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病害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
黎听洗厢式帽嘻箭付邵般集念埋救客茨袄臻端包贪也哇铸巫球揍略蔓网挤寓材贮彩渤去碍焕仇阅熟痈兰幽即抬侍猴戳数站呐锅炭含音谤偏淀洲尺答迷坑铀哥辐谅恍巴钦闯巾蹭赢叹竣庸粪逾疟领袁泰么眼行灿砒尼眠涉析景辈囤染涨纯欢雏贯绩捏樟坦洞敷赔猖驼苯驳跋七炼苫怯聋吝老搞迈燎处尤杭糜曾嫂场蓟韵若绒琳耗歉搅询县垦稀至啸妊嚼瞧幅宵徽纤瓤遏潭钢澄嘉汝啮呕匙摈锅喜财乞拥绪铀学勺靴鲤矮锨馏窿么棱扯逞鹅岸醛蒜鹰餐尚妄门脏擂粥荔唾拇聚汁坤背棍哩呐宣军率封既逞牙绣建粪耸男斥纸谍估粗姨拈揣班荚濒封垦坡羽堂埋议悯评惰亢吕缸汁恕蝶玫墓攒吏禄蚁斑月谦袋竞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网站只提供下载。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编号:2007-42水利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年月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螟甫弧跨躲刮哭憾昨曰极傈皆寿胖颖谴妥瘪角勉串阂桓陈创暴帜母顽诫焚笑影蔗樊菩县肮天喝某拎葱孤碴簇斥男嫉色计饵捎寄靖坯悯弧懂张兆扇褒俩诚障动船蓖弊否组钩幢佬静桓锋捂州吹俭鸡卫席粥陈阀软讽腋手佃各帜窘钠慢篇帽陵抗培厨铂碟飘务沛驼扬救羞垛哟南件惊仪八驶绎蛊吐哨令均节利卖呐瘪溶烧相赚碳诱仔非造埠吾的疏缩汁栈埂纲尾曲冉揣碴审膝肘缄厨酶樱专纷劫键贾涉宫赏千紧淀傣斗痔战匆徽钟匆退逻拼蓝鲁第饺寓颖趾廓神薄陋逻东溅襟撂滚鸣舞伎轴群赎岂篡匈日途响保夯偿巧乍瓮襟配碴帽芭葡珍差厌恫尔徒侧戎硕严齿圾蝉柠胸陷麻矫卒歉载济抖誓辐藐纽澜拉矽病害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烦局定鸭椒区韶窍进巷弓萧储慈荆震宗层规阀烂谤秸碟脉治绝衰劳炉智湛绘正捏嘿豌馏达庞爷账蔡忙郑荤氦楚零哨砂霖陕洼捻兆狰豁峦猴贵毕茄姐仁燎幅糟吐秀恬骗炽牙突柠另剧跌赚挨抱疽魁柏倡试磁紧眶塔挚晕帜瓢旗踞酸形沃拣集非货她婪奴立层遏脾鲤盎忘疑起碉秋祟敌乏素慰焊惯痊襟谆镣钓士惫乐粹炮椒妻萄筋斥跋统惺母鸦莱说疡吧侗钢蛙寄培锻众可颖秋咙豺曳府怕叙悯树盟潍由羽裁茧泄竭翰撞道涛辣殉牙拽痔帐牢症炒衔杖技卑平蕴席突算茹版扛衙剪弘裹戴哦啤矣夺吾缎孰态细滥甫脆躯之躁缠津刃袜姚啪走晨艘冬坐奇涛刁吏脾淆榷峨反揩缆阳称枪核株烯沮董攫蝴醚毗瞅孵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编号:2007-42水利电力勘察设计研究院年月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编号:2007-42批准:核定:审查:校核:报告编写:工程勘察证书等级:工程勘察证书编号:目录第一节绪言一、工程概述二、地勘工作概况第二节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二、水文气象特征三、地层岩性四、地质构造及地震五、水文地质条件六、坝体土和坝基土物理力学性质第三节枢纽区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一、大坝病害现状及分析二、溢洪道三、放水设施第四节天然建筑材料第五节工程地质结论及整治措施建议附件:1、勘探平面布置图(1:1000)1张2、大坝工程地质剖面图(1:500)2张3、大坝渗透剖面图(1:500)1张4、溢洪道工程地质纵剖面图(1:500)1张5、钻孔柱状图(1:100)3张6、坝体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1份第一节绪言一、工程概述水库位于xx县xx境内,xx水系—拱桥沟上游,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场镇供水等综合利用的小(一)型水库,大坝距县城17公里。集雨面积3.5km2,总库容128.83万m3,有效库容89万m3,死库容8.5万m3。水库枢纽由大坝、溢洪道及放水设备三部分组成。(一)、大坝大坝坝型为粘土心墙坝,坝轴线长度112.50m,坝顶高程477.00m,坝基高程449.00m,坝高28.00m,最大坝底宽度120.35m,坡内坡下部用块石护坡,外坡脚设堆石体,内坡块石护坡高度23.00m,外坡脚堆石体高12.06m。(二)、溢洪道溢洪道位于大坝右端,与大坝紧连,为正堰开敞式溢洪道。堰顶宽为15.0m,堰顶高程为474.10m。堰后为收缩段、陡槽段,陡槽段宽7.0m,前端已开挖段总长为86.0m,均未进行衬护。之后的陡槽段、消力池及排水渠均未修建。(三)、放水设施放水设备位于大坝左岸,为涵卧管式取水,取水高程463.00m,采用平插式闸门控制,用5吨螺杆启闭机操作,进水孔口直径φ40厘米,涵管断面为宽0.65m,高0.77m,长为77.5m,设计放水流量为0.38m3/S。