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心经禅解--(净慧法师)
心经禅解(净慧法师)题记:心经禅解,是上净下慧老和尚2008年秋季在邢台玉泉禅寺主持七日禅修时所作的开示,共13讲,内部流通本(崇谛法师整理,明舫居士校对)由玉泉禅寺印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第一讲《心经》开题先讲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者,翻译成汉语就是智慧。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翻成智慧呢?因为“般若”一词含多意,原意比智慧范围更广,所以不翻成智慧,而是保留了原来的读音,保持了原来梵语的读音。般若有三种,所谓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我们在此进行修禅,用的是什么般若呢?三种般若同时在运用。比如说文字般若,我们坐在这里,念一句佛号,参一个话头。佛号、话头从它的体性来说,是语言文字,因为可以表述出来。能够表述出来的,都是语言文字。由文字般若进而起观照般若。观照的境界,严格来讲是表述不出来的。在禅修过程中,看话头是观照,持佛号还是观照,数呼吸同样是观照,离开了观照,就无法用功夫。所以,观照般若只能在用功的过程中去体会,就比较亲切。观照相应了,就是证得了实相。实相什么呢?实相是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体性。一切诸法的体性都可以用这“六不”来表述,这“六不”把一切诸法的体性概括无遗,那就是实相。所以,我们在禅修的过程中,如果真正把功夫做到三种般若同时运用,同时相应,就契入了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翻译成彼岸到或到彼岸,也可以翻成一切圆满成就。到彼岸的意思就是所作已办,大事了毕,一切需要证得的都证得了,需要断除、排除的都排除了,那就是圆满。所以,“波罗蜜多”就是圆满成就到彼岸的意思。“心”是中心、核心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本经是以运用三种般若,到达彼岸,圆满成就为中心的一本经典。或者说,这一本二百六十个字的经典,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纲领和中心。这就是“心”字的本意。如果再发挥一下,也可以理解为,运用三种般若,使我们的心大放光明,圆满成就,达到究竟涅槃,不生不灭的境界。因为运用三种般若的目的,无非是要让此心所有的尘垢排除干净,本自具足的光明释放出来。所以,也可以将此心当作我们的当下一念,或者当作我们所要追求,所要发掘,所要发现的那个真心、佛性。“经”是以上这些内容或者说这二百六十个字的载体。经有普遍、恒常的意思,也有贯穿的意思。因为佛所讲的经,一句一偈都是亘古今而不易的真理,所以是不变,是常。过去诸佛如是说,现在诸佛如是说,未来诸佛亦如是说。经者,径也,将佛所讲的话,那些很分散的内容,用一根线把它贯穿起来,连缀起来,成为一个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内容,所以经又有贯穿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经题,要仔细、认真地讲,逐字逐句地讲透彻、讲圆满,我想这七天的时间,每天仅仅讲一小时,恐怕是讲不完的。而且,换个角度来思考,那样细致地讲有没有好处呢?从研究学问,罗列资料来说,有点好处。但从指导修行、生活来说,那又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太繁琐了,就抓不到要领了,对修行不利。所以,我们就用简单的方法,简单地来讲一讲。其中,要把三种般若记住,把到彼岸的意思理解清楚,不要把此岸和彼岸,人为地隔离开。此岸是在当下一念,彼岸还是在当下一念,一念迷就是此岸,一念悟就是彼岸,把这些内容思考清楚了,对于我们修禅学佛非常地必要。把这些内容理解清楚了,就不会舍近求远,不会天天感觉到茫然。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心经》是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的译本,从古到今也有二、三十种,就是单讲古人的翻译,也有十一种之多。现代人又将《心经》译成各种文本,所以有二、三十种文本,仅汉文的译本就有十一、二种之多。在这十几种译本当中,有简有繁,以玄奘法师翻译的这二百六十个字最简要,流通最广,从唐朝到现代,一直都是流通的玄奘法师的译本。除了玄奘法师以外,鸠摩罗什也翻译过《心经》,义净三藏也翻译过,但都没有得到流通,都只是在《大藏经》里保存了下来。玄奘法师的译本为什么能够得到这样广泛地流通呢?第一,是和玄奘法师翻译的水平有关。他的翻译水平很高,文字简要,表述清楚,真正表达了般若的奥义,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是汉人好简略,不喜欢那种繁琐的东西。玄奘法师所翻译的《心经》,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处处都是直指人心,处处都把般若的精义袒露出来,显露出来。所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才能受到重视,得到最广泛地流通。玄奘法师翻译了这本《心经》以后,他的大弟子窥基法师首先就作了一本注解—《心经幽赞》。玄奘法师的译场,窥基法师是直接参与者,所以窥基法师所作的注解应该说是最能够得到玄奘法师的心传,最能表达《心经》的精义。在窥基法师的《心经幽赞》以后,同时参加玄奘法师译场的另外一个大弟子圆测法师也作了一本《心经》注解—《般若心经赞》。可以说,玄奘法师的门下重视《心经》的弘扬,积极地为推动《心经》的传播作注解,阐述般若的奥义,这也是《心经》能够得到广泛流传不可忽视的因素。今天保留下来的所有佛教典籍当中,注解《心经》的,有上百种之多。没有保留下来的,那就不知其数了,最少也有上千家。所以,《心经》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重视,从这一点上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关于玄奘法师,大家应该都很熟悉。玄奘法师关于他自己西行取经的整个历程,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大唐西域记》,一本是由他口述,弟子记录的《玄奘法师传》,也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从这两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历程,以及他所经历的九磨十难,他在佛教史上的辉煌贡献。中国翻译经典的人很多,西行求法的人也很多,但真正取得成绩,有所成就,真正在佛教史上光前裕后的人并不多,玄奘法师算是第一人。其他还有像法显法师、义净法师等,这都算是我们中国人西行求法的榜样。大家要了解玄奘法师,一定要找到《玄奘法师传》来看,才能真正知道玄奘法师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议。今天,就算一个开场白,以后的几天我们来具体分享《心经》的内容。第二讲照见五蕴皆空超越自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第一段,也是《心经》的总纲、提纲。这一段文字,是我们修行的大法门,总的纲领。《心经》的核心内容,就在这一句当中,就在这一段经文上。