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
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1为什么要学教育学(教育学的价值)案例一:金表的故事一个孩子的母亲因孩子把她刚买回来金表当成新鲜的玩具给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抢毙了。”这个母亲迷惑不解,老师对她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你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这个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后悔不迭。“补救的办法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金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钟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满足,说不定他还学会了修理呢。”案例设疑: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何在?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什么?案例分析引导:案例中的母亲与教师的差异在于教育策略,母亲是基于惩戒的教育,而教师则是基于引导和启发的教育。这种差异形成的知识背景是教师有深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等条件性知识。这种条件性知识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我们学这门课程的价值之一。案例二:四块糖的故事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了,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案例设疑:联系自己成长的经历,先假设你是其中的男生,你读书的校长可能会怎样对待处理你?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背后寓意着怎样的教育理念?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成长的经历,在这种反差中可以体验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是基于一种爱的引导,是用正强化替代传统的负强化的教育。教育理念的差异是教师素质差异的分水岭,是教师素养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案例三:两个分苹果的故事美国一位著名心理教育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3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3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一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信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各个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大又红,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红最大的那个,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是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我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大小小各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2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组,你们一人一块看谁修剪的又快又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和弟弟们比赛锄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拿第一。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案例设疑:两个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中包含着怎样的教育理念的差异?我们中国的母亲与哪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更贴近?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人格的发展有什么深层的影响?案例分析引导:两个母亲不同的教养方式包含着教育理念的差异,第一个母亲是是基于一种形式主义而忽略了人本有的天性的教育理念,而第二个母亲则是用良性的激励去倡导公平竞争的意识。中国的母亲与第一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更贴近,常常灌输“孔融让梨”的故事。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人格成长有一定负面作用,容易培养儿童人格的两面性,导致人格的伪善和分裂。分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抓住生活中孩子面临道德难题和利益冲突时,是激发孩子道德潜能发挥的时机。二、道德选择建立在孩子真心实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激发孩子的道德潜能。三、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应该是:指导孩子面对问题的思考方法,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代替孩子的分配分析和选择。四、创造机会帮助孩子会道德选择和行为的方法,从自己的经验和内心确立基本的道德标准。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3什么是教育(教育概述)案例一(重点案例):制度化教育是一种完美的教育形式?案例材料一:教育的悲哀——教育着别人,困惑着自己做了十二年教师了,天天在教育别的孩子,教育他们好好做人,教育他们热爱文学,教育他们如何应对高考,教育他们如何写好作文,教育他们……。总之,就是教育他们成为一个好学生。在课堂上试卷中都是所谓的最好。我们嘴里喊着以人为本,耳里灌输着尊重个性,手里写着培养创造,心里想着什么呢?儿子很小时,刚会蹒跚时,会朝着迎面走来的小小孩拥抱甚至亲吻时,儿子遇上的是对方家长惟恐躲避不及的训斥,那一瞬间,我在他很小很小时就看见了他眼中不解的失落。我想对他说:儿子,你可以尽情表达你的热爱。