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硕士论文-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姓名:郭文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张觉文20050101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作者:郭文峰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梁横江多元治理——高教体制改革的新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9)目前高教体制改革正处于市场化的争论中,本文在概述这场争论的同时,试图从高等教育公共属性的角度剖析市场化争论的深层动因;在分析公共性与社会性的区别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以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理念为指导,协调公共性与社会性之间的非一致性,探索高教体制改革路径,走出高教体制改革的二元化困境.2.学位论文郑澎社会多元治理格局中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互动性研究2006治理理论作为新公共管理的一种范式,具有与传统行政显著的区别。它与传统行政相比,无论是从主体、方式、客体和目标上都具有新的内涵。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权力的多元化,而不是政府权力的一元化;强调上下互动的合作管理,而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统治;强调治理客体的广泛性和目标的统一性,而不单指国家公共事务。治理的本质就是指多元权威主体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利益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对公共事务进行上下互动的合作管理。非政府组织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社会民间组织,它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治理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多样性、灵活性、创新性和参与性,它为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新的可能探索,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国家与社会分野模糊,政府选择框架控制着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自身功能性缺失,这三种状态导致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呈现出强者和弱者间不对等的合作关系,控制与被控制的对抗关系,这种不对等的合作关系侵害了现代民主社会的肌体。因此,本文认为:一方面政府要自上而下推动非政府组织走向与政府合作与互动的治善之道;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要自下而上推动,强化自身参与公共管理能力,获得与政府平等合作的准入资格,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健康发展。3.期刊论文赵蕾.ZhaoLei我国NGO面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3)NGO作为现代社会多元治理的重要角色和社会至上理念的本质标志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与重视,但在我国,NGO却仍然缺乏应有的发展环境与角色定位.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建立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模式,NGO的角色复位势在必行.政府、社会、公民以及NGO自身多方协作营造完整、系统的成长空间,是NGO实现良性发展与构建的必经之途.4.学位论文卢鹏展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互动网络研究2008社区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由于长期计划体制的影响,我国社区管理一直带有强烈的政府色彩,社区自治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多元治理日益成为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本文运用了公共管理学和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采取了实证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对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多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成因以及治理模式的改革与调整;其次,在社区多元治理的框架下,重新界定了城市社区治理的主体及其合作关系,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互动网络的动态模型。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互动网络的运作,包括运行过程、运行冲突和冲突化解机制。再次,通过对林海社区治理模式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互动网络的可行性,并根据互动网络模型为林海社区的治理模式提出合理确定社区治理目标、重新明确多元主体职责分工和完善治理网络运行机制等改进方案。本文认为,多元治理是城市社区自治的基础和前提,而建立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是实现合作共治的切入点。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社区各治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只有具有优势互补的各方才能组成一个有效率的社区治理合作体,各方通过谈判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契约,在合作分工和协调监督的基础上形成互动网络共同承担社区的公共事务,分享社区治理收益,从而实现社区的自治。5.期刊论文张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探讨-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2)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治理,本文在目前政府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留守儿童为中心,以政府、学校、社区、市场为主体的多元治理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有效地利用多样化的治理工具.一方面将政府从事务实操者转变为关系协调者和制度提供者;另一方面通过调动社会积极性,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分担社会责任,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6.学位论文俞丹秋论上海社区多元治理结构中的街道办事处——五角场街道“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模式研究2005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区建设开始逐步兴起。城市社区建设不仅仅是一项创造城市文明的社会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城市治理体系,特别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选择社区多元治理结构中的街道办事处这一题目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其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描述五角场社区园区、校区、居民小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治理模式,为解决当前本市社区治理中的瓶颈难题提供一整套全新的思路和方法。传统理论由于过分强调市民社会成长与地方政府事权强化间的矛盾冲突,容易导致“强政府弱社会”或“强社会弱政府”这两种极端结果。这既不符合社区发展的客观历史,又与社区建设的总体方向相违背,从而使理论失去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认为市民社会与国家(政府)间是对立统一的,偏废任何一方来寻求社区的发展都会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市民社会所昭示的是社区建设的理论前景,而地方政府事权强化则反映了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并据此提出了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理论和现阶段“强政府强社会”的社区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街道办事处虽然不再是社区建设的唯一力量,但它却是培育扶植其它力量的主体,通过事权的合理让渡,推动了社区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形成。