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中国古典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形式之美
中国古典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形式之美【内容摘要】中国古典美学是世界美学理论宝库的重要遗产,其中“得意忘象”“形神统一”等理论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阐释电影艺术表达方式、形式美和审美感悟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阐释方式,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不断自审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东方电影美学理论体系构建具有一定意义。【关键词】得意忘象形神统一电影形式美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美学理论宝库的重要遗产,其中对“得意忘象”“形神统一”“虚实相生”以及“意境”等美学范畴的论述,对我们品评艺术作品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能否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出发,对电影艺术的形式之美――这一电影美学批评的重要方面做出阐释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种阐释大致因为:“中国当代价值系统、中国古典价值系统以及当今世界多种文化价值系统之间,还需要持续对话、交融和化合。”①一方面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在当代语境下不断自审和革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对西方之外的东方电影美学理论体系建构具有一定意义。下面,笔者就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视角出发,对电影艺术的形式之美做出分析。一、从“得意忘象”看电影艺术形式美的审美内涵“得意忘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阐述了艺术作品形式之美的审美内涵。庄子在《庄子?外物》中说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王弼也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得意而忘象,得象在忘言。”以上所说的“象”,是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言”是艺术美的表达方式,“意”则是审美主体的美感体验。在这里,“象”作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言”的形态,是“意”的基础。“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的命题,通俗一点讲,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使审美主体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忽略掉作品形式美本身和具体的表现手法,而将思想集中于审美过程的内心体验与深层次的审美感悟。正如陶渊明诗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国古典美学所追求的“得意”状态,正是在“忘象”“忘言”之后,美感在心理层面的升华。这种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形式美以及审美感悟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艺术审美的普遍规律,对我们欣赏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有所启示。就电影艺术而言,“象”指的是其声音画面带来的形式美,“言”指的是其影视语言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内容,而“意”则是观众通过观赏电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电影观众作为审美主体,“在欣赏时不了解、不注意一件艺术品之为艺术的特殊性。他偏向于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境界与故事,生命的事迹,而不甚了解那创造的表现的‘形式’。”②也就是说,当观众置身于电影营造的逼真“梦境”中时,是不会过多考虑电影艺术形式美本身的,也不太在意电影具体运用了哪些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他们此时更多关注的,是声画对感官的刺激以及情节和表演带来的内心感受。这种刺激和感受,推动电影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获得审美体验,达到“得意”的状态。可以说,如果一部电影能够使审美主体真正达到“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境界,那么这部电影在美学上就是成功的。这种成功很大程度上正是电影形式美,也就是“象”的成功。二、从“形神统一”看电影艺术形式美的追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包括众多优秀的艺术精品,也出现了不少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较差的作品。这些作品的不足往往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视听感官刺激强烈但内容情节苍白空洞,观众不会产生深度的精神思考,也得不到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第二,视听感受较差,观众在观看时体会不到电影艺术应有的形式美感。这两种情况,均导致电影作品无法达到“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艺术境界。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中国古典美学中“形神统一”的思想进行分析。正如上文所言,所谓“象”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的形式美,而“象”的本质却是“形”与“神”的统一,只有“形神统一”的艺术作品才能达到高度的形式美,并传达出发人深思的艺术情思和审美体验。具体来讲,第一种情况的出现源于“神”的缺失。《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顾长庚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里顾恺之所提出的“传神写照”的美学标准正是中国古典形式美的最高追求,崇尚一种超越具体形象之上的美感,一种直达人类内心的审美感悟。在中国古典美学看来,仅仅“形似”是不能达到“传神”境界的,艺术品必须能够充分传达出某种内在精神。一件艺术品,如果只是对自然的抄袭和模仿,那么它和实物相比也只不过是一件可怜的复制品,连自然美的再现都达不到,更不要说艺术美了。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些电影虽然技术水平较高,视觉效果也不错,却依旧没有多少美感深度。视觉的逼真性是电影艺术的优势,但逼真绝不是电影的全部。电影形式美的追求最终仍旧要回归到“形神统一”的本质上来,电影之“神”正是来源于人物形象的鲜活和故事情节的张力,这些才是电影传神的关键,是形式美必不可少的范畴。而第二种情况则体现出一种“形”的不足。艺术作品的“形”是指经过艺术语言加工的具体艺术形象,很多电影“形”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技术水平的缺憾。艺术美的来源是技术,如果技术无法达到一个相应的水平,那么艺术的形式美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象”的“形神统一”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对于电影艺术而言,低水平的技术会造成镜头语言和叙事的失控,使观众无法将身心沉浸于电影所塑造的形式美的“梦境”中,而将注意力分散于对不佳观影效果的抱怨和纠结。技术的失败令人无法“忘言”,从而导致“形”的不足,而“形”的不足又使形式美无法做到“形神统一”以“忘象”,更何谈“得意”?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一些技术水平较差的国产影片中,即使是近年来某些获得市场较大成功的“国产3D大片”,较高的票房依旧不能掩饰其技术水平的拙劣。这些影片所自诩的三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宣传的噱头而已。不可否认,新技术的出现会使观众对其保持一段时间的新鲜度,就如电影刚刚诞生时,人们仅将其视作一种“奇观”而非艺术。但随着观众对技术新鲜度的审美疲劳,电影要想真正赢得关注,更多地需要依靠其精神内涵,这始终是艺术美追求的本质。也就是说,技术是艺术形式美呈现的基础,而丰富的精神和思想内涵是艺术形式美的追求。中国古典美学中“形神统一”的理论观照了电影形式美的本质,阐释了电影技术与艺术、形式美和思想深度的辩证关系。三、从中国古典美学看电影形式美之上的哲学思考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是“人的觉醒”,其实质是“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③。它将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本体的思考融入到对美的展现之中,追寻一种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而电影艺术特有的呈现方式,使其非常擅长创造宏大、奇幻的场景。这种呈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人类想象和思维的具象,更易将人类放置于广阔的思维幻境之中去反观内心,引发经历了强烈视听刺激之后心灵的超脱与对生命的哲学思索。纵览电影史上获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度思考,例如美国电影《美国往事》中对美国社会黑暗面的控诉与嘲讽,中国电影《霸王别姬》中对情感与世俗、个人与社会冲撞下人性的反思,又如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对时间与空间、未来与生命的哲学思辨。这些电影作品所竭力表达的,恰如中国古典美学追寻的“对于一种观念或一种高级的和谐的直觉,对于一种在感官世界的帷幕中透露出的卓越的意义”④。在这个层面上,电影艺术于形式美之上的哲学思考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神追求是相通的。结语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揭示了艺术表达方式、形式美和审美感悟之间的辩证关系,与电影在艺术内在精神的追求上产生了共鸣。电影艺术形式美的本质在于,借用声画叙事之“言”表达人生感悟之“意”。强烈逼真的视听刺激是电影的特色和优势,但蕴含在形式美之上的,是对人性和灵魂的思考。通过观看电影品悟人生,是电影作为艺术的价值所在。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对艺术作品形式之美的精辟论述,对我们理解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内涵有着重要启示。注释:①王一川.主旋律影片的儒学化转向[J].当代电影,2008(01):20.②宗白华.意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02.③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3.④傅雷.傅雷谈艺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97.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3级在读博士研究生,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责任编辑:王钰)
本文标题:中国古典美学视角下的电影形式之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3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