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附件7态环护专项术江河湖泊生境保技指南系列(征求意见稿)二〇一四年五月 i目录1总则..................................................11.1适用范围...........................................11.2规范性引用文件.....................................11.3专业术语...........................................1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42.1河流概况...........................................42.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62.3河流生态环境问题诊断...............................93河流生态修复总体设计..................................113.1河道结构与功能定位................................113.2河道生态修复总体理念..............................123.3河道生态修复原则与技术路线........................123.4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总体设计要求......................144河道形态保持、基底及岸坡修复..........................214.1河道形态保持......................................214.2污染基底修复工程设计..............................324.3岸坡生境修复技术..................................345河道缓冲带构建技术....................................475.1缓冲带构建及布置要求..............................475.2缓冲带植物配置及栽种技术要求......................516河道生态多样性修复....................................54 ii6.1水生植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546.2沉水植物优势种定植技术............................556.3沉水植物模块化种植技术............................556.4水生动物群落多样性修复技术........................577河道水质净化技术......................................587.1原位净化技术......................................587.2异位净化技术......................................728维护与管理............................................828.1维护与管理的总体原则..............................828.2主要修复工程的维护与管理..........................829投资估算..............................................889.1投资估算的一般要求................................889.2投资估算的主要方法.................................889.3投资估算的主要内容组成............................899.4投资估算的编制步骤................................909.5投资估算编制......................................90附件国内外案例分析.....................................93一国内河流案例.......................................93二国外河流案例.......................................98参考文献...............................................102附表...................................................107 11总则1.1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河湖泊流域中小型河流河道的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中小型河流是指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2规范性引用文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DGJ2010)《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生物接触氧化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9-2011)《河道整治设计规范》(GB50707)《防洪标准》(GB50201)《内河通航标准》(GB50139)《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水工挡土墙设计规范》(SL379)《港口与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1.3专业术语1.3.1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指河道岸坡带和河道缓冲带的分界线。 21.3.2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指河道岸坡带和河道基底范围的分界线。1.3.3河道基底指沿河道纵断面走向,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之间的河床基底。1.3.4河道岸坡带指为满足河岸稳定安全及生态环境改善需要,进行河道岸坡防护及生境修复工程设计而划定的范围。本指南中指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和河道水域侧岸坡边线之间的范围。1.3.5河道缓冲带指河道陆域侧岸坡边线以外由树木(乔、灌木)及其他植被组成的缓冲区域,是为保持河道生态环境健康而划定的、具有一定宽度的范围,具有防止地表径流、废水排放、地下径流等所带来的养分、沉积物、有机质、杀虫剂及其他污染物进入河道的功能。1.3.6河道岸线形态指河道整治或规划确定的河道两侧岸线(一般指河道蓝线或驳岸前沿线)沿河道走向的平面形态。1.3.7河道横断面形态指垂直于河道中泓线,横截河流,以湿周和自由水面为界的垂直剖面的形态。 31.3.8河道纵断面形态指河床沿河道走向的纵剖面形态。1.3.9生态护岸指在具备岸坡防护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具有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一定的植物生长条件和生态恢复功能以及一定程度上增强河道自净能力和自然景观效果的护岸结构形式。1.3.10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是生活在水体当中的维管束植物的总称,它包括水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被子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俗称水草)是个生态学名词而不是分类学名词。图1.1河道基底、岸坡及缓冲带范围区分示意图 4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与问题诊断2.1河流概况2.1.1自然概况(1)地理位置主要包括名称、位置(经纬度坐标)、流域范围与边界、流域面积等。(2)气候气象主要包括河流所处流域的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及其出现的时间、最低温度及其出现的时间、平均风速、主导风向、平均日照时数、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年降水量年分布状况和蒸发量年分布状况等。(3)地形地貌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与面积、土壤类型及面积、植被类型与面积。2.1.2社会经济概况(1)流域行政区划及人口主要包括流域行政区的划分及人口状况等。(2)流域经济水平主要包括人均GDP总量,各个产业GDP贡献比重、主导工业类型及相应规模、种植业种类与规模、畜禽养殖类型与规模等。(3)流域自然资源状况 5主要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4)流域自然资源保护状况主要包括是否设有保护区,保护区的建设时间、类型、级别与保护内容;自然森林、草地、湿地面积及近10年的变化趋势等。(5)流域污染物排放状况主要包括流域内的工业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畜禽养殖和农田面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等。2.1.3河流特征(1)河流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河流形态(长、宽、深、河岸类型等)、支流分布状况等。(2)河流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水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水量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蕴藏量、通航水位等。(3)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流向、流程、水系形态、流域面积、河道状况、河网密度等。(4)河流治理和资源利用现状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水污染治理、河流工程、水利、水资源利用状况等。 62.2河流生态环境调查2.2.1河流水文调查河流水文调查频次为丰、平、枯三季各一次,指标包括水位、流速和流量。点位设置原则上河流自上而下每公里不少于一个点,河流总长小于3公里的,上、中、下游各设一个点。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科学出版社,2011)章节4.3。2.2.2河流水质调查河流水质调查的点位及采样频次与河流水文调查一致。调查指标包括现场水质指标和实验室分析指标,现场水质指标包括水温、水深、pH、DO、Eh、透明度等,实验室分析指标包括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具体测定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6.1及附表1。2.2.3河流基底调查调查的指标包括河床形态特征、堤岸形态特征、底质类型和理化性质。其中河床和堤岸的形态特征调查一年一次,底质类型和理化性质的调查频次与点位与水文、水质调查一致。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4.2、4.4和6.2。底质理化性质指标测定方法见附表2。2.2.4河流生态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鱼类、大型底栖动物 7和浮游生物。河岸带植被、大型水生植物和鱼类的调查时间选在植被和鱼类生长最旺盛的季节。大型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的调查点位和频次与河流水质调查一致。(1)河岸带植被宜选用踏查的方法了解河岸带植被的概况并进行植被健康评估。踏查法是沿河岸带行走,记录所看到的河岸带宽度、植被类型、优势物种、物种分布以及高度、盖度等生长和简单群落结构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由于河岸带长度长,全河流的河岸带调查费时费力,花费巨大且无必要,因此踏查时可主要选择样区进行。踏查采用样带法或样线法进行,每样区可根据情况选择50m,或更长距离的样带(线),每个区域做3个重复调查,调查记录每样带内的树种、灌木、草本物种分布等特征。调查人员需要具有植被物种识别基础,否则应采集标本或拍照记录物种信息。踏查速度相对较快,应至少开展3组重复调查,以保证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由于河岸带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因此河岸带调查时通常记录河岸带土地利用特征信息以及河岸带周围的土地利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河岸带踏查记录表见附表3。具体调查方法见《河流生态调查技术方法》章节5.2。(2)大型水生植物大型水生植物是生态学范畴上的类群,不仅包括生活在河流河道中的植物,还包括在河岸带长期适应湿生生境的植物。通过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形态,一般可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样品采集、种类鉴定和数据分析的具体方法见《河流生态 8调查技术方法》章节8.3。(3)鱼类鱼类是河流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之一,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捕食者,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鱼类的种群组成、鱼类食性、鱼类的生长、渔获量的调查以及鱼类死亡的调查方法详见《湖泊生态安全调查与评估》章节2.3。(4)大型底栖动物河流底栖动物的概念属生态学范畴,可界定为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河流底部或其他基质上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环节动物(寡毛类)、线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各类水生昆虫等。关
本文标题:湖泊流域入湖河流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581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