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图文信息技术论文模版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设计)题目:PTN网络技术探讨班级:308图文信息技术姓名:何海学号:2008031031指导教师:杨一荔时间:2011年月日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班级308图文信息技术姓名何海学号2008031031论文(或设计)题目PTN网络技术探讨指导教师姓名杨一荔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设计根据、内容、技术要求,主要设计方法(或步骤):一、设计(论文)内容与方法1、对PTN网络的关键技术进行讨论2、着重分析PTN新技术在3G移动通信中的功能和应用。二、设计(论文)写作要求1、收据的资料要真实2、计算的数据要正确3、论点明确,论据充实,中心思想集中鲜明4、层次清楚,结构完整5、图表要科学、规范、合理而整洁6、内容要翔实,语言简洁流畅,逻辑性要强7、不得由他人包办代替或抄袭他人作品8、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撰写论文9、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技术相结合,运用图表等直观表现手法10、设计(论文)字数在8000字左右三、设计(论文)写作步骤1、根据选题和下达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要求,写出写作提纲、构建设计(论文)结构2、收集相关资料数据,形成论据3、整理分析资料,通过剪裁提炼集中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数据资料,明确论点4、按照文章结构,组织论点,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以论据说明论点5、撰写设计(论文)初稿,送交指导老师批阅与检查6、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反复修改和调整7、最后送交指导老师审核定稿主要参考文献、资料:[1]张成良,PTN技术与组网应用[J],电信科学,2008(8)。[2]李芳,面向多业务统一传送的PTN技术[J],电信网技术,2009(8)。[3]荆瑞泉,PTN技术发展及在IPRAN承载中应用的探讨[J],电信技术,2009(5)。[4]王晓义,PTN及其应用网络建设,人民邮电出版社。[5]唐剑峰,PTN-IP化分组传送。要求完成时间2011年5月20日PTN网络技术探讨何海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PTN技术的概念、技术特征,具体论述其网络定位和两个关键技术;阐述了由现有SDH/MSTP网络向PTN平滑演进的策略和方式,给出了未来3G传输网的发展中PTN引入的必要性;最后论述了PTN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分组传送网(PTN)3G服务质量1目录第一章PTN技术概述1.1PTN理念与技术定义.............................................................21.2PTN的技术特征和比较...........................................................2第二章PTN关键技术2.1PTN传送层技术参考模型.........................................................42.2PWE3技术......................................................................42.2.1PWE3基本概念..............................................................42.2.2PWE3仿真基本思想..........................................................42.2.3PWE3支持的净荷类型........................................................52.2.4多业务统一承载.............................................................52.3T-MPLS技术....................................................................52.3.1T-MPLS/PBB-TE的产生.......................................................52.3.2T-MPLS定义................................................................62.3.3T-MPLS与MPLS的区别.......................................................62.3.4T-MPLS承载的业务类型......................................................7第三章PTN技术在3G移动通信中的功能和应用3.1引入PTN的必要性...............................................................83.23G业务传输需求................................................................93.3PTN在3G传送网中的应用........................................................93.3.1PTN对3G传送网的适应性....................................................93.3.2PTN在3G传送网中的应用策略...............................................103.3.3PTN的优势................................................................11第四章PTN演进策略和发展趋势PTN的发展趋势...................................................................122第一章PTN技术概述1.1PTN理念与技术定义业务驱动永远是技术和网络发展的原动力,PTN(PTN,PacketTransferNetwork)技术的诞生也是如此。