可我不能说,只有说:不许亲吻别的孩子。上小班了,他以为可以和所有的小朋友亲密接触,他会象吻我一样吻他的老师,叫他的老师妈妈,可很短暂,老师换了,老师会训斥他:不要粘着我。那一瞬间,我在他眼中看见了失望。我想说:儿子,爱你的老师,他会和妈妈一样爱你。可我不能说,只有说:不许亲吻老师。放假了,儿子自己去交了很多朋友,他会把自己最心爱的玩具送给别的小朋友,别人会说这孩子很傻,那一瞬间,我看见了他眼中的悲凉,真的是悲凉。因为我告诉他要懂得分享。可我再也不能说,只有说:不许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上中班了,儿子在和小朋友嬉戏时无意间推了别人的孩子,那个凶神恶刹的奶奶对我谩骂时,儿子吓的哭了,他说这是疯子,眼里满是恐惧。我想说:儿子,你只有在游戏中才可以得到更多的快乐。可我不能说,只有说:不要和小朋友有任何的身体接触。周日,去看爷爷奶奶,爷爷看着他用左手写字画画,训斥我说:必须搬过来,不要纵容他。儿子的眼里充满了疑惑。因为我告诉他,左手可以锻炼他的右脑,左手右手都可以用。于是,我告诉儿子:用右手,社会大多数人只接受右手写字。晚上,和儿子倾心地说着悄悄话,儿子说:老师太凶了,明天不想上学。我听着他有些颤抖的声音,我知道,他眼里满是害怕。我想说:儿子,老师不应该让你们只感觉到害怕,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我只有说:老师凶你们是为了你们好。回来路上,儿子说:小朋友去学英语了,长大后,我会没有本领的。儿子眼里充满了担忧。我知道那个孩子每次去学习都是哭着去哭着回来的,我想说:妈妈学了十几年英语至今没有任何用处,就是职称评定时通过了顺利晋级。我却说:儿子,你是要多学本领。很多很多,我每天随时会遇见周围人对我的训斥和指教,他们会说,要管教,要收拾,要束缚。我就很压抑很痛苦地承受别人对我的说教,我真想说:管教束缚收拾,那是对犯人。我想教育他的只是:健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向上每一天。可儿子是社会的人,他不能热情地去对每个人,他不能对那些像呵护瓷器和温室花朵一样长大的孩子有任何身体的接触,他必须把自己很多美好的天性扼杀了来面对社会。于是,我每天管教束缚训斥,当有一天儿子哭着说:妈妈,我有时控制不住怎么办?我难受极了。成人都能每天控制自己吗?我们不也有个性张扬的时候,我们不也有任性叛逆的时候,我们能做到每时每刻去控制自己吗?但这个环境却去要求一个不到五周岁的孩子去每时每刻控制自己,否则,他会几乎天天遭受责骂和训斥。我也会遭受别人的指责训斥甚至谩骂。而我面对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时,看见了亲历了:前几天,一个男同学没有做作业,我就用了很多责任和现状等道理去说服那个学生,忽然转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4头,看见那个近一米八的即将成人的孩子满面泪水,他说,很久以前就一直排斥语文,他真的不喜欢初中的语文老师所以就不喜欢语文。就不想做作业。我真想说:不喜欢就不喜欢,没必要强迫自己喜欢不喜欢的东西。可我不能说,我知道,学校的教育和家长的负担天天在我身后。于是,我就用了很多冠冕堂皇的话说服了那个学生,只到他自责的背影从我办公室消失,只到他发誓一定每次做作业。有一年,一个女生,她的钢琴到十级,有着绝对流利正宗的英语口语,每天为了学习从不去做操从不去上体育课,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我知道了,家长想让她成为一个很出挑的孩子,于是,很小就去接触各种所谓的熏陶和教育,要让她出国深造。可接触下来,我发现这个女孩子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她因为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就一直节食,后来有很深度的厌食症。她因为嫉妒自己的妹妹比她出色,她随时有杀她妹妹的念头。她因为想让更多的老师关注她,她会随时撒谎。当那个优秀能干的母亲来咨询高考志愿时,我给了她详细的回答。那时,我心中只在呐喊: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那一次,上课时,看着试卷上的题目:对于作者描述秋天的落叶,哪一个更恰当时?选项有:飘零、飘落、凋零、凋落。我就给学生强词夺理的述说了很多貌似恰当的理由说服了学生。那时,我心里真想告诉学生:想选哪个都行,都可以表示落叶。写作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思维,是一种陈诉,是一种宣泄,怎样都可以。昨天,看见学生一篇作文《那一天,我感觉到木偶的悲哀》,学生说,他们成了父母手中的傀儡,每天看着含辛茹苦的父母,只有压抑着自己的一切爱好和快乐,来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来面对无视人尊严的月考排名,来面对残无人道的高考。她说:那天,她知道了木偶的悲凉,她别无选择。我几乎潸然泪下。这就是将来我自己孩子的心境。更为悲哀的是那个孩子的父母也都身为人师,和我一个办公室,他们天天痛斥教育体制的同时也在天天无奈的完全以一个标准的很好的老师形象去教育别的孩子,而面对自己孩子的这样肺腑之言几乎痛哭。每天每天我都在这样的教育别人和被社会教育中挣扎着,而且为了孩子将来不被社会排斥就天天教育着自己的孩子,我也别无选择,我无法脱离束缚我的社会,我也无法让孩子躲避现实,只有前行了,孩子和我的生命都不能彩排,只有这一次。案例材料二:欲问:长期以来为什么谋求教育的“制度化”?通常的理由大抵是建立正常的“教”与“学”秩序以保证教育质量;进一步问:怎样算是“正常”的“教”与“学”秩序,唯有成套制度、密集规范确立的才是“正常”的秩序么?“制度化”所保证的,是什么教育质量?或谓“制度化教育”能造就人才,于是,又发生问题:以排他性的方式(即选择性、竞争性方式)选拔与培养少数人才在当代是否合乎时宜?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制度化教育”能否造就杰出人才?──这些都是当代国际教育舆论界就“制度化教育”提出的一连串问号。1.它以所谓“杰出人才论”为指导思想,是一种旨在造就与选拔杰出人才的教育体系,称为“英才教育”。或谓在教育不发达的时代,只能培养少数拔尖人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向越来越多的人开放,不是能够造就越来越多的杰出人才么?那么又有什么不好呢?2.以成套制度、密集规范构筑起来的封闭的教育壁垒,固然可以保证吸收一批较为优秀的学生,而在客观上排斥了这个体系以外为数众多的青年,分享这种教育机会。其中包括对已经受过一定正规教育的人重新回归正规教育体系接受高程度教育的限制。3.作为“英才教育”,虽不能说它绝对不能造就出杰出人才;然而,它的标准、尤其是它的实际后果表明,它实际上是把学习与文凭、文凭与就业资格、就业资格与社会地位等同起来,形成一种带等级特征的“学历社会”,强使人们从儿童时代开始爬没有尽头的作业-考试-升学阶梯。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54.对
本文标题:教育学原理基础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05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