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环境永续治理与全球跨部门之减灾合作:以南亚海啸为例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保障农民文化权益——**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创新方法、增加投入、丰富供给,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努力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问题,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取得了丰硕成果。一、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农村文化建设机制日臻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明确细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及各级领导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责任,努力协调好政府、社会、农民三方关系,形成了“职能明晰、沟通顺畅、多方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新机制。一是健全了农村文化建设制度。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文化强市”发展战略,明确了文化建设具体任务;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江西省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市新农村建设创建“百、千、万”文化工程活动方案》、《**市新农村建设年工作方案》、《关于**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充分发挥了政府主导作用。市委、市政府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以维护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着力在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房、有人、有钱”问题上下工夫,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和建设,以及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采购、配送、引导消费、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近年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的要求,重点推进县级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和农村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在市、县、乡三级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并把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个人年终考评内容,建立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完善了农村文化投入机制。**坚持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双轮驱动,按照“市财政出一点、县乡投一点、有条件的村集体出一点、部门对口帮一点、社会和农户捐一点”的要求,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多元投入和经费保障新格局。一方面,切实落实政府的农村文化建设保障责任,坚持公共财政建文化,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另一方面坚持“社会力量办文化”和“市场运作兴文化”,吸引社会力量捐助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鼓励社会力量通过主办、承办、协办等方式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大力引导农民通过各种途径自办文化;制定出台土地使用、信贷、行业管理等优惠政策,通过公有民营、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二、整合资源,开拓渠道,农村文化产品供应日益丰富有效整合农村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团体等各类文化资源,鼓励专业人士、文化企业参与农村文化产品输送,不断创新农村文化产品生产供应方式、内容和手段,农村文化产品的种类、数量日益丰富。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着力壮大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坚持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关键,建立文化站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绩效考核,有效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按照“业余自愿,自娱自乐,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积极有为”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规模和影响较大、群众参与面广且相对稳定的活动群体或团队组织,扩大文体团队(点)的覆盖面。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城乡结对帮扶、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各文体团队和基层文体骨干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着力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演技能,并对部分有特殊技能或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能人,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这些举措,使我市农村文化工作队伍覆盖更加广泛、行动更加活跃,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文化人才,如:能同时演奏12种乐器的**县盲艺人顾亮光在“吉尼斯中国首届绝技评选暨挑战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县田村镇民间艺人刘盛涵的纸扎灯彩闻名于世,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二是有效保护挖掘农村文化遗存。农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观赏、体验、教育和研究价值,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本着传承和发扬的目的,**市对这些宝贵的民间文化和艺术遗产进行保护性的继承和开发,重点开展了三次专项调查和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全市各村落现存红军标语、漫画600余条(幅),古建筑、古祠堂、古墓等不可移动文物资源100多处。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市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分两批公布了225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为新村规划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积极开展了对全市红军标语漫画保护工程,通过揭取保护和原址保护对红军标语实施抢救保护,编辑出版了《**苏区标语漫画选编》一书。由于红军对红军漫画和标语的保护工作抓得早、成效好,得到了国家政协副主席***为组长的调查组一行的充分肯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市已建立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37项、7个类别),并有**采茶戏、**山歌、**唢呐、**灯会4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个项目入选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个项目入编大型文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锦》一书。