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中地理研修心得通过这次学习中,我对地理新课程有了深刻的认识。观看视频案例分析和主讲教师视频讲课,阅读主讲教师讲稿和推荐的相关文章,参与在线研讨和交流,完成提交作业。使我受益匪浅。远程研修,激励我在教育这篇沃土生根发芽。远程研修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新课改的关键在于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学习观念的转变。是远程研修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契机,使我在知识结构上产生了一个极大的飞跃,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突破。一、地理老师要改变教学观念老师要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地理素养。地理教师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二、地理老师还需要关注课堂1、根据不同学生的地理需要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2.整合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学习中地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对老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好多优点,如“三板教学”。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讨论、合作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成果)共享。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要努力让学生活动,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3.注重情感教育,为地理教学注入活力。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的重要渠道。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思想三、地理教师还需重视教学反思注重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成效。注重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许多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经验和反思是教师教学专业和能力的重要来源。进而重新审视自已的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成效。我们要不断的“消化吸收”。将所学到的理论性知识用来指导实际教学。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学会。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和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篇:初中地理研修心得1700字初中地理研修心得阮莉一、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系统设计1、教师的新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习探究的合作者;情感交流的好朋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2).调整教学行为:允许学生说“不”;教师也可以说“不知道”;向学生学习。(3).构建知识新体系:知识结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必备的教育理论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真正理解和掌握有关新课程的理论知识。能力结构:创新教育的能力;教育艺术的能力;实践与研究能力;多媒体与信息技术能力。(4).构建新课程下的教学策略::生活性策略;发展性策略;多样性策略;主体性策略;创新性策略;多元性策略;合作性策略;活动性策略;实践性策略;全面性策略。如:选择接近生活的内容和方法——学生能够感受到的、体验过的生活实例。以学生的视觉和爱好去观察体验生活。教与学的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法设计大于教法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习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合作学习意识,增强竞争意识,扩大思想、学习方法、价值观的交流,提高相互协作能力。同伴之间的交流是最容易接受的——资源共享、方法相得益彰、学习变为有趣、分享成功、共同承受挫折。2、课堂结构理论第一环节:组织教学。师生做好上课的精神与思想准备。第二环节:导入新课。由旧知过渡到新知,增加吸引力,刺激形成思维的准备。第三环节:讲授新课。多种事件,完成目标。第四环节:巩固应用与评价。不同形式,归纳知识,构建体系,重复记忆,实现学习的目的。第五环节:结课。补置有关作业,课堂教学延续到课外,有上下一节课的欲望和兴趣。3、介绍常见的导课方法(1).直接导课——开门见山法(2).新旧知识联系过渡导课——温故知新法(3).解释题目导课——析题导入法(4).设置疑问导课——设疑导入法(5).创设情境导课——诗歌导入、音乐导入、图画导入、概述情节导入、故事导入;文学知识介绍导入等(6).音影导入法——用录音、影片、歌曲等导入(7).图画、漫画导入法(8).表演导入法(9).新闻导入法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1、和学生一起走向生活(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生活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5).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6).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2、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话题:并使之与地理发生关联新闻:大西安、世园会活动:旅游、购房、逛街、影视物品:手机、电脑、车载GPS3、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玩”教学情景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课堂气氛愉悦化;课堂过程激励性;地理模板;地理短信。4、引导孩子挖掘生活中的“地理”常看中发现书籍(教材)、电视、网络常见中发现天气变化、商品产地常说中发现谚语、成语、俗语常用中发现从人民币中学地理常玩中发现旅游、体育、音乐电视频道、栏目,如:《探索发现》、《人与自然》、《绿色空间》、《动物世界》、《科技博览》、《环球》、《天气预报》、《焦点访谈》等。三、课堂中有效教与学的策略分析1.教师引起学生求知欲的常用方法:(1)对学生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2)提供真实情境中的一个模拟角色;(3)演示引人注目,给人新知的直观材料;(4)指出新学知识的重要价值;(5)解说成功应用的例子,提高学生迎接将要来临的学习任务的自信心。2、提供材料——巩固知识(1).明确识记目的,讲清识记任务(2).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如:及时记忆;读、思结合记忆;推理、联想记忆;理解记忆;(3).让学生学会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减少遗忘(4)、提供变式(5)、编写提纲(6)、将内容形象化、生活化,如:记各省地图,“人头”形——湖南;“平行四边形”——山西;“熊猫形”——青海;“水泡眼金鱼”——甘肃;“跪式兵马俑”——陕西。3、布置作业——运用知识(1)、适当的“超额学习”是必要的;(2).练习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3).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第三篇:07年上学期初一地理教学反思1500字2007-2008上学期初一地理教学反思姓名:甄鹏涛时间:08年元月经过一学期的初一地理教学,我发觉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它既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相联系,又与历史、思品等社会学科密切联系,是唯一一门跨文理两大科学部类的学科,地理教学在中学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独特的性质,使地理教学方式多样化,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学科的教学模式,以下是我一学期的体验和反思总结。1、结合教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3岁左右,正值求知欲、表现欲非常旺盛的时期,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说”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新课标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学生创设“多说”学习情境,师生一起讨论,共同完成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识,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案例:地理学科“降水的分布”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重要一步在“说”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讨论从而“分析”、“归纳”,总结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2、讲究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教材倡导对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根据教学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开展探究学习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新的情感,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3、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夏季的白天,站在海滩上的人感觉地面“好烫”而水中的人则感觉“水里还是凉的”,晚上情况相反;冬季感受与夏季相反这些老师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学习“海陆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内容时,联系生活实际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水陆受热散热的差异”原理解释生活现象与问题,从生活中理解地理知识,学生易于接受“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相反”。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资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本文标题:初中地理研修心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65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