而社区多元化治理结构的健全完善,也必将要求街道办事处进一步强化事权,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核心主导作用,成为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利益最权威的代表。由于园区、校区、居民小区涵盖了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因此五角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治理模式无疑将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深入探讨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方式,本文试图论证“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治理模式与“双强”模式的内在一致性,回答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并阐明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民主政治根本目标的进程中,政府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将对国内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效果。7.期刊论文赵蕾多元治理模式与NGO角色复位-学术探索2004,(5)尽管NGO①作为现代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标志和元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重视,但在我国,NGO却仍然缺乏应有的发展环境与角色定位,这显然无法应对日益繁杂和多变的公共事务治理.利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要求建立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模式,因此,NGO的角色复位势在必行.8.学位论文贺艺公共治理视野下非政府组织的整合与创新2008公共治理是多元治理主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协作管理以增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合作管理。在当代治理主义的精神下,政府不再是排斥异己的垄断者,非政府组织也不是事不关己的局外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是真诚的合作者。这种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治理的格局,将构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有利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善治境界。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治理的主体,非政府组织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新的可能。然而,非政府组织并非万能,也会失灵,主要表现为能力不足、效率低、偏离宗旨、从事非法活动等,而失灵的原因包括体制上、政策上、观念上以及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原因。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要靠政府、社会以及其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公共治理的角度,对我国处在转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治理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对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多重功能,以及非政府组织失灵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在转轨时期如何防止非政府组织失灵,使其发挥应有的功能,提出了两个方面的对策思考:一方面,政府要自上而下,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整合与管理,推动非政府组织走向与政府合作与互动的善治之道;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也要自下而上推动,创新内部治理结构,强化自身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9.期刊论文赵蕾多元治理模式与NGO角色复位-新东方2004,(6)NGO通常是指那些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志愿性的社会组织.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并在80年代伴随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发展.但遗憾的是,在我国NGO的发展却仍然处于启蒙阶段,而且面临诸多至少是暂时难于摆脱的困境,当然也因此而蕴藏着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机遇.进入新千年后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频频爆发的危机,尤其是公共卫生危机越来越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要实现现代社会良性的多元治理,就必须形成主体多元化的公共治理模式,而构建这一模式的关键即在于NGO能否成为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主体.10.学位论文郑翠兰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结构研究2008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兴起和发展,我国区域经济逐步迈入了加速发展和跨界整合的一体化的新阶段。我国区域内政府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存在很多问题和制度困境。本文从分析我国区域内政府合作的现状入手,对区域公共管理结构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并从网络治理理论和复合行政理念中找到了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结构设计的理论依据。指出,治理的本质就是指多元权威主体为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的利益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对公共事务进行上下互动的合作管理。具体到区域公共管理上,首先要以合作协调的态度来解决区域公共问题。其次,要打破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机制,追求多元的、网络式结构的治理机制。在区域公共事务的治理上,除了要强调政府间的合作外,还要特别鼓励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因为,非政府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元治理主体之一,在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治理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非政府组织发展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基本确立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然而,在我国,虽然当前非政府组织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与政府在社会各领域内展开合作。但这种合作目前依然存在着依附性较强、非平等性等瓶颈。本文认为,一方面,政府要自上而下地推动其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互动;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要强化自身参与公共管理的能力,获得与政府平等合作的准入资格,这样才有利于区域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最后,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结构设计的基本思路:应该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和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从治理理念、组织结构、法律法规和合作规则等角度完善相应的区域组织及其运作机制。通过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和适宜的合作模式,来实现对区域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本文链接:授权使用:上海海事大学(wflshyxy),授权号:6ab4587f-3e3c-48c7-bbdb-9e0300b0d42b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日
本文标题:硕士论文-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