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片言只字-妙绝古今-精选资料
片言只字妙绝古今文献标识码:A成书于元魏中后期的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夹杂大量清丽可喜之山水景致描写。实为卓绝一世的写景佳作,其山水文学价值,明清以来倍受文人学者推崇。明张岱言:“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张岱《跋》),明朱之臣言:“郦氏每于景色,只一二字点缀,最工,其笔直韵,未易追也”(朱之臣《水经注删》)明钟惺言:“郦道元颇具山水笔资,其法则记,其材其趣则诗也”(钟惺、谭元春《水经注钞》)。清人对此更是推崇备至,刘熙载言:“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景,柳柳州游记,此其先导耶”(刘熙载《艺概?文概》卷一)。赵一清亦言:“其造句惊人,遣辞则古,六朝文士终当敛手避席,自可成一家之言”(赵一清《水经注释》。刘献廷甚至说:“《水经注》描写景物,片言只字,妙绝古今,诚宇宙未有之奇书也。”《水经注》实为卓绝一世的写景佳作,在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山水游记散文的奠基之作。本文以范文澜f水经注写景文抄》为底本,从《水经注》之写景内容、写景艺术,《水经注》与山水游记散文三个方面探析《水经注》之山水文学价值。一、《水经注》之写景内容《水经注》之行文以河道川渠之介绍为主,然于沿途所见之山水景致,道元或快笔素描,或精心临绘。快笔素描者,乃为注文中所夹杂数句山水景致描写;精心临绘者,乃就景致殊绝之山水以精笔描绘,详加叙述,俨然可独立成一小篇山水游记散文。(一)杂以数句成文此类文字在《水经注》一书中随处可见,道元在访渎搜渠,考察各地地域、河流山川、郡邑之变迁之余。添加数笔当地山水景致之描绘,或多或少,句数不定,以彰显当地地理之特色。如卷十四鲍邱水注“鲍邱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条云:“水出伏凌山,山高峻。岩鄣寒深,阴崖积雪,凝水夏结,事同《离骚》峨峨之咏,故世人因以名山也。”又如卷十七渭水注“又东过上邦县”条云:“藉水即洋水也。北有潆水注焉。水出县西北封山。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又如卷二十二水注“泪水出郑县西北平地”条云:“泪水又南,悬流奔壑,崩注丈馀,其下积水成潭。广四十许步,渊深难测。又南注于洧,《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如此类杂以数句为写景文者在《水经注》中还有许多,其以寥寥数语,极为精练、逼真地描绘出当地山水景致殊绝之处,真可谓字字珠玑也。(二)独立成文此类文字通常出现于山水景色绝佳之处,或为道元深临其境,或为历来人民歌咏之地。道元于此则详细描绘,全力挥洒笔墨,精描细刻,从而成为相对独立于注文、结构完整的小篇山水游记散文。如卷二十六淄水注“又东过利县东”条云:“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馀。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最之音,惊川聒谷,渊漭之势,状同洪井,北流人阳水。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这段文字是描写海岱境内之景致,海岱为青州之古地理名(《尚书?禹贡》),据《水经注?巨洋水注》“又东过临朐县东”条云:“先公以太和中坐镇海岱,余总角之年,侍节东州。”。东州亦指青州,可见道元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步入仕途之后又于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因王事出任青州,与友人郭祚同石井赋诗言意,故对于当地地理的记载格外细致真实,一草一木,娓娓动人。极富有情趣,将石井水之渊源、两水交汇之特势、流向,瀑布倾泻而下所形成之澎蹋之音、溯漭之势,描绘地惟妙惟肖,使人如临其境。而如此类以大段文字精心描绘山川景致者。在《水经注》一书中还有许多,这些或夹杂以数句为写景文者,或独立成一小篇山水文者,虽然是为更好地阐明地理水文之变迁,更为准确地注解《水经》,但却使注文一洗单调枯燥之态,而显得摇曳多姿,趣味盎然。