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一,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1原型范畴理论(TheTheoryofPrototypes)1.1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历程原型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段过程。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G)曾形象地将经典的范畴化理论的实质比作“容器”,具备定义性特征的个体就在里面,不具备的就在外面。而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却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认为其中类别的成员如同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者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者数项特征,但几乎没有一项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于是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通过相似性而联系起来成为一类。即下图方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罗施(Rosch)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和以拉波夫(Labov)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对cup,bird,fruit,furniture,vegetable,toy,vehicle,clothing等概念做了一系列深入的定量实验研究,发现了在范畴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认知上显著的“原型”理论。第一,个体范畴化的依据是其属性(attributes)而非其基本特征(essentialfeatures)。属性是事物性质的心理体现,与人们认知及现实的互动模式密切相关;基本特征被理解为事物固有的本质属性,它们与主体认知无关,是客观而独立的存在的。第二,对自然类的范畴化而言,传统理论所说的起定义作用的特征往往难以找到。例如furniture(家具),在著名的Webster英语词典定义为“movablearticleusedinreadyinganareaasaroomorpatioforoccupancyoruse(用于装备房间、内院之类的地方,使便于居住或者使用的可移动物件)”,词典只是勉强找出的非确定性的描述,而算不上是可以根据来确切分类的充分必要条件(比如,壁柜、电话、地毯这类算不算furniture?)。第三,自然类的边界往往是模糊的,相邻范畴常常不是由严格的边界截然分开,其边缘成员往往混入对方的类别。第四,自然类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其中有较好的和较差的成员之分。最好的成员即最具有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的成员,最差的最好的成员之间可能有等级之别。第五,范畴中原型性更高的成员具有更多的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与此同时,具有更少的与相邻类别的成员共有的属性;即就属性而言,原型成员最大限度地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原型成员。而非原型成员(或者叫做边缘成员)则与其相反,它们与同类其他成员共有的属性较少,而与相邻范畴共有一些属性。第六,就实体的范畴化及好坏成员的评估而言,所涉及的心理过程不光是属性的计算,而更多的是完形感知(GestaltPerception),即将范畴化对象中的功能重要、视觉显著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成为一个“由视觉到心理”的表征。2.隐喻系统2.1隐喻认知观我们知道,作为一种普遍认知上的修辞方法,隐喻的研究大多出现在文学家和修辞学家的研究著作中,而主流的语言学家一般认为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是有异于日常使用语言的诗歌语言,是没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所以,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一直持中立态度。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莱考夫(Lakoff)等人的研究突破了这种传统的“隐喻修辞观”,提出了一种和以前的语言学传统观念迥异的“隐喻认知观”。他的主要结论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首先,隐喻具有普遍性。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手段,而是代表了一种语言的常态,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他们认为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形成的规约而潜移默化地进入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隐喻,这和传统隐喻观只注意到外显的比喻或者词汇化的隐喻是有着根本不同的。其次,隐喻具有系统性。他们认为隐喻不是个别的、随意地制造出来的,而是有系统的。不少看似孤立的隐喻,其实都是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形成某种结构化的隐喻群。再次,隐喻具有概念性。他们认为隐喻不光是语言的问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认为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人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都是以隐喻的方式建构和界定出来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是这三个结论中最最根本的。2.3概念隐喻的几种最常见类型2.3.1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指的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前提是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是在这个隐喻中,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各自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上文所举的Timeismoney是这个类型的隐喻。另外Lakoff和Johnson也举出了更为典型的argument概念,它包含四个主要成分Argumentisjourney.(言其过程)Argumentiswar.(言其方法和结果)Argumentiscontainer.(言其内容)Argumentsarebuilding.(言其质量的坚不可摧)……2.3.2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上面说的结构隐喻不同的是它不是通过一个概念来建构另一个概念,而是在同一概念内部,参照上下、内外、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例如:隐喻例句隐喻基础高兴是上难过是下I’minahighspirits.I’mfeelingdown.