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讲义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解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识记层次。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开始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电影等科技文明成果,发型、服饰、称呼也受西方影响并发生变化。这些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变化的基本史实即可。【课程标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社会的影响。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加深认识。以服装表演和服装图片展示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服装的内涵。以新旧照片对比、中外男装对比、古今旗袍对比等,培养学生掌握对比学习的方法。展现老电影《定军山》剧照,加深对中国早期电影事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扩展,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必然会促使人类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也必将要从闭关锁国步入世界的轨道。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装界占有重要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的意识。二、教材分析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各国开始加速向全世界扩张的步伐,而中国则仍旧徘徊在封建社会的门槛中自大。1840年,英国利用鸦片和炮舰首先打开了中国国门。随后,各国侵略者纷纷涌来。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凌,中国在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在以往教材中涉及很少,是重新编入的部分。三个子目分别从照相和电影、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本课重点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和电影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等。本课难点通过参与式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针对这一特征,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形象为载体,通过观察照片、服装展示、欣赏图片、观赏电影、学生亲自表演等方式,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应以鼓励学生多讲多问、教师适当点拨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并摘取有效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导入新课新授课堂小结练习反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顾,学生们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在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大屏幕出示课题和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新授照相:19世纪40年代以后电影:《定军山》剪发辫改称呼西装和改良旗袍社会生活的变迁习俗服饰影像照相与电影的出现(一)照相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和家人的新旧照片,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讲讲照片中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请几名同学分别展示并描述自己或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如照相的时间、相片中的人物、当时的生活等。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比,你觉得新旧照片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视觉观察和倾听他人的介绍中,能够非常直观地发现照片在色彩、逼真程度和反映的内容等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别。通过这样的比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亲身经历,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愿望,更能引发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由学生介绍照相术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流行起来的:19世纪4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仪和末代王妃婉容等都十分喜欢拍照。后来,照相术为人们所广泛接受,逐渐在社会中流行起来。婉容大婚婉容溥仪剪辫装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是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世界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国必将步入世界的轨道。在这一时期,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外国先进的科技成果也传入中国,并终将被国人所接受)培养学生的横向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同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二)电影教师提问:与照相术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一项更为先进的记录方式,就是电影。现在我们身边的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哪些新影片?你最喜欢哪些电影明星?学生自由回答。电影和电影明星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最关注的,易引起共鸣和学习兴趣。因此,由这一提问来顺利地导入关于“电影的出现”一节的学习,引出电影的相关问题。学生阅读教材,简要回答;教师对《定军山》进行资料介绍。《定军山》1905年秋天,北京丰泰照相馆一位名叫任庆泰的照相师从德国人经营的洋行里买了一架手摇摄影机和14卷电影胶片,开始了中国人拍摄电影的最初尝试。他请来了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派”创始人谭鑫培,让他表演京剧《定军山》,自己进行拍摄。