这一段经文,开宗明义就是三种般若具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都在这一段话中完整地体现出来。这段话的语言文字就是“文字般若”;这段话具体内容的落实,就是“观照般若”;由观照而达到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证“实相般若”。这段话全是功夫的话,全是见地的话,既有见地又有功夫。所以,我们修行的人要很好地体会这段话的内容。这段经文对于指导修行、生活,排除各种违缘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能证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所修所证的法。这段话,每一个字都非常地重要,我们在体会的时候,在念诵的时候,千万不能轻轻地划过,要深入地去体会这段话的三个意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一个意思,“照见五蕴皆空”是一个意思,“度一切苦厄”是一个意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般若见,是见地。“照见五蕴皆空”,是功夫。“度一切苦厄”,就是结果。深般若就是甚深般若,甚深智慧,大智慧。深般若不是拿来谈论的,是要具体地去行,去实践,也就是要孜孜不倦地按照般若的要求,住在般若的境界当中。“照见五蕴皆空”,一切的力量都在这句话上。“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件事聚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生命体,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凡夫有染污的五蕴,圣贤有清净的五蕴。我们的生命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色是指的色法,指物质世界;受、想、行、识是心法,指精神世界。一个色字把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世界,人体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色、声、香、味、触、法等感觉对象,全部包罗无遗。山河大地、草木丛林,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都在一个“色”字当中。色,是指物质世界;受、想、行是心理活动,属于心所;识,则是我们精神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就是我们的心,属于心王。“照见”就是用深般若的力量,观照的力量,突破这五蕴的障碍。“空”有突破、超越、转变的意思,不是要消灭五蕴,而是要突破五蕴的障碍。因为即使开了悟,成了佛还有五蕴,只是超越了,突破了。突破了什么东西呢?突破了迷惑。“空”在这个地方就是突破的意思,超越的意思。超越了迷失的境界,进入到觉悟的境界,所以能够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不是指某一个苦厄。一切苦厄度尽,就是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断尽,二执——人我执、法我执破尽,证得大涅槃,那才可以称得上是度尽一切苦厄,彻底地超越了。“照见五蕴皆空”这个功夫,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一点一滴地去做,一直做到成佛,金刚后心那一刻,彻底地转变,那才算是度尽一切苦厄了。我们在念诵这段经文的时候,要全身心地去体会它,把整个生命都融入到超越的境界当中,我们的功夫就能够逐步地相应。这里的“观自在菩萨”既是观世音菩萨,也可以指所有修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人。修这种菩萨道的人,都是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是观世音另外的一种翻译,是“观世音而得自在”的省略。观世音观的是什么呢?观察世间一切呼喊救苦救难的声音。在我们这个世界,有无数的人在呼喊观世音菩萨。呼喊观世音菩萨做什么呢?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时时刻刻为我们苦难的众生作舟航,作导师,作梯子,作桥梁。作得彻底了,圆满了,也就得了大自在。换句话来说,只有达到观自在,才能观世音而救世间的一切苦难。我们学佛的人,都要发菩提心、大悲心、平等心,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精神。观世音菩萨能够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就是因为观世音菩萨发了大菩提心,要救度一切众生。观世音菩萨是我们学佛法,修佛道的榜样。我们不要坐着等观世音菩萨来救度苦难,要自己行动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必要性。菩萨能帮助我们,但不能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只有自己行动起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呢?五蕴不空。五蕴不空就有烦恼。我们坐在这里,五蕴空不了,热起来怕热,冷起来怕冷,肚子饿了想吃,吃饱了又难受。这些仅仅是一点小的痛苦,那些更深层的痛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更苦不堪言。民间有句俗话叫“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那本经是什么经呢?用苦水写成的经。所以,我们都要学观自在菩萨,照破五蕴,度尽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修持圆满,成就了一切智慧功德的那一时刻。这个“时”是动态的,是进行式,而不是终止式,永远在往前走。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时没有停止的时候,这个时是与时俱进的时。因为修菩萨道,是“虚空有尽,我愿无穷”,能够发起这样的大心来,五蕴不空而自空。为什么呢?你不超越烦恼的境界,不超越迷失的境界,要发起这个心,要做这么伟大的事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发大心,立大志,行大行,就得大果。“照见”就是观照,“五蕴”就是刚才讲到的色、受、想、行、识。我们要特别用心地去理解这个“空”字,要很好地体会。空是突破、超越、发展、转变的意思,而不是空无的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不断地超越。这个“空”字可以说是妙义无穷。学佛法,能够把这个“空”字搞明白,就能行菩萨道。搞不明白,你永远发不起心来,永远是消极的,永远是看到一切东西都讨厌。这个“空”与儒家经典《易经》的“易”有相仿佛的地方。“易”者生生不息,“空”亦如是。假设一切都不空,这个世界满满当当的,这个禅堂里一点缝隙都没
本文标题:心经禅解--(净慧法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4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