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0页共63页第一章解三角形§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1.3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2.1应用举例(一)§1.2.2应用举例(二)§1.2.3应用举例(三)§1.2.4应用举例(四)§1.3.1单元小结第二章数列§2.1.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一)§2.1.2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二)§2.2.1等差数列(一)§2.2.2等差数列(二)§2.3.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一)§2.3.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2.4.1等比数列(一)§2.4.2等比数列(二)§2.5.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2.5.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二)§2.6.1小结与复习第三章不等式§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3.1.2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二)§3.2.1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一)§3.2.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3.2.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及解法(三)§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一)§3.3.2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二)§3.4.1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一)§3.4.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3.4.3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3.5.1基本不等式(一)§3.5.2基本不等式(二)§3.5.3基本不等式(三)§3.2.1小结与复习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1页共63页第一章解斜三角形1.1.1正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中的一类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难点:正弦定理的推导即理解(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直角三角形中揭示边角关系:sinsinsinabcABC,接着就一般斜三角形进行探索,发现也有这一关系;分别利用传统证法和向量证法对正弦定理进行推导,让学生发现向量知识的简捷,新颖。教学用具:直尺、投影仪、计算器(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A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CB2[探索研究](图1.1-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aAc,sinbBc,又sin1cCc,A则sinsinsinabccABC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sinsinsinabcABCCaB(图1.1-2)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由学生讨论、分析)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sinsinaBbA,则sinsinabAB,C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2页共63页同理可得sinsincbCB,ba从而sinsinabABsincCAcB(图1.1-3)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证法二):向量法(证法三):面积法(证法四):外接圆法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sinabABsincC[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sinakA,sinbkB,sinckC;(2)sinsinabABsincC等价于sinsinabAB,sinsincbCB,sinaAsincC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sinbAaB;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sinaABb。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3[例题分析]例1.在ABC中,已知20a,o30A,o45C解三角形。例2如图,在ΔABC中,∠A的平分线AD与边BC相交于点D,求证:BDABDCAC五巩固深化反馈研究1已知ΔABC已知A=600,B=300,a=3;求边b=()A3B2C3D2ABCD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3页共63页(2)已知ΔABC已知A=450,B=750,b=8;求边a=()A8B4C43-3D83-8(3)正弦定理的内容是(4)已知a+b=12B=450A=600则则则a=,b=(5)已知在ΔABC中,三内角的正弦比为4:5:6,有三角形的周长为7.5,则其三边长分别为(6).在ΔABC中,利用正弦定理证明cbaCBAsinsinsin六,课堂小结(有学生自己总结)七[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4页共63页§1.1.2余弦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三)教学设想复习旧知运用正弦定理能解怎样的三角形?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创设情景]问题1:如果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个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问题2:如何从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三角形的另一边?即: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已知a,b和C,求边c?[探索研究]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A如图1.1-5,设CBa,CAb,ABc,那么cab,则bc22222cccababaabbabababCaB从而2222coscababC(图1.1-5)同理可证2222cosabcbcA2222cosbacacB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2222cosabcbcA2222cosbacacB2222coscababC思考1:你还有其它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两点间距离公式,三角形方法)思考2: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2bcaAbc222cos2acbBac222cos2bacCba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5页共63页思考3: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是什么?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思考4: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090,则cos0C,这时222cab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例题分析]例1.在ABC中,已知23a,62c,060B,求b及A⑴解:∵2222cosbacacB=22(23)(62)223(62)cos045=212(62)43(31)=8∴22.b求A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⑵解法一:∵cos222222(22)(62)(23)1,22222(62)bcaAbc∴060.A解法二:∵sin023sinsin45,22aABb又∵62>2.41.43.8,23<21.83.6,∴a<c,即00<A<090,∴060.A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思考5、在解三角形的过程中,求某一个角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两种方法有什么利弊呢?例2.在ABC中,已知134.6acm,87.8bcm,161.7ccm,解三角形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2222bcaAbc22287.8161.7134.6287.8161.70.5543,05620A;cos2222cabBca222134.6161.787.82134.6161.70.8398,03253B;0000180()180(56203253)CAB09047.[课堂小结](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课后作业:教学后记:重庆铁路中学高一数学组陈昭旭必修五教案第6页共63页§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由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三、教学设想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3、新课讲授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
本文标题:高一数学必修5全套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31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