这部电影后来在北京的大栅栏影戏园和吉祥戏院以及其他城市先后上映,场面十分轰动。它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但是准确地说应该是京剧记录片,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艺术作品。《定军山》剧照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的京剧片《定军山》。教师提问:你认为照相和电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保存成长过程中美好的记忆,是珍贵的人类历史资料,也能丰富我们的生活)服饰的变化总体设计为服装表演和图片展示,但要引导学生注意古今中外对照,总结服装服饰变化的趋势,理解服装的内涵。(一)男装1.西装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亲自临摹,准备多幅清朝服装的图片。课堂上请学生上前为大家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问题。教师提问:清代人的衣着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特点为长、笨,穿着麻烦。教师提问:同一时期外国男子的主要衣着是什么?与清代男装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长袍马褂与西装的区别。通过直观图片的强烈视觉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注意强调西装的优点——简洁、美观、大方、方便。2.中山装请一位男学生模特着中山装上场,其他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山装的结构。另请一位学生上前与模特合作,介绍该服装的各部分含义。考虑到这个年龄的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学生上场担任模特和上前做介绍和分析,培养合作意识。通过直观的介绍和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山装涵义的理解和认识,还能从中能够领悟到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之情。(二)女装——旗袍几位身着各式现代旗袍的女生上场进行服装表演。在美的欣赏中,学生将其与教材中慈禧太后的照片以及前面展示的清装图片相比较,对比出改良的旗袍与老式旗袍的区别。同学们普遍认为,现代旗袍更合体,显得体态窈窕,气质高雅。教师马上引申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比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人们更加追求人体的自然美,使得服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生活习俗的改变(一)剪发辫师生共同回顾清朝男子的发型,讨论男子留辫影响的好坏。在此要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自由地发表意见。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讲述现象后,明确自己的观点——辫子该剪还是不该剪。学生表演课本剧《剪辫风波》。剪辫图附录:课本剧《剪辫风波》街头,革命军剪辫处。革命军:革命!革命!剪辫子,闹革命!(行人甲经过)革命军:老乡!还留着这大清的尾巴!来,剪了它!行人甲:不不不!毛发乃父母所生,留了一辈子了,我可舍不得。(甲终被革命军剪掉了发辫。行人乙、丙、丁见状)行人乙:快来看啊,瞧这假洋鬼子!行人丙:嘿!你胆子可真够大的!行人丁:我可不剪。万一大清又回来了可怎么办?教师设置问题:在这段课本剧中,剪发辫的过程都受到了哪些思想的阻挠?你认为还可能有其他哪些反对力量?最终是如何解决的?(有的人有点舍不得;有的人以保留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和忠诚;有的怕毁了发肤对父母不孝;有的人认为留辫子是祖制,不可更改;有的人怕清王朝复辟清算,等等)教师的小结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变革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中、思想上的重大革命,因此变革也是困难重重的。(二)改称呼两名学生表演普通百姓拜见清朝官员时的情景——跪拜行礼,口称“老爷”或“大人”。其他学生就这种“见面礼”的实质发表个人观点。从而导入本目“改称呼”。教师:民国初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的法令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法令,就是改变具有封建等级色彩的旧称呼。学生简介改称呼的情况。改称呼:孙中山下令革除带有封建色彩的“大人”“老爷”等称呼,一律改称官职,并规定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目的是为了表明政府的职员是人民的公仆,不是特殊的阶级,不应有非分的名称。明确称呼的改变实质是,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追求政治上民主、平等的权利。小结1.小组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清朝末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从此西方列强从中国搜刮钱财,而西方先进的一些生活习惯、发明创造、典章制度也随之进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宏观地思考和解决问题。2.照片里的故事将各自的照片配以文字介绍《照片里的故事》,展示在班级历史活动园地,课后以投票的形式进行评比,列入小组积分。练习反馈快速抢答1.准确地说,《定军山》是一部(B)。A.真正的电影B.京剧艺术记录片C.舞台艺术D.有声电影2.中华民国成立后,人们之间可以称(B)。①大人②君③老爷④县长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④准确判断假如你是生活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的20世纪初的青年学生,你可能会遇到的事:1.与好友照相留念。(对)2.出门前编长辫很是麻烦。(错)3.路上遇到官员也可以称其为“某某先生”。(对)4.看有声电影。(错)自我评价和互评本课采取自学互评教学法,有小组活动,有师生讨论,有学生自编自演,学生亲自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所以采用学生自评的评价方法,锻炼学生既能正确地评价他人,又能客观地判断自己的优与劣。各活动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填写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表,评选出班级的最佳活动小组及个人单项奖,如“最佳表演奖”“最佳配角奖”“最佳资料员”“最佳形象代言人”等。要求:公平竞争,公正待人。附评价表自评组评我的闪光点10‘反思5‘课前查阅资料,准备充分20‘参与积极性15‘人际交往20‘想像力10‘学习收获5‘作业评价15‘综合评价
本文标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6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