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汉朝巩固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③设中朝(内朝)郡、县制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御史台科举制北宋加强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路、州、县元朝发展设中书省,其长官为宰相行省制明朝强化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下辖府、县都察院清朝顶峰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省、道、府、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存在于什么时期?主要内容?2、察举制存在于什么时期?选官的标准?有何特点和影响?3、九品中正制存在于什么时期?选官的标准?有何影响?4、科举制经历怎样的发展历程?选官的标准?如何评价?先秦:“世官制”汉代:“察举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是西周政权选任官吏的基本制度,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步走向衰亡。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开始于汉文帝时期,确立于汉武帝时代,东汉后期破坏。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科目: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标准:德行、才能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材料一: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材料二: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材料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虽然察举制有机动灵活、节约成本的优点,但是这项制度的缺点更多,通过材料大家谈谈察举制有哪些缺点?1、容易任人唯亲2、操纵在世家大族手中3、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问题解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削弱,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隋唐至明清:科举制科举制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目的: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太宗时期,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其次,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第三,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B.考试成绩——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D.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D材料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形式是八股文,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儒生童生童试生员秀才乡试举人(通过)乙榜(中举)第一名: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经魁会试贡士(通过)会元(第一名)殿试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甲榜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下图为《仿唐解元写意》,“唐解元”指的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唐寅,“唐解元”的意思是A.唐寅常常以“解元”为号B.唐寅曾经夺得乡试第一名C.唐寅的字为“解元”D.唐寅的字画在江南最为有名B唐代科举特点:科目繁多,重诗词歌赋宋代科举特点:轻视诗词,重视实际能力明清科举特点:八股取士,重文章格式历代科举考试的特点朝代制度标准方式局限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德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发展规律: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德行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方式: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趋向严密、科学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八股取士束缚思想(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CC(2009北京文综高考,13)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D(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C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世界影响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科举并非都培养奴才,宋代进士人格独立常直指君非科举并非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顾炎武八股“败坏人才”说,并非否定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限制性即公平性新观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央官制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选官制度汉朝巩固①沿袭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②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③设中朝(内朝)郡、县制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御史台科举制北宋加强①设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②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路、州、县元朝发展设中书省,其长官为宰相行省制明朝强化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②明成祖: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下辖府、县都察院清朝顶峰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省、道、府、县古代中国政治制度1.中央制度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立2.地方制度①分封制②郡县制③郡国并行制④行省制3.选官制度①察举制②九品中正制③科举制知识网络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军机处的设立秦朝(形成)从汉到元(发展)明清(顶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史皇帝制度三公制度郡县制度汉代郡国并行元代行省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宋代三分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基本矛盾废行省设三司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知识梳理1、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皇权至上: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君主专制制度发展;高度中央集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制度不断完善:选官制度适应集权需要不断发展变化。(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的中前期以进步作用为主)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③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④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2)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了消极作用)①皇权专制赋予君主至高无上权力,极易形成暴政;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地位;形成长期人治传统,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②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2、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中国(康雍乾盛世)西方设军机处、文字狱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仍属专制时代(衰亡)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保守、停滞、落后开放、进步、扩张17、18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国家
本文标题: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6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