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三坊七巷改造前后变化调查及其影响研究
龙源期刊网三坊七巷改造前后变化调查及其影响研究作者:罗莎莎陈郁青孙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0期摘要:文章介绍了福州三坊七巷改造前后变化,探讨了三坊七巷的保护和修建对福州的发展、古文化传承和海峡两岸旅游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建议。关键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一、三坊七巷概况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始建于西晋末年,唐宋以来逐渐成为福州城繁华的商业、文化中心,十条坊巷,以南后街为中轴线,呈“非”字型自北到南依次排列。“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今杨桥路)、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今吉庇路)。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历史传承的一个缩影,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不可丈量的历史厚度。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三坊七巷现状图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二、三坊七巷的历史演变(一)改造前——外在与内涵受到破坏在改造以前,三坊七巷基础设施落后,如卫生条件差,电线杂乱地纵横交错于坊巷之中。建筑破损严重,如多处建筑墙体出现腐蚀和脱落现象,路面的石板也被磨得坑坑洼洼,建筑内原本精致的家具与装饰物也失去了往日美丽的“容颜”。许多建筑年久失修,居民生活在脏乱不堪的空间里,使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文化内涵逐渐失去了光彩。其次,三坊七巷的平面空间受到挤压,工业仓储、行政办公用地的比例多达12%,位于南后街的福州水表厂(六层车间)、位于黄巷内的南街街道办事处、南街派出所、位于文儒坊的福州第三针织厂。并且,解放后新建的多层及高层建筑使三坊七巷整体视觉环境不断被压缩,4-9层的建筑占建筑总量的10.1%之多,严重影响了三坊七巷历史风貌。(二)改造中——保护与更新并重龙源期刊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发展经济的浪潮之下,对三坊七巷保护意识不足,造成三坊七巷内部分地块被占用、高楼林立、部分建筑破坏严重等恶劣现象,使得保护三坊七巷这一历史文脉迫在眉睫。2006年开始,福州市启动三坊七巷修复保护工程,在确定的范围内,全面实施保护。依据现状建设和遗存现状分别制定保护措施,对42个文保单位、挂牌保护民居以保存方式进行保护,保护面积为81.75亩,占总街区面积的14.7%,这些单位的保护和更新严格按照[1]“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则上不允许异地重建。对连片的、保留相对完整的民居和坊巷风貌地块,以修缮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控制。修缮的力度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以不触动和改变原建筑的结构为准,该类型保护范围总面积123亩,该类型地块是集中体现坊、巷风貌的主体,必须在沿街、巷立面等进行重点控制。对于保存质量状况不够好,但仍能体现原坊巷风貌特色的建筑或是与保护风貌基本相符的建筑采取装饰的方式进行保护和改善。该街区采用装饰的建筑主要集中在八一七路沿街、南后街及各坊巷口,装饰地块面积79亩。基础设施的改造,采用先进的地下工程,在不破坏街坊地面构材和形式的条件下,埋设供水、供电、电信、雨水、污水、燃气等管网。采用先进材料,尽快改造各民居建筑内部的电力、电信及供气管线,消除电线火灾隐患。配备先进的手提式泵消,消防用水以管道供水为主,结合园林配设必要的消防用水源。通过集中式地建设停车场解决居住和公共建筑(特别是旅游活动)的机动车停车要求。(三)改造后——重现往日魅力1、基础设施完善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三坊七巷不仅是历史文化街区,而且是城市休闲游憩空间,作为商业与文化结合的旅游景点,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环境能够给游客带来舒适的感受,改造后的三坊七巷内添加了休息亭、休息桌椅、公共厕所等,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并有环卫工定时清扫坊内卫生。整体环境变得干净明亮,空气清新,一改往日脏、乱、差、挤的旧貌。2、建筑和坊巷地块修缮力度大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保存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怀念历史、寻找失去记忆的空间。在原先高楼林立、平面受到挤压的地块将破坏古街道、坊巷的建筑拆除,按照历史上的格局对三坊七巷进行了恢复原貌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并对破坏严重的建筑加大修缮力度,尽量使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得以保存下来。3、商业价值的挖掘龙源期刊网三坊七巷的保护与发展是同时进行的,没有经济的发展,保护就失去了物质的基础,也就无从谈起可持续的发展。在对三坊七巷改造后,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南后街除了原三坊七巷老字号商铺,如:同利肉燕店、木金肉丸店、米家船裱褙店、立日有肉松店等,还出现了许多现代商业店铺,如星巴克咖啡、麦当劳、屈臣氏等,使南后街在保留部分老福州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了其打造成现代都市休闲文化商业街的潜力。4、旅游市场的兴起随着改造工作的展开和宣传力度的加大,三坊七巷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其悠久的历史、底蕴深厚的文化和宁静古朴的风貌对各地游客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来三坊七巷逛南后街、参观名人故居、欣赏明清古建筑的游客络绎不绝。改造后的南后街商业模式多元化,业态以咖啡、西餐、特色小吃、金银珠宝、传统手工艺品为主,三坊七巷也不再以居住功能为主,而是以参观游览为主,满足了游客多方面的需要。三、问卷调查分析为了解游客对于三坊七巷改造前后的看法,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此次问卷以三坊七巷游客为主要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内容有三坊七巷的特点、改造前后对比及建议,笔者先后向300人发出问卷调查,实收300份,有效问卷282份。游憩人当中男性女性比例基本相当,分别占48.97%、50.03%,其中,26.70%是福州本地人,73.29%是外地人,外地人中包括从外地来福州旅游、外地来福州求学工作探亲等各类人士。被问卷者主要以15至25岁的学生为主,其次还有建筑行业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高学历者及一般公司职员、附近居民。1、旅游吸引力丰富针对第六个问题“您认为三坊七巷吸引您的地方是(多选)”时,282人中共170人是因为三坊七巷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被吸引而来,占全选项的60.28%,较多与建筑独特及历史悠久而慕名而来的140人及147人,分别占49.64%及52.13%。