二、《水经注》之写景艺术(一)辞采之精练奇绝作为一部地学著作,《水经注》之语言注定力求简练、精确,即使于模山范水之处,亦不可如一般文人赋诗作文般舞文弄墨,殚精竭虑以“俪采百旬之偶,争价一字之奇。精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然而由于道元好学历览群书,遍迹山水,故能在描绘各地山水景致时,片言只字,精笔点绘,往往以寥寥数笔熔铸成绝妙好辞。故谭家健先生于《试论水经注的文学成就》一文言:“对《水经注》写景语言影响最深的是山水诗,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讲求准确精练和写意传神,有些句子几乎诗化了,洗练简洁。精巧隽永,每个字都经过反复锤炼和推敲,像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几层意思只用八个字概括……这样练句显然是诗歌才有的现象。”正如谭先生所言,道元在描摹山水景物时,用字遣辞力求准确精练和写意传神,致使《水经注》写景文字已臻于诗化,且以简洁明畅之手法表现山水风貌与意境,如描写瀑布,便使用不同之语词,鲜明生动地描摹水势飞泻之神采,有“扬波北注,悬流奔壑”,有“瀑布乘岩,悬河注壑”,或“飞湍油急”,或“崩浪震山”。将各种飞瀑之姿态演绎地惟妙惟肖、活跃多姿。又如刻画山势,有“亭亭桀竖,竟势争高”,“岩层宥衍,巨石崇躁”,“崭绝孤峙。虎牙桀立”、“方岭云回,奇峰霞举”、“高峦截云,层陵断隼”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而山势之广、高、拔、奇、秀、孤、连。于字里行间栩栩耀现。这些语词搭配之精妙,用语之奇特,既可人文亦可人诗。而在独立成山水文描写之处,其用字与遣辞精练之艺术特色更为显著,如卷十一易水注“东过范阳县南”条云:“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濡水又东南流,迳剂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目怡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注文中以“曲”、“清”、“高”、“茂”、“披薄”五词分别修饰涧、泉、山林、风烟五种景物。点点数语简洁、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清的泉水顺着九曲的山涧穿梭在清荣峻茂之山川,袅袅风烟如轻纱般笼罩四周之山水风烟图,令人触目怡情,木石风烟都能在道元笔下展现别样细腻生动之神貌,可见其写景用语技巧之高超。(二)动、静之结合从范文澜{水经注写景文抄》可知,《水经注》所涉及写景内容,涉及山川、河流、陵墓、碑刻、庙宇、郡县等各种地理景致,其中又以山川、河流为主。而对山水景物之描写,则又以水道为纲,以水流之千折百回连带出山川之腾挪叠跃。在世人眼中,河流是奔流不息、活波跃动的,而山川是稳重宁静之景致,此一动一静。交相呼应,动景与静景之描写交错穿插,给人以置身其中之真实感。如卷五河水注“又东过成皋县北,济水从北来注之”条云:“汜水又北,右合石城水。水出石城山,其山复涧重岭,欹叠若城。山顶泉流,瀑布悬泻,下有滥泉,东流泄注。边有数十石畦,畦有数野蔬。岩侧石窟数口。隐迹存焉,而不知谁所经始也。”此段注文描写石城水发源于石城山之景致,道元先言石城山之态势:复涧重岭、欹叠若城,以一四言对句将山势之雄伟、地势之复杂巧妙地展现在面前,实为静景之描绘。紧接着,以山势之高险带出百泉汇流、瀑布悬泻之水势,增添了画面跃动之感,此为动景之渲染。而周遭连绵之石畦。青蔬翠发,加以隐秘之岩穴。则另是一番幽深静谧之景。从而形成动景与静景交叉描绘,相映成趣。又如卷十三漯水注“漯水出雁门阴馆县”条所载南池之景致:“桑乾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俯仰池潭,意深鱼鸟。所寡惟良木耳,俗谓之南池。”道元先言南池之概貌:渊潭相接,绿水清深,风平浪静。在此一片静缓凝住之中,突然有点点水鸟不时临池翩翔,又有群群游鳞凌波舞,打破了池水幽静之氛围。道元在此将一片沉寂之南池缀上点点鱼鸟后,再加以晨昏之变,又有黛素之色,从而使整个景致呈现出自然之静悸与生灵之跃动交相辉映、地理之凝滞与时空之变幻相得益彰之态势,亦可见道元写景艺术之卓然不同也。《水经注》与山水游记散文(一)山水游记散文之义界山水游记散文,应具备以下特征:以模山范水的再现型描写为基本内容;第一。对山水景物客观真实的描述:第二,对游踪的记述:第三,在描山摹水之中,带有作者个人主体情感之寄托。游踪记写产生于屈原的(涉江》、《哀郢》诸作,发展于汉代的纪行赋与两晋南朝的山水诗序。