PTN主要面向3G/LTE以及后续综合的分组化业务承载需求,解决移动运营商面临的数据业务对宽带需求的增长和ARPU下降之间的矛盾。分组传送网(PTN)是基于分组交换、面向连接的多业务统一传送技术,不仅能较好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满足业务标准化、高可靠性、灵活扩展性、严格服务质量(QoS)和完善的运行管理维护(OAM)等5个基本属性,而且兼顾了支持传统时分复用(TDM)和异步传输模式(ATM)业务,继承同步数字体系(SDH)网管的图形化界面、端到端配置等管理功能。目前,PTN应用在城域网范围,承载移动回传、企事业专线/专网等有QoS要求的业务,实现中国运营商城域传送网从TDM向分组化的逐步演进。目前PTN有两大类技术选择: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应用(MPLS-TP)[2]及运营商骨干桥接-流量工程(PBB-TE)。前者是核心网技术的向下延伸,使用基于IP核心网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技术,简化了复杂的控制协议,简化了传送平面;在MPLS基础上去除了倒数第二跳(PHP)、标签合并及等价多路径(ECMP)等无连接特性,增强了OAM及保护倒换功能,提供可靠的QoS、带宽统计复用功能。后者则是局域网技术的向上扩展,基于IEEE802.1ah的MAC-in-MAC[3]技术,关闭了运营商媒体访问控制(MAC)地址自学习功能,增加了网管管理和网络控制的配置,形成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目前MPLS-TP已成为事实上的主流选择。1.2PTN的技术特征和比较PTN技术具有面向连接的数据转发机制、多业务承载、较强的网络扩展性、丰富的OAM、严格的QoS机制以及50ms的网络保护等技术特征,但MPLS-TP和PBB-TE两种主流技术在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差异。1.数据转发机制:PTN的数据转发是基于标签进行,即由标签构成端到端的面3向连接的路径,但两者采用的标签和转发机制不同。MPLS-TP采用20bit的MPLSLSP标签,是局部标签,在中间节点进行LSP标签交换;PBB-TE采用运营商的目的MAC地址+VLAN(即B-DA+B-VID)的60bit标签,是全局标签,在中间节点不进行标签交换,标签处理相对简单一些。2.多业务承载能力:MPLS-TP采用PWE3的电路仿真技术来适配所有类型的客户业务,包括以太网、TDM和ATM等,采用VPWS支持以太网专线业务(包括EP-Line和EVP-Line),采用VPLS支持以太网专网业务(包括EP-LAN和EVP-LAN);而PBB-TE目前主要支持以太网专线业务,采用PBB技术来支持以太网专网业务;对于TDM和ATM等业务,PBB-TE也可采用PW来承载,基于以太网的电路仿真技术还在开发中。目前,两种PTN技术对E-Tree业务的实现机制还有待完善。3.网络扩展性:T-MPLS继承了传送网的分层和分域架构,支持TMC(PW)、TMP(LSP)和TMS(段层,可选)三层,不同域之间通过NNI接口互连,PW的20bit标签支持的业务数量多达104万(220-17),MPLS-TP的分层架构尚未确定,但至少有LSP和PW两层;PBB-TE是基于PBB的分层网络架构,支持用户业务和运营商网络的安全隔离,用于标识业务的I-SID为24bit,多达1677万(224-1)。4.OAM能力:PTN的OAM主要包括故障管理(故障检测、定位和通告)和性能管理功能。PPB-TE的OAM是基于IEEE802.1ag的连接故障管理(CFM)或Y.1731的以太网OAM机制。T-MPLS的OAM是基于G.8114,与Y.1731的OAM消息功能非常相似,不同之处是T-MPLS的OAM支持分层:TMP/TMC/TMS(可选)。2008年7月,IETF72会议讨论了MPLS-TP的OAM,修改了OAM报文格式,引入ACH来实现与PWVCCV兼容,PW的CC可能会利用VCCV-BFD实现,同时引入CVV、AIS、APS等OAM功能。5.QoS机制:PTN的QoS主要包括流分类、流量管理、优先级标记、流量整形、队列调度和拥塞控制等。MPLS-TP主要采用E-LSP方式,即利用EXP字段的3bit(注:MPLS-TP草案已将EXP名称修改为COS)作为优先级标记,支持8个优先级;MPLS-TP的QoS通常分为3层:客户层、PW层和LSP层,可基于每层进行流量管理和调度。PBB-TE主要采用B-VLAN的VLANPRI(3bit)作为优先级标记,支持8个优先级;PBB-TE的QoS可分为客户层、业务层(I-SID)和隧道层(Trunk)。6.网络保护:在MPLS-TP保护方面,ITU-T的T-MPLS支持1+1和1:1线性保护(G.8131)以及Wrapping和Steering环网保护(G.8132),IETF倾向于采用MPLS的FRR完成1:N线性和环网保护。目前IETF和ITU-T的JWT专家正在热烈讨论MPLS-TP的环网保护需求;而目前PBB-TE支持1:1线性保护,由于其标签全局性带来的限制,4因此不支持子网保护和基于连接的环网保护,可采用G.8032的以太环网保护。目前,两大主流PTN技术(T-MPLS/MPLS-TP和PBB-TE)都处于进一步标准化和产业化的阶段,虽然国内外一些设备商的PTN产品在2008年前后纷纷发布,但仍需跟踪国际标准化进展来进一步完善产品功能和性能。随着2009~2010年间标准化工作的完成,以及我国运营商RANIP化和IPTV等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明确,PTN产业链也将逐渐成熟,PTN技术将在我国城域网中绽放出生命之花。第二章PTN关键技术2.1PTN传送层技术参考模型CE1CE2PE1PE2CEServiceCEServiceEmulatedServicePseudowir
本文标题:图文信息技术论文模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49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