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家用高保真音响及其心理效应》复习-期末大酬宾
一、高保真音响的基本构成高保真音响系统一般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1.主动发声的音响器材,如扬声器系统(喇叭系统)、功率放大器、音源和各种器材之间的连接线等;2.建声用(被动或者辅助发声)的器材,如各种消音或者扩散音的装置和听音乐用的房间等。一般人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主动发声的音响器材上,而忽视被动发生的器材。软件:各种磁带、密纹唱片(LP)、激光唱片(cd、dvd、vcd、ld等不同格式的数字音频文件)。二、传统音响向现代音响发展的简介现代音响与传统音响之分,可能有不同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这里我们以单声道和多声道、模拟音源与数码音源为线索,简单地说明现代与传统的音响。单声道(最早的音响)、双声道(立体声)、四声道(环绕立体声)、五声道(环绕立体声加中置)、五加一声道(环绕立体声加中置加超重低音)。第二讲音响爱好者特别关心的两个问题和解决的办法对器材的改造,通常叫做“摸机”打摸过的机器,在声音的表现方面都会有所不同。器材一样,但是承放器材的架和材料不同,系统放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这点在一般人的认识范围是不好理解的。但是,通过多次对比实验,发现有不少器材,特别是CDPLAYER有这种变化。例如,用三个特制的脚垫起CD机,声音就变得好听些,对于一般的CD机都可以用这样的避震方法来得到声音的改善。第三讲评价音响系统应考虑那些因素?一、音色音色是指声音的颜色。在英文里,音质(TONEQUALITY)与音色(TIMBRE或TONECOLOR)一看便知道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在中文里,音质与音色经常被混用、误用。声音就像火线一样,是有颜色的,不过它并不是用眼睛看到,而是以耳朵听到。通常,音色愈暖声音愈软;音色愈冷声音愈硬。太软或者太硬当然都不好。在音响器材评论里,音色就如同颜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颜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黄、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可以说它是带有忧愁或者忧郁的蓝色。总之,音响器材就如乐器一般,几乎脱离不了愈贵音色愈美的事实。一把二百万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着黄金色的光泽;而一把五千块人民币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书。虽然每个人观点各异,但是“美”仍然有着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不能说一个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样,也不能说一件冷蓝音色的器材是美。这就是我们对音色的共识。二、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各频段量感的分布是指高、中、低频各段的量感分布。我们都会说:这对喇叭的高音太强、低音太少。其实就是说喇叭的高低频段的量感分布不平衡。极低频从20Hz—40Hz这个频段可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大道那么低的音域。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除非是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则,极低频对于音乐迷而言是在用处不大。有些人误以为,虽然乐器的基音没有那么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乐器的基音就是该音最低的音,音只会以二倍、三倍、四倍……往上爬高,而不会有往下的音。这就像将一根弦绷紧,弦的全长振动频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长的振动就是泛音。基音与泛音的想家就是乐器的音色。换句话说,小提琴与长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低频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的乐器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是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突出,使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听。中低频80Hz—160Hz之间称为低频。这个频段是音乐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作响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分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的声音,使耳朵不至于轰轰作响。可惜,当您耳朵听起来不轰轰作响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经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分人会因为峰值消失而认为是对的。这就是许多人音响的声音不够丰润的原因之一。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对了,定音鼓与男低音也要加上去。中频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640、1280)之间的频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包含了多有的乐器和人声。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我们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这一频段。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综上所述,中频在音响中很重要。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注意!有事这种瘦很容易被解析为“凝聚”,其实是假的凝聚。而且,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有高音单体负责,2500以下有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大约是1280Hz的二倍,即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线的二倍处,如此一来,嘴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这样一来,高音单体干什么恩?我们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听到一片“嘶嘶”声,那就是大部分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的嘶嘶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播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分会被中音单体承包。中高频从1280Hz—2560Hz。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但是,小号并不在此段频段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在中高频段。