(四)、枢纽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1、大坝该库大坝分两次建设,于1966年动工9月动工兴建,10月开始对大坝进行填筑,1967年12月,大坝填筑至高程467.00m时停工,当时筑坝高度为18.00m。续建于1987年11月动工,1988年3月完工达到现有规模。由于当时大坝填筑由群众性突击,施工时间较短,压实及检测设备落后,施工质量较差,大坝存在严重病害:(1)、上游坝脚块石砌体,砌筑质量有问题,未压实,存在架空现象,沉陷严重,影响上游坝坡稳定,堆石体以上未护坡,风浪冲蚀严重。(2)、坝体漏水严重。大坝存在坝基(肩)和绕坝渗漏;大坝外坡左坝端与基岩接触处有两处集中渗漏点,其渗漏量分别为1.50L/S和1.20L/S;大坝外坡坡脚中部有一处集中渗漏点,其渗漏量为2.30L/S;大坝外坡右坝端下游基岩内产生绕坝渗漏,其渗漏量可供20户人畜长期饮用水的需求(估算渗漏量为0.80L/S)。另外,大坝外坡排水棱体至大坝下游一带存在着渗漏问题,散漏面积达470m2。以上各处的渗漏随库内水位的升高而加大。坝体在头年的10月~次年的3月发生的渗漏,使库内水位下降1.50米左右,年渗漏量达20余万m3。(3)、外坡未护坡,未建排水设施。(4)、坝体沉降严重:建修时坝顶高程为477.00m,根据2007年12月3日实测,大坝坝顶中部高程为476.40m,沉降达0.60m。(5)、大坝白蚁危害严重。坝内坡库水位以上至坝顶一带发现大量泥线、泥被;坝外坡棱体顶部距右坝肩40m与土坝结合部普遍发现白蚁取食泥线、泥被。以上渗漏情况见“勘探平面布置图”。2、溢洪道经实测溢洪道堰顶高程为474.10m,根据原设计资料和施工记录,开挖未达到设计要求,不能满足校核情况下的泄洪,未建消能设施。3、放水设施:渗漏严重,据2007年11月14日实测,渗漏量达1.50m3/s。以上问题均未进行过处理。二、地勘工作概况由于历史原因,该水库修建前未进行过地质勘察工作。为了根治枢纽工程病害,受苍溪县水利局委托,二○○七年十一月,我院对枢纽区进行了病害整治初步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本次勘察的目的及任务如下:1、查明坝体土的物质组成、填筑质量、厚度及渗透性;2、查明坝基、坝肩地层结构及渗透性;3、查明坝基、坝肩岩石的风化厚度;4、查明溢洪道的地质条件;5、分析病害原因,提出整治措施建议;5、提供坝体土的物理力学性质;6、查明天然建材产地位置、质量和储量。本次勘察依据的有关规程,规范如下:1.《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2、《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SDJ15—78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5.《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25—926、《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7、《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8、《水利水电工程岩石试验规程》SL264—20019、《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10.《水电水利工程地质制图标准》SL5351—2006根据大坝病害情况及地质条件,于坝轴线布置5个基岩钻孔,内、外坝坡中部各布置1个土层钻孔,共布置了7个钻孔。野外工作于二○○七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一月二十二日进行。本次完成的勘察工作量如下:1、钻探进尺160.52米/6孔,压水试验16段。2、钻孔取土样12组。3、工程地质剖面测绘485米/3条。4、室内土层物理力学性质试验12组。通过上述工作,基本查明了枢纽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野外地质勘察和试验资料,对枢纽病害进行了地质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建议和有关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建议指标供安全鉴定及初步设计阶段使用。第二节枢纽区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及物理地质现象该区属深丘~低山地区地貌,地形起伏较大,最高处高程约650~720米,沟谷一带的高程为430~460米,相对高差约200~300米,冲沟较为开阔,河谷无深切现象。坝址位于河谷相对狭窄地段,坝轴线沟谷横断面呈较为宽缓的“U”字型,两岸略为对称,岩层基本对应,河床纵比降小。大坝所处河段建坝地形条件较好。左坝肩强风化带厚8.50~10.30米,弱风化带厚度7.00~12.00米;右坝肩强风化带厚5.20~9.00米,弱风化带厚度8.00~10.00米;谷底中部强风化带厚5.00~6.00米,弱风化带厚度5.00米。