山水描写则产生较早,在先秦《论语》《庄子》等诸子之书中,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山水描写因素。而在两汉的汉大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这些山水描写往往是附带在宗教仪式之上,或者是以山水寄托品性、标扬伦理道德,这样的山水。只是一种非现实的、相象中的、抽象的自然山水,并非原始形态下的自然山水。真正的山水描写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序,山水书札及晋宋地记之中,而犹以晋宋地记贡献最著,他们仅从欣赏自然之美的角度出发描绘山水景物,且其描写往往是对山水景物客观、真实的再现,缺乏作者个人的主体情感,或者即使带有一些感性的抒发,却无法与山水自然完美的交融在一起。而到了《水经注》的产生,始将对游踪的具体记述、客观真实地描山摹水以及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完整地融为一体,山水游记散文的发展史,正是这三种因素逐渐产生、发展并走向相融的历程,而郦氏之《水经注》最终将这三种因素融合在一体。从而确立了山水游记散文的新体制,成为山水游记散文的奠基之作。(二)山水游记散文之开创者《水经注》虽然主要是一部地学名著,但不仅仅是“《禹贡》之忠臣、班固之畏友”,同时是也一部出色的山水游记文学著作。其前世虽然不乏描写山水的诗文。但能象《水经注》这样大量、系统地以水的流域为体系脉络。写出祖国的自然景物、民俗风土、名胜古迹和神话故事,是前所未有的。其内容之丰富,文词之隽永,景物之逼真。实为罕见。《水经注》在传承前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出山水游记散文的新体制,主要表现如下:1、《水经注》的山水描写,无论是道元自己创作或摘述改写,都是直接观察的结果,因此描写细致人微,表现趋于个性化,而且十分注重描写的真实,具有较强的艺术真实性,是对自然山水真实的再现,呈现在作者笔下的千山万水,各具风采,艺术表现上更为丰富。同样是写水。长江不同于黄河,同样是岸高水急,写三峡则突出其“重崖叠嶂、隐天蔽日”,“清荣峻茂”,“林寒涧素”的凄清境界。写盂门则渲染其“奔腾万寻、悬流千丈、浑洪备怒、鼓若山腾”的雄伟气势;长江大河以山高水急的壮丽取胜,而小溪涓流则以木石鱼鸟的优美见长。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华山之艰险,泰山之高峻。衡山、庐山以及星罗棋布的小山。一一肖貌传神。曲尽其妙。至于湖泊沼泽之景。也是千娇百媚。2、《水经注》客观地描摹自然山水。以求形似的同时,又强调淘洗熔炼,捕捉物象的神韵,以求略形貌而取神骨,并注重融作者和游人的真情实感于山水自然之中,最终达到神似的地步,从而创造出“志形”而“传神”的艺术境界。南北朝时代,所谓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搜奇觅盛,寄情山水之风大盛。此时,自然风景已经成为作者审美的主要对象,而非道德和哲理的附庸。但南北朝山水文中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往往缺乏创作主体真实的个体感受,即使有少许的情感,也不是作者对山水景物而产生的特定的情感,仅仅是作者带着某种情绪去寄托山水,且往往与山水景物相分离。无法交融在一起,而在{水经注》中,郦道元是带着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去欣赏山川之美的,而很少夹有玄言和哲理的成分,且情与景在较高的思想境界得到融合,具有极强的艺术抒情性。这种抒情性可以说是由客观再现自然山水到融情于景的主观表现的转折,而且,这种抒情性不仅表现在作者所创作的山水形象中,还在对山水景物的客观描写之中熔铸自己的主观感受,并反映在作者的直接评述中,即对自然山水浑美的直接赞赏。如《浍水注》描写浍水发源绛山的壮丽景色后,作者写道:“青崖若点黛,素遄如委练,望之极为奇观矣。”在《寇水注》中对石门上飞泄而下的徐水作了一番描写之后。情不自禁的说:“奔荡之音,奇为壮猛”,“瞰之者惊神,临之者骇魄。”在《河水注》、《淇水注》中都有此类似的抒情。3、《水经注》在写景语言上,也颇具艺术特色,其写景语言,既有诗和骈文的洗练和韵味,又具备散文的疏阔和
本文标题:片言只字-妙绝古今-精选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6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