低垂时候的姿势通常与悲伤、压抑的感觉相随;直立时候的姿势则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有意识是上无意识是下Wakeup.Hesankintocoma.睡觉时候是躺下的醒时是直立的健康、存活是上疾病、死亡是下He’sintopshape.Hefellill.生重病是不得不躺下死了便永远躺下施控、施力是上受控、受力是下Hispowerrose.Heisundermycontrol.打斗中的优势方往往出于上方多是上少是下Myincomeroselastyear.Turntheheatdown.在容器中注入的液体越多,平面也就越高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HerosetothetopShefellinthestatus.地位和权利相关,权利最大的往往至高无上好是上坏是下Thingsarelookingup.It’sbeendownhilleversince.高兴、健康有生命的对人来说都是好的,往往都是最上方的有道德是上道德败坏是下Heishigh-minded.Iwouldn’tstooptothat.有道德的意思即行事皆符合社会认定标准,对社会而言是居于上方的理性是上感性是下Thediscussionfelltotheemotionallevel,butIraiseditbackuptotherationalplane.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将自己看作是高于并能控制动植物以及物理环境,这是因为只有人才具有理性。所以理性是上。2.3.3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这种隐喻简单来说就是将抽象的经验,比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视作离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通俗来讲,就是将抽象的经验具体化。例如,我们拿“通货膨胀”为例,将物价上涨的经验处理为实体,形成inflationisanentity(通货膨胀是实体)的本体隐喻。例如“Inflationislowingourstandardofliving”,也能说“Inflationisbackingusintocorner”。这类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一些:1.指称作用,如:Myfearofinsectsisdrivingmywifecrazy.2.量化作用,如:Thereissomuchhatredintheworld.3.确认事物某一方面作用,如:Theuglysideofhispersonalitycomesoutunderpressure.4.确定原因作用,如:Thepressureofhisresponsibilitiescausedhisbreakdown.5.确定目标、促动行为,如:Shesawgettingmarriedasthesolutiontoherproblem.3.意象和意象图式(Imagery&ImageSchema)兰盖克(Langacker)在他的《认知语法基础》中认为语言是由词到句的大小不同的语言单位组成的象征系统,每个单位都是由相互对应的两极(语音和语义)组成的象征单位。语义的形成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概念的形成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叫认知域,一个叫意象。认知域描写的是某个语义涉及的概念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知觉或者概念,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这些在之前的举例中我们已经了解过了。而兰盖克(Langacker)提出的意象指的是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境由于“识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于是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举汉语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a.姑姑送一只花猫给小莉。b.姑姑送给小莉一只花猫。其实客观情形都是姑姑把一只花猫送给了小莉,但是由于说话人观察的方式不同,凸显的部分不同,于是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图示:(G=姑姑,C=花猫,L=小莉)我们可以看出,图中的箭头表示“花猫”的转移路径,粗黑线代表凸显的部分,于是我们可以发现,a句强调的是花猫的转移路径,b句强调的是小莉对花猫的占有。同样地,我们来看兰盖克(Langacker)对enter,into,in三个词的述义作的意象分析:enter的意象图示,小圆圈为射体(tr),大圆圈为地标(lm),横轴为时间轴,纵轴为空间轴。into的意象图式in的意象图式有必要说明的是Langacker在意象分析中提出的这种分析图示过程并没有将其主动称为“意象”,顶多只是称其“图示”。而另外两个认知科学方面的专家Ungerer和Schmid则将其明确指称为“图式”或者“意象图式”,并将其定义为“来源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和Langacker一样,Ungerer和Schmid对over这个词也做了类似上面两张图的具体分析。a.flyoverthehouse.b.driveoverthebridge我们知道,a句中的射体是fly的施事,地标是house;b句中的射体是drive的施事,地标是bridge。这两例中的over都是动态意义,图中带箭头的虚线代表射体的运动路径。通过意象图式,我们发现a句中的射体和地标是没有接触关系的,b句中的射体和地标是有接触关系的。4.句法象似性(Iconicity)句法象似性的三种主要表现象似性原则包含两方面,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成分象似是语言结构的单位跟意义结构单位的对应;关系象似是语言单位之间跟意义单位间关系的对应。而下面主要探讨三种重要的相似——顺序象似、接近象似以及数量象似。4.3.1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Iconicity)即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以及概念时间顺序与语言描述的线性顺序相对应。我们分别举例来看:a.Heopenedthebottleandpouredhimselfaglassofwine.b.他跳上马骑走了。c.Sheclosedthewindowandtheyleft.动作的先后决定了语言的先后,反映了客观世界、认知和语言的一致性。4.3.2接近象似性(ProximityIconicity)即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这个原则被Givon称为“相邻原则”(theProximityPrinciple)。这样,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相邻的概念就容易快读被激活,从而缩短处理时间。其意义为“功能上、概念上或认知上更接近的实体在语码层面也放得更近”(Givon,1990),如:a1.我哥哥a2.我的哥哥*b1.我书包b2.我的书包a组中(1)和(2)都是合语法的名词短语,而b组中仅(2)可以说,这是因为a组中“我”和“哥哥”概念间的领属关系是不可让渡的,两者关系紧密,所以语言结构上“我”和“哥哥”也联系得紧密,所以“的”可以去掉;而b组中“
本文标题: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0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