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1-绪论主要内容:绪论主要解决四个问题:(1)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2)区域经济学研究什么?怎样研究?(3)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地位如何?(4)区域经济学同哪些学科关系比较密切?有何关系?重点:绪论的重点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关于研究对象,有许多种观点,课堂上介绍了6种观点,除第一种观点都是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只有第一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区域经济学只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与一般经济学没有差别的话,它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任何一门学科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其他学科所不能解决的。研究内容是对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具体化。正是由于各学者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同学们可以将“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区域开发、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难点:是对区域和区域经济概念的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是经济区域,它不是自然区、生态区、行政区,也不是社区。所谓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其具体含义如下:(1)经济区域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它是客观存在的,但又不是指某一具体的区域,如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它是所有的具体区域的总称。(2)经济区域特指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这与区域经济学的产生原因有关。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50年代末,其形成原因有两个,一是区域问题的存在,二是用政府干预的手段解决区域问题。在50年代末,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还比较低,在如欧共体等区域经济集团,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因此这类区域未被纳入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在今天,欧盟也干预区域经济生活,建立了区域基金,这种高度一体化的区域,其区域发展规律与一国内部区域没有什么不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3)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所谓均质性,是指一个区域的内部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也就是一个区域的共同特征和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本质特征;集聚性则是指区域内部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有中心,有外围,有网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2-(4)经济结构基本完整,一个经济区域要有相对完整的经济部门,一个工厂、一所学校、一块农田都不能构成一个区域,如果有许多个工厂和农田,但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系,也一样不能称为一个区域。(5)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这说明:一个区域不能是自给自足的,它必须与其他地区分工协作,从其他区域输入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向其他区域输出一部分生产要素和产品。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具体含义如下:(1)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经济是由各个区域的经济共同组成的,如果没有各个区域经济,也就不会存在国家经济。(2)区域经济有一定的功能,区域经济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满足本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满足其它区域生产和生活的需要。(3)区域经济不是孤立存在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和分工,区域经济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它与其他区域经济不同,即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一个区域以生产汽车、石化、粮食为主,而另外一个区域以生产食品、服装、电子产品为主,这样就形成了区域之间的分工与联系。(4)区域经济本身也是由许多部分组成。区域经济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即由许多部门、许多企业来构成,还由许多次一级区域经济构成,如东北区经济由辽宁省经济、吉林省经济、黑龙江省经济和内蒙东部经济构成。第一章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本章主要通过评介区位论、规模经济理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经济区划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来揭示区域经济的形成发展规律,包括影响因素、发展过程、经济区的类型等。重点:区位论、区域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增长理论难点:各理论的分析方法与思路。我们学习各理论的目的是要掌握各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是各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一节区位论主要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区位和区位论的概念、区位论的主要流派、农业区位论、工业区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3-位论、成本比较法、中心地理论和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等内容。重点: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各个区位理论,掌握影响经济区位的因素。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从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运费,而运费是距离的函数,因此农业区位主要受距城市的距离影响。从逆杜能环来看,农业区位还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在城市近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土地投机者、开发商和农民共同开发土地,由于农地可以随时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因此农民对农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少,放弃耕种或者采取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由于农地难以转换为城市用地,因此对农地的投入较多,而从事相对集约度高的经营。2.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从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运费、劳动费和集聚因素。对于运费,韦伯更侧重考虑原料和制成品的重量。韦伯以后的经济学家对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进行了完善,增补了一些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1)产品与原料相比的可运输性,如果产品比原料易于运输,企业应放在原料地,否则,放在市场区;(2)原料和市场的分布状况,如果原料地分散,市场区集中,企业应放在市场区,否则,放在原料地;(3)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如果生产厂家需要与消费者保持密切接触,企业应放在市场区;(4)运费率,影响运费不仅是重量,还有运费率,因为制成品的运费率总是高于原料的运费率;(5)交通条件,道路网的分布情况,也会影响企业的分布。3.从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还有中心地等级。中心地的等级越高,越能吸引更种类的工业布局;中心地等级越低,吸引的工业越少。4.从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来看,影响工业区位的有产品的生命周期、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区域基础。