三是繁荣发展农村题材文艺创作。农村题材文艺作品贴近农民生活,最受农民欢迎。我市将繁荣农村题材文艺创作作为发展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为农民创作推出了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如:反映农村合作医疗的小品《王妈妈看病》、宣传计划生育的相声《老同》及《姐妹招商》、《总书记到我家》、《县官下乡》、《打卦新传》、《老少不配》等剧目;另一方面,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特点,整理、创作了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关爱留守孩、计划生育、**体系建设以及客家风情、经典**戏片断等形式多样的剧目,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如:歌舞《鸳鸯树》、《果香情》、《前程锦绣》、**道情《唱唱农村新面貌》、音乐快板《建设美好新农村》、采茶小戏《招老爸》等。近年来,我市共创作和整理农村题材剧目180多个。四是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十分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广大农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地融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形成“人人创造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良好局面,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大引导力度,培育一批文化示范户、经营户、农民读书社、民间职业剧团、农村文化俱乐部等,着力发展民间民俗文化、集镇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促进先进文化扎根基层;充分发动农民利用农闲、节庆日及地方民间民俗,举办农民艺术节、“五一欢乐广场”、“激情广场大家唱”、民间民俗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呈现出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的可喜局面。全市涌现龙灯队、农民书画社、老年艺术团、妇女腰鼓队、根雕根艺兴趣小组、二胡协会等民间业余团体组织2000多家。耕后展歌喉、饭后弄丹青,舞出新生活、唱出好心情,已成为**农村文化的一道风景。近年来,我市群众自办的文体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引起了各方关注,多个群众文化团体获得各级表彰,如**县文化广场活动跻身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县电影公司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区等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区)”等等。五是增加农村文化产品市场供应。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在全市20多个文化事业单位引入市场经营模式,激发它们创作、表演的主动性,并引导他们积极开拓农村演出市场,为农村输送更多优质的演出活动。同时,将文化产品的购买纳入政府采购范围,通过市场招标的形式,引进市场上条件更好、实力更强的演出、放映团体。对农村文化市场每个节目进行评审定级,根据节目质量和规模,核定节目和服务的价格,实行“准入制”,杜绝地方保护主义,打破文化市场垄断,为农民提供高质、实惠的文化服务。三、强化引导,创新载体,农村文化消费氛围日渐浓厚根据“传输有载体,消费有场所,群众有热情”工作目标,近年来我市增加投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搭建多元化的农村文化消费平台,并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大幅增强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农村文化消费氛围日渐浓厚。农民自购文化消费品成为一种时尚,农民年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由不足0.2%提高至1.5%。截止2008年10月份,我市文艺演出2632场次、放映电影29760场次、乡镇开展文化活动1849场。一是强化了农民的文化消费意识。大力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自己的文化自己办”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形成“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实现由文化消费“受体”向文化消费“主体”的角色转换,由单纯依靠“政府张罗、政府买单”到农民“主动筹办、适度投入”的转变,支持农民通过开展“文化庭院”创建、“文明家庭”、“百佳文化庭院”创评等活动自办文化,涌现出了“全国先进农民文化大院”——章贡区沙河镇五龙村文化大院等先进典型。**县还兴起了AA制“文化餐”,由当地文化能人牵头组建文化娱乐理事会,负责为村民选择活动场地、联系演出团体、组织文化活动,所需费用由村民主动认捐或平摊,农民花很少的钱便享受到了优质的文化服务。二是搭建了四大农村文化消费平台。(一)、固定平台。积极开展农村文化“百千万”工程,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村庄空地、老村部、古祠堂、农户厅堂等场所,建设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小戏台、村民活动中心等多功能的固定文化活动场所。如**县高坝、长沙口等村组建设了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休闲娱乐活动面积达1500平方米;**县将全县100多座古祠堂改建民多功能的文化活动中心,实现了“神台变讲台、祠堂变讲堂”的可喜转变。目前,全市共兴建了“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17个、特色文化村8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498个、文化中心户6814户,并配置了基本的文化设备,村级文化活动条件逐步改善。(二)、移动平台。开展大规模的“送”文化活动,积极搭建“流动戏台”、“流动影院”、“流动书库”、“流动讲堂”等可移动文化消费平台,坚持以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为主导,经常组织文艺团队下乡进村巡回演出,送图书下乡,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满足农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近三年来,我市共组织文化下乡演出2120场,赠送图书10.9万册,赠送科技资料50余万份,举办各类辅导、讲座活动720场,还与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心连心”艺术团等联合举办多次大型文化演出活动。(三)、信息平台。积极将信息传输媒介、设备和网络向农村延伸,依托报刊、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信息媒介,将优秀的文化资源以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到基层。近几年,我市加大了专项资源投入和政府采购力度,专门配备了288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88个放映队、400多名放映员活跃在广大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实现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目标;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三大工程,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全面覆盖,新增手机、电话、宽带网络俱全的信息化新村240多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赣南日报社还专门兴办了《新农民》周刊,向农民免费赠阅,宣传农村新风新事、致富典型,传播农业科技,深受农民欢迎。(四)、节会平台。结合节庆日以及地方民间民俗,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群众文艺汇演、体育运动会,为农民提供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的平台,掀起农村文化消费高潮。2007年我市举办了首届农民艺
本文标题:环境永续治理与全球跨部门之减灾合作:以南亚海啸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3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