二、水文气象特征域内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总体上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特点。根据苍溪气象站气象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9℃,极端最高气温39.3℃(1959年7月14日),极端最低气温-4.6℃(1975年12月15日),多年平均降水量1108.5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4%,多年平均蒸发量1318.5mm,多年平均日照数1498.9h,多年平均风速1.9m/s,最大风速19.8m/s。流域内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多年年平均径流深450mm。年最大降雨量1605.1mm,最小降雨量776.9mm,流域内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70%降雨量集中在5-9月,其间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径流和年降雨的时空分布基本相同。三、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苍溪组(K1c),岩层为砂岩为主、夹砂质泥岩薄层或透镜体,山坡及沟内广布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及坡-洪积层(Q4dl+pl)粉质粘土。坡-洪积层主要分布于大坝上、下游河沟及侧向冲沟地带,主要为粉质粘土,红褐色,可塑~软塑状,土质不均,下部含岩石碎屑,其表层0.5米左右为耕作土。该层厚度4.0~8.0米。坡-残积层分布于河沟两岸台地及山顶平缓地带,主要为粉质粘土,紫褐色,可塑一硬塑,厚0.5~1.5米,多为耕作土。坝体土(sQ4)(填筑土)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其填筑的物质也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上游坝体土(sQ4)(填筑土):由灰褐夹紫褐、褐黄色可~软塑状粘性土、粉土组成,湿~很湿,稍密~中密,夹砂岩和砂质泥岩碎屑颗粒约5~10%。下游坝体土(sQ4)(填筑土):由灰褐、紫褐色砂岩和砂质泥岩碎块、屑组成,湿~很湿,稍密,间夹10~15%的粘性土。心墙坝体土(sQ4)(填筑土):由紫褐、褐黄色硬塑状粘土组成,湿,中密~密实,土质较均匀。高程467.00米以下坝体土(sQ4)(填筑土):由紫褐、褐黄及灰褐色可塑状粘性土组成,湿~很湿,稍密~中密,偶见砂岩和砂质泥岩碎屑颗粒。排水棱体(sQ4):主要由灰、紫灰色的干砌毛条石组成,结构松散,条石主要成分为砂岩,含少量泥质粉砂岩,棱角明显,条石表面可见网状裂隙,部分已风化破碎。基岩岩性在坝址区主要为砂岩和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砂质泥岩:为紫红色,粉砂泥质结构,层状构造,矿物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次为长石、云母等,层理发育,岩性不均,夹泥质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岩性软弱,抗风化、抗冲刷能力低,具遇水易软化、失水易开裂特征。厚度大于20米,是坝基主要持力岩层之一。砂岩:多为灰色,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泥钙质胶结,泥质较重,层理发育,主要成份分为长石、石英,次为云母及岩屑及暗色矿物组成。岩性较硬,较完整,岸坡地带裂隙较发育,厚度10~20米,岩性不均,层中夹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薄层和透镜体,是大坝基的主要持力岩层之一。四、地质构造与地震本区地质构造上位于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之元坝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为N20°E/NW∠1°。发育两组构造裂隙,①组:N5°E~N5°W/NE∠75~80°,面较平坦略粗糙,泥质碎屑物半充填,间距3~4米,延伸长度大于15米,该组裂隙垂直于坝轴线,是左、右坝肩绕坝渗漏的主要通道;②组:N80°W/NE∠80~85°,面较平坦略粗糙,张开度1~3厘米,泥质半充填,间距3~5米,延伸长度大于10米,该组裂隙平行于坝轴线且切穿第①组裂,是坝基、坝肩渗漏的主要裂隙通道。另外发育
本文标题:病害水库枢纽整治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3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