有五人给出其他选项,并提出吸引点有名人故居、文化精华、人文内涵等方面。2、基础设施仍需改进可以看到,针对“您认为“三坊七巷”应该改进的服务/设施有哪些?(多选)”这样的问题时,显而易见的大部分人认为餐饮休闲场所应该适当降价,占所调查人中的67.02%,此外,所调查的282人中的109人认为公共厕所、垃圾箱等基础设施的数量应增加,占38.65%,分别有60、71、68人认为医疗救助站、不同年龄层的不同的代步工具、安全防范措施应有所增强,占21.28%、25.18%、24.11%。3、建筑古味失真龙源期刊网被问卷人在相关部门对三坊七巷的改造过程中,对其建筑的保护和原真性的保持不是很满意,大部分人认为三坊七巷加入太多现代元素,将古建筑翻新并在仅保持外观仿古的前提下使用现代材料现代构架对建筑重修这种做法使三坊七巷“失去古典感”。4、“城市名片”特殊性明显在被问到三坊七巷和其他古街是否有区别时,认为有区别及认为区别不明显的比例不相上下,分别为122人及133人,剩下27人认为没有区别,因此可得出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城市名片还是存在其唯一性和特殊性,仍然有一定区别于其他古街的特色。有效问卷282份中年龄层各有所不同,15至25岁人群居多,并且以学生为主,可以代表关于改造的最新观点。15至35岁人群占94%,是外出旅游观光的主要年龄层,并且能够给予一定客观建议及意见,使问卷调查具有一定代表性。四、三坊七巷影响研究(一)生命力和创造性并存的历史文脉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与记忆。作为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古街区是福州人民开拓、建设福州所留存下来的宝贵遗产。它从唐代开始就屹立在神奇的“有福之州”的土地上。三坊七巷对福州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形态、规划布局上,更体现在三坊七巷蕴含的文化精髓里面。三坊七巷是闽都文化的文脉重要代表,在这方圆40余公顷的土地上,出将入相,人杰地灵,它蕴含着福州城市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想象力,体现着福州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福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瑰宝。保护好三坊七巷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振兴福州地方经济,发扬福州地方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二)带动福州经济发展的两岸旅游新地标三坊七巷作为中国首家社区博物馆,正朝着5A景区发展,其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在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打造海峡两岸大旅游圈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三坊七巷打造的独特福州名片是海峡旅游的一条精品路线,它的形成不仅对于促进福州都市旅游产业的崛起起到关键作用,并且极大地提高了海峡两岸大旅游圈的层次,为海峡两岸大旅游圈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三坊七巷的文化旅游品牌效益凸显,随着政府加大修缮和投资力度,修复并开放了多个景点,近年来的旅游效益增长速度快,并带动周边商业的发展。(三)弘扬崇文重教传统三坊七巷在近代就涌现出了像沈葆桢、严复、林启、陈宝琛等一批福建近现代新式教育的奠基人,三坊七巷历来有崇文重教、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今年5月,福建师范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在福州市三坊七巷正式揭牌成立,可以借助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平台将课堂知龙源期刊网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文化产业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三坊七巷文化精髓的熏陶,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有促进作用。五、对三坊七巷发展的进一步探讨(一)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民俗文化是三坊七巷的众多独特吸引力之一,在保护和开发三坊七巷的过程中,对于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福州人民记忆中的南后街分布着很多对联铺、书坊、花灯铺,这里还涌现了油纸伞的工艺,但如今,由于花灯、油纸伞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复杂、费时,成本过高,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制作,笔者以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应该融入南后街现代商业的有机更新中,为那些技艺精湛的老艺人们传承手艺提供一席之地,这样既可以以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各地游客,又可以使这些工艺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二)开发提高游客参与度项目随着人们消费观念与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单纯参观游览的旅游项目已经满足不了游客“探新求异”的好奇心理,要使旅游景区保持活力与持续不断的客源,笔者以为应该开发诸如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坊巷寻宝等游客参与度高的旅游活动。前者,参与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既可以给游客新鲜的体验,又可以发掘有天赋的“学徒”,为这些濒临失传的工艺找到继承人。后者,可以开辟几条坊巷开展奇趣寻宝活动,迎合了好刺激、喜欢挑战的年轻游客的心理需求,在满足他们欣赏三坊七巷建筑、感受历史文化之余,也为这个古街区带来新的活力。(三)打造综合旅游文化景区三坊七巷的旅游主题应定位成“感受历史,体验文化”,除了明清古建筑、名人故居等景点,还可以规划出文化主题区域,开展各项独具福州特色的文化活三坊七巷分区布局图动,不仅让千里迢迢慕名前来的各地游客感受到三坊七巷不同于其他古街区的魅力,留下深刻印象,还可以让福州本土居民能时常体验到三坊七巷带给他们的惊喜与欢乐,使三坊七巷充满灵动的文化气息,保持活力。■参考文献[1]王运彬.档案馆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探讨——以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0(2):25-27.龙源期刊网[2]郝帅帅,袁书琪.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9(6):23-27.[3]罗建基,蒋乐琪.福州三坊七巷的游客感知研究[
本文标题:三坊七巷改造前后变化调查及其影响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0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