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小学数学“除法运算”教学课例分析与研究
1小学数学“除法运算”教学课例分析与研究参与研究教师:xx小学从事过数学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指导与撰写:数学教研组组长xx一、选题“除法运算”是小学数学算法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材编排中,关于“除法运算”的内容,基本划分成3个知识组块,它们分别是“除数是一位数的整数除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整数除法”、“小数除法”,且分布在不同的年级段学习。然而,无论是哪个年级段的“除法运算”学习内容,相对于同年级段的其它的算法学习内容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小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一般存在以下困难:(1)难以理解和讲清算理。(2)学生算法掌握基本停留在记忆各种算法程序上,优化意识、估算意识不强,计算灵活性也较差。(3)学生对算法学习的认识存在思维偏差——算法课的学习通常就是实现教师给出的方法。主动探究算法的经验较少,能力较弱。对于算法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积累数感;在从实际情境提出计算的过程中,积累四则运算的感性认识;通过尝试,探究计算方法。……,在学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正确率,培养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那么,关于“除法运算”的算法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现有学习困境,达到理想化的教学目标,就有必要对其做深入地分析研究和实践探索。于是,我们选定五年级有关小数除法教学内容为研究的突破口,确立研究主题,并就小学生如何建构算法的心理活动过程开展实践、对比分析与研究,以期能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和为其他教师提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二、计划1、组织研究成员为了能有效开展研究,我们组织了部分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中心组成员和青年骨干教师形成一个研究小组。2、确立行动研究模式本次行动研究的基本模式: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3、拟定行动步骤本次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成员独立备课——代表执教上课——课后诊断分析——成员修正方案——代表再次实践——对比分析研究——再次修正方案——代表再次实践——教学案例制作——区域推广实2践经验。三、行动(下面是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实践为例展开的分析与研究。)1、初次实践课堂实录节选(执教:麻姑营小学董喜辉)师:出示(复习引入)120÷30=44.5÷15=0.312÷3=0.45÷1.5=1.2÷0.3=0.045÷0.15=(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推演结果进行验证,然后指出商不变性质在小数除法中同样适用。)师:(创设情境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1)、买9本练习本共10.8元,平均每本练习本多少元?(2)、一块橡皮0.7元,用10.5元可以买几块橡皮?(3)、小气球每个0.15元,1.8元可以买几个小气球?师:能列出解答这3个问题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板演:10.8÷910.5÷0.71.8÷0.15(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的竖式计算。)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们已会计算,那么,象10.5÷0.7、1.8÷0.15这样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着重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问:有没有办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此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利用商不变性质解决新问题……)执教教师认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关键是先利用商不变性质将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计算。因此,首先应通过复习激活相关知识——商不变性质,来引发新问题解决思路——利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实践效果:由于课始出示了一组利用商不变性质进行填空的习题,使大部分学生自然想到了借助商不变性质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课中没有多种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法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整堂课上得比较顺利。课题组成员讨论质疑:当学生有能力自主获得新问题解决思路时,教师是否还有必要进行思路引导?教师预设的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没有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课题组成员通过讨论形成共识:第一层次的填空题,虽然只是表明了商不变性质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但同时也明显的暗示了学生新问题解决的基3生1:1.8÷0.15=121.215)181530300400本思路——用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解决。虽然知识技能目标达成度较高,但教师在激活旧知,使学生判断推理符合逻辑的同时,将高水平认知要求降低为低水平的认知要求,即缩小了学生思考的空间,降低了学生思维的深度。讨论建议:过多的知识铺垫,有时会不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转化思想的运用,同时,“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用以获得数学转化思想的极好素材。因此,建议采用减少教学铺垫,直接从同类的思想方法引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第二次实践课堂实录节选(执教:麻姑营小学董喜辉)谈话引入:同学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小数乘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利用这种转化思想,可以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那么,同学们能否继续用这种转化思想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问题呢?出示题目:1.8÷0.151.02÷0.8师:今天我们就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随即板书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尝试解决第一题后板演并交流。)板演:……(学生大部分把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但通过竖式计算,产生答案各不同。)实践效果:学生在教师的谈话引导下,利用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法(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小数点的位置)进行类比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但是在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时,遇到新的学习困难——难以找到一个统一、便捷的方法。