都要在这个环节得以落实。我认为,课堂探究首先要做到有序。所谓有序,就是指教师在上课前要对本节内容中哪些需要直接讲授、哪些需要小组讨论、哪些需要个人反思、哪些需要实验探究、哪些需要练习巩固,都要进行分类整理,统筹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要事先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摩擦力》这节课中,我按照“说出摩擦---体验摩擦----探究摩擦----总结摩擦-----利用摩擦”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堂。首先让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说出生活中的一些摩擦现象,使他们感觉到摩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对摩擦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具有了探究的信心。然后让学生通过搓搓手、把手放在桌面上摩擦、把脚放在地面上来回摩擦、把手放到铅笔上滚动摩擦、把手放到砂纸、玻璃上摩擦等等多种多样方式来感受摩擦。通过体验感受,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如何探究这些可能的因素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呢?然后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类探究。通过探究,ss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接着设置习题,让学生运用这些结论去解答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达到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目的。其次,课堂探究要做到有效。所谓有效,就是指有效果、有实效、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本节课我重点就安排了两个探究。一个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让这两个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我事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明确了每一个学生的分工:比如谁当组长、谁当观查者、记录者、操作者、上台演示者、总结发言者等等,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或几个明确的任务、几种不同的身份,这样就防止了在小组活动中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干什么,不去思考、不去动手,滥竽充数。为了使探究活动有序进行,在探究前,我准备了2个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一个是让学生把手放在砂纸和玻璃片上分别擦一次,感受摩擦力大小的区别,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让学生用大小不同的力把课本压在桌面上,让同桌去把它抽出来,感受把书抽出难度的不同,从而启发学生去思考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两个实验做铺垫,学生很容易的提出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然后让每个小组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总结结论是科学探究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自己获得结论、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不但参与到每一小组中去观察和指导,而且给学生留足了实验的时间。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上提示的那2种实验方法,而且还有几种创造性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生成了预设中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再次,课堂探究要做到有度。所谓有度,就是指不要过多过滥的探究,不要不分轻重是问题都要去探究。在让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了很多的猜想,除了上面所说的两个之外,还有可能与摩擦的方式有关、可能与摩擦的面积有关、可能与摩擦的速度有关等等,课堂的时间有限、准备的器材有限、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限,这些猜想不可能一一去实际探究,结合本节的教学任务,我告诉学生,你们的这些猜想很好、很有意义,有些可能也是正确的,但是基于我们知识基础和时间的关系,课堂上我们只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通过这节课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之后,以后我们再继续探究摩擦力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另外,探究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比如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那一个大,我让学生把手压在桌面上向前推动,然后让学生把手下垫上几只铅笔再向前推动,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简单实验,不仅知道了滑动摩ss擦和滚动摩擦的区别,而且亲身感受到了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要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在认识摩擦的方向时,我让学生把牙刷按在桌面上向前推动,通过观察牙刷上鬃毛的弯曲方向让学生明白了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像这种小探究、小实验,直观形象、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形式、简单有效,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方式。三、课堂练习环节要有启发性、综合性、开放性本节课我设置了一个课堂练习题,从两个角度来提问。就是出示了一张自行车图片,让学生找出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增大了摩擦,采用了哪些方法?哪些地方减小了摩擦,采用了哪些方法?设置这个练习题,我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让学生熟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实例;另一个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实例,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上升到规律性的认识。由于自行车是学生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学生太熟悉了,所以纷纷踊跃回答问题。比如由把套、车登子、轮胎上的花纹总结出使接触面变粗糙可以增大摩擦;由刹车时使劲捏闸总结出增大压力可以增大摩擦;由紧急刹车时轮胎停止了转动在地面上滑动而自行车迅速停了下来总结出使滚动变为滑动可以增大摩擦。这样增大摩擦的三种方法在学生轻松愉悦的讨论中就总结出来了。至于减小摩擦的方法,轴承中加钢珠,是采用滚动代替滑动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的,转动部分加润滑油是采用隔离两个摩擦面的方法来减小摩擦的,这样又得出了2个减小摩擦的方法。这样一个课堂练习题,表面上是对上面刚刚学过知识点的应用和巩固,实际上它更重要的价值是对课堂内容的一个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使练和学熔为一体,大大的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四、学案设计要能展现思维过程、简洁而实用学案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抓手,是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领悟老师的教学思路的一个依据。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活动,我设置了简洁、实用而具有开放性的学案。
本文标题:如何上好高中物理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2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