难点:本节的难点主要有4个1.杜能环的形成。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区位的运费,而运费是距离的函数,距离城市越远,运费越高,当某一农产品的运费和生产成本之和超过销售收入时,该农产品就会停止生产;而距离城市相等的距离内,生产者会选择利润最大化的产品生产。上述两个方面决定了城市周围农产品的分异规律,由于杜能的孤立国假设,因此农业生产会在城市周围会形成同心圆状的分布。2.等费用线的含义。等费用线是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它有两种:一种是以原料地或者是燃料地,或者是市场区为中心的单一产品运输费用的等费用线。由于韦伯区位论的前提之一是各地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4-之间不存在地理差异,因此,这种等费用线是无数个同心圆。另一种是以运费最低点(不考虑劳动费用和集聚效应时企业的最佳区位)为中心的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它的形状不再是圆,而是类似于椭圆的不规则形状。3.临界等费用线的含义。临界等费用线也有两种,一种是运费最低点与劳动费用最低点不在一点上,离开运费最低点所追加的运输费用同所节约的劳动费用相等的点的连线,在这条线的里面,追加的运费小于节约的劳动费用,在这条线的外面,追加的运费大于节约的劳动费用。另一种临界等费用线是企业离开运费最低点或劳动费用最低点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同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相等的点的边线。在这条线的里面,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小于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在这条线之外,追加的运输费用或劳动费用大于因集聚而节约的费用。4.对中心地理论中k值的理解。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的k值是指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面积相当于几个次一级市场区的面积,如市场原则下,k=3,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面积相当于3个次一级中心地市场区的面积。而廖什中心地理论中的k值是指某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所包含的次一级中心地的数量。而且,在廖什中心地理论中,地域序号越大,中心地的级别越高,市场区越大,k值也越大;而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中,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序号越小,如一级中心地的级别高于二级中心地,其市场区也大。第二节规模经济理论主要内容:第二节主要讲授五个内容:(1)规模、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概念;(2)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内容;(3)规模经济理论研究的层次;(4)内部规模经济理论;(5)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第二节的重点在于内部规模经济理论和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内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掌握影响内部规模经济的因素,特别是地理因素,正是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各地区企业的规模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而也影响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重点掌握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集聚规模的影响因素。集聚经济的发展模式揭示了集聚的内在机理,作为主导部门的出口企业的扩大再生产,会促进区域经济的成倍增长。但是,集聚的规模受到资源条件,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区及地区核心城市的管理水平、组织能力、城市的承载能力、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条件,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观念、开放程度、生活条件、素质,地区的自然地理位置、知名度,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如果不顾地区的基本情况盲目集聚,会带来集聚不经济。难点:这一节没有难点。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5-第三节区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内容:这一节主要讲授三个理论:一是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二是区域经济群落理论;三是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组织理论;区域经济群落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组织理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是关于高技术开发区这种新型区域的经济组织理论。重点:这一节的重点是经济群落理论。重点要掌握经济群落的特征,特别是对积极的企业驱动力的理解。企业是构成经济群落的基本单元,经济群落能否形成发展,企业是关键,而企业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相互竞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主要表现在:(1)企业类型的多样化。大企业规模大,容易形成规模经济,但灵活性差,且企业规模大,容易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小企业规模小,不易形成规模经济,而且稳定性较差,但小企业灵活,且不容易形成垄断,有利于竞争。一个经济群落大中小企业齐全,且相互促进,既能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优势,又能有利于竞争。(2)国际联系的广泛性。一个经济群落不是封闭的,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职能就由企业担当,企业一方面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从国际市场上获得市场、资源和信息。(3)企业灵活性大。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要具有灵活性,因为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必须具备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4)企业间的关联度高。经济群落中的企业不是无机的集聚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集聚,既能带来集聚效应,又能激发企业创新,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供应渠道良好。经济群落内具有高质量的供应能力,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难点:企业为什么会集聚?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区域经济群落理论、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理论都是关于产业集聚的理论,从中可以看出,企业之所以集聚,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节约成本,如运输成本、交易成本;二是易于创新,企业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知识外溢;三是风险小,集聚在一起,容易形成地方文化,相互信任程度提高。第四节梯度转移理论主要内容:第四节主要讲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原因、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和划分方法、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重点:这一节的重点是梯度转移理论。这个理论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6-1.梯度转移理论基本观点,包括:(1)区域经济的盛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产品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处于创新阶段,高梯度;如果处于标准化阶段,低梯度。(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管理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周期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学课程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671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