因此,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课题组讨论质疑: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转化思想的运用,因此,认为在课堂引入时,从同类的思想方法引入比较合理。但为什么不能达成预期教学效果呢?课题组成员分析认为:在课前分析中忽视了对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分析。“数学转化思想”对一个刚开始学小数除法的小学生来说还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就是说,目前的学生并不能很清晰的认识数学转化思想的本质所在。那么,当教师从“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来引导学生“利用这种转化思想,可以把新问生3:1.8÷0.15=0.1218÷15=1.2因为被除数扩大10倍,除数扩大100倍,所以商缩小10倍。生2:1.8÷0.15=1.21.20.15)1.815303004004生1:10.5÷0.7=15(个)××1010105÷7=15(个)生3:10.5÷0.7=15(个)157)1057353500生2:(10.5×10)÷(0.7×10)=105÷7=15(个)生4:10.5÷0.7=1.51.50.7)10.5735350生5:10.5÷0.7=15(个)150.7)10.5735350生6:我先不看它们的小数点,使他们变成整数,除好后,看它们一共有几位小数,商就有几位小数,所以商是0.15。105÷7=1510.5÷0.7=0.15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时,学生对于转化思想的演绎更多的是基于原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法(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进行类比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也可以先把小数看作整数计算,再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学生探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由于利用小数乘法计算的转化方法迁移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在怎样确定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时,却难以找到一个统一、便捷的方法,且带出更多新问题,不能达到利用“化新为旧”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初衷,因此,影响了课堂效益。讨论建议:通过两次的实践、交流与反思,课题组成员普遍感受到,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任务提出,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发展水平。由于实践课中学生的认知状态还处于:能在问题的驱动下想到某一种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有意识的运用“化新为旧”的思考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不强的(也就是新情境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不强)这样一种水平状况。因此,第二次实践中的学习任务给出,就显得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而初次实践中的复习引入,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所以,建议在第三次实践中,剔除“复习引入”部分,直接从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认知能力水平出发,创设一系列学生感兴趣和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去解决问题,再通过交流协商,形成共识,逐步建构新算法。3、第三次实践课堂实录节选(执教:麻姑营小学董喜辉)师:在国庆节期间,你们爸爸妈妈一定给了不少零用钱对吗,你用它买过东西吗?生:买过……师:小明和他的弟弟在国庆期间也带了自己的零用钱去超市买东西,小明有10.8元,他去超市选购了9本练习本,你能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后板演并交流。)板演:交流:5生1:我是把10.5和0.7都化成整数,都扩大10倍,因为商不变的性质里面说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同样的数,结果不变。所以,10.5÷0.7与105÷7结果就相等,然后再除,结果是15。(此时学生们普遍点头表示赞同这位学生的想法。)生2:我与××(生1)想法是一样的,只是写法不同。生3:我是把10.5和0.7同时乘以10,它的商不变,然后再列竖式计算,结果是15。生4:我开始和前面的同学想法是一样的,后来想到书上计算法则说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所以就在商上点上了小数点。师:他这样想有道理吗?生3:我认为不对,10.5÷7才等于1.5,现在10.5÷0.7先变成105÷7,小数点位置改变了,商的小数点就不能再与原来的小数点位置对齐,应与改变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听了生3的解释,生4点头表示赞同。)生5:我跟××(生3)的方法相同,也是将它们同时乘以10,不过我是用图示把它表示了出来。师:你能上来向大家介绍,你是怎样用图示表示转化过程的?生5:我先把0.7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该生把0.7的0划去,并用“”表示小数点移动了一位。)再把10.5的小数点也向右移一位,这样变成105÷7,算出商是15。生6:我原来的想法是和乘法一样,先不看它们的小数点,相除,再看一共有几位小数,再点上小数点。师:你也是想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吗?哪为什么结果不对,问题出在哪儿?生6:我想错了,因为在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10倍,商是不变的。(此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倾听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没有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思考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生1:把两个数都扩大成整数。师:为什么要扩大成整数?生1:因为整数除法我们已经学过了。生2:我觉得他们都利用了商不变性质。师:都利用了商不变的性质,都想办法把这个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是不是这样。那么,请你们象生5那样把下面两题转化成能用我们学过的除法计算方法来解决。出示:0.18)1.50.18)3.618此时对于第2题学生出现两种转化方法:0.18)3.6180.180)3.618(当同学们通过计算,认可两种转化方法都正确后,教师再让学生选择一种较简便的转化方法计算0.5)1.725,结果选择第2种方法的速度比选择第一种方法的速度要慢许多,此时学生才从实例中体验到,只要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即可解决问题。)……实践效果:通过情境创设——独立思考——交流协商——形成共识这么一种活动模式,使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不仅建构了正确算法,同时,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有条理的思考,学会清晰简明的表达思考过程,学习有意识的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本次实践中,学生的认知性目标、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性目标达成度相对较高。课题组讨论反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除法运算”教学课例分析与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3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