这个频段很多人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要特别留意。高频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段频域的全部声音都由高音单体发出。正如前面所言,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大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的基音,它只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极高频从5120Hz—20000Hz。从高频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地再生非常细微的音。就这一点,有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为何“两全”?即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地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这样一来,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控制力了解高中低频段的分段法以后,讨论这个问题。量感当然是指量的多少,即: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频松散,有些则具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低频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够抓得住高频,让它不会飙得耳朵难受,我们说它高频控制力佳。请注意,各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配合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三、音场的形状和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由于收到频率响应曲线分布不均匀,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间声波反射条件的影响,有些音场是凹形的,有些是宽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宽度的,有些音场形状是四四方方,有些内凹的。这种声音舞台不同形状的再生,就称音场的形状。最好的音场形状当然要与录音时的原样符合。这里要提出一个值得注意之处:现场演奏时的录音,其乐团的排列是宽度大于深度的;但在录音室中,往往为了音响效果,乐团的排列方式会改变,通常纵深会拉长,尤其是打击乐器会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来,就不是我们在音乐厅里所见到的排列,这就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四、音场位置除了形状之外,音场里还有位置的问题,治理面包括音场的前后高低。有些器材会使整个音场向聆听者逼近;有些则后退。有些听起来会觉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则又像坐在音乐厅的二楼看舞台一般。会形成音场位置的原因很多,但喇叭的摆位与频率响应的均应与否是中大的影响因素。一个理想的音场位置应该是怎样的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声音应从较低的地方出来,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录音时乐团有前低后高的排列时,音场内也要有前低后高的模样出现。像铜管就极有可能位置较高。音场高度常与我们坐着时两眼平视的高度就是音场的略低高度。换句话说,小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应该在视线以下。铜管至少要与小提琴等高或者更高。至于音场的前后位置一昂该在哪里?应该在“喇叭前沿一线”开始往后延伸。当然,这种最理想的音场位置不容易求得,因为它与聆听软件也有很大的关系。通常,从喇叭后沿一线往后延伸比较容易求得,不过,不能“后缩”太多。音场宽度许多音响迷都有这种经验,一般而言,音场的宽度可以款抵侧墙。至于破墙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点想象力了。一般而言,要“用眼睛能够看得到”音场在那里才算数,墙外的东西看不见,不能肯定它存在。多以,音场宽度其实只在墙壁之内而已。音场深度平常所说的深度感,可以归于音场的深度。与“音场宽度”一样,许多人会说他家的音场深度早已破墙而出,深到对街。这当然也是满足自己的形容而已。真正的“音场深度”指的是音场中最前一线乐器与最后一线乐器的距离。换句话说,它可能是指小提琴与大鼓、定音鼓之间的距离。“宽到咯邻,深过对街”这应该包含在后面说的空间感。有些器材或环境由于中的频或者低频过多,因此大鼓与定音鼓的位置会前冲,此时,音场的深度当然很差。另外一例,有些音场的位置向后缩,结果被误以为音场深度很好,那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就不会错了。五、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所谓声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一般,铁块的密度当然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二者重量相同,不过铁块给予人的重量感要大得多。声音密度打听起来是什么感受呢?弦乐有粘稠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所有的乐器与人声都应具有重量感。不过,大部分的音响迷都得不到很好的声音密度与重量感。这种感觉可能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扎实、更像真。六、透明感有些器材听起来清切无比(透明),有些则像蒙上一层雾一样,只要是有换机经验的人一定就会有这种感觉。透明感是音响评价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如果透明感不佳,会连带影响对其余各项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大部分的音响器材无法大道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只能单单表现清楚而已。如果能大道“清楚又柔和”,那么改建器材的价值恐怕也不低了。七、层次感层次感很容易理解,它是指乐器由前往后一排排的间隔能否清楚再生。以电视而言,深灰与黑能够分辨出来的话就是有层次感。音响亦然,乐团的排列不会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层次感。更甚者,我们能听到乐器与乐器之间的空间,这样才会有最好的层次感。八、定位感即将位置“定在那里”。聚焦不准定位感就差,结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会导致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间中直接音与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频反射太强)也会导致定位不佳。举一例子:夏天很热时,柏油路上会冒气,透过路上冒出来的气看物体,会觉得物体的影在飘。这就像音场内乐器的位置在漂移的情形。如果眼睛有散光的人忘了戴眼镜,看物体时也会有定位感不好的感觉。总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许多原因造成。不管它
本文标题:《家用高保真音响及其心理效应》复习-期末大酬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6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