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数学建模-DNA序列分类模型-(终稿)
DNA序列分类模型摘要本文分析了已知类别的人工DNA序列的特征,建立了聚类分析延拓模型和马尔可夫模型,分别对未知类别的人工DNA序列和自然序列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效果选出了较优模型。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得到人工DNA序列的单个碱基丰度和不同碱基丰度之比等特征量,进而分析A、B两类的差异,得到合适的特征判定条件对未知类别的DNA序列进行分类。计算人工DNA序列的特征量,给出各序列的统计数据。其次用聚类分析延拓模型进行分类。用A、B两类具有明显差异的特征作为样品特征变量,得到欧式空间中表征编号1-20人工DNA序列的特征向量,计算两两之间的Lance和Williams距离进行相似性度量,逐步选择相似性较大的归为一类,同时不断更新类内的标准比较特征向量,对聚类方法进行延拓,最终得到类内差异小、类间差异大的A、B两类,建立了聚类分析延拓模型。再对选取的特征变量进行改进,提高模型的分类效果。最后,借助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等参数对改进模型的分类效果进行分析。再次用马尔可夫模型进行分类。将DNA序列看成是马尔可夫链,求出编号1-10和11-20人工DNA序列在已知当前碱基种类的条件下,下一个碱基出现任一种的概率,结果存入概率转移矩阵1和2,再利用矩阵1和2分别求出编号1-20中任一条DNA序列出现的概率,选择较大的一个作为该DNA序列的分类,建立马尔可夫模型。再进行与聚类分析延拓模型类似的改进和检验工作,然后对编号21-40人工DNA序列和182条自然序列进行分类,得到最终结果。最后,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一与模型二,选择聚类分析延拓模型作为最终模型,其分类结果作为最终结果,具体如下:编号21-40人工DNA序列中属于A类的样品编号为:22,23,25,27,29,30,34,35,36,37,39;属于B类的样品编号为:21,24,26,28,31,32,33,38,40。182条自然序列中,属于B类的样品编号为:7,10,12,22,23,24,26,28,30,34,43,48,50,54,57,65,75,76,80,84,85,86,92,98,103,107,110,114,116,119,121,122,123,127,128,129,130,131,137,138,140,142,143,144,146,151,156,159,161,162,163,166,168,170,173,174,175,179,180,181,182;其余为A类。关键词DNA序列分类聚类分析延拓法Lance和Williams距离马尔可夫法一、问题重述1.1题目背景(1)2000年6月,人类基因组计划中DNA全序列草图完成,预计2001年可以完成精确的全序列图,此后人类将拥有一本记录着自身生老病死及遗传进化的全部信息的“天书”。(2)这本“天书”是由4个字符A,T,C,G按一定顺序排成的无间隔的长约30亿的序列,除了这4个字符表示4种碱基以外,人们对它包含的“内容”知之甚少。因此,破译这部世界上最巨量信息的“天书”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任务之一。(3)为解读这部“天书”,首先要研究DNA全序列具有什么结构,以及由这4个字符排成的看似随机的序列中隐藏着什么规律,这也是生物信息学最重要的课题。1.2题目信息(1)DNA序列分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编码区是用于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片段,即由这4个字符组成的64种不同的3字符串,其中大多数用于编码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2)在不用于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片段中,A和T的含量特别多些,于是以某些碱基特别丰富作为特征去研究DNA序列的结构也取得了一些结果。(3)利用统计的方法还发现序列的某些片段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些发现说明DNA序列中存在着局部的和全局性的结构,充分发掘序列的结构对理解DNA全序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这项研究中最普通的思想是省略序列的某些细节,突出特征,然后将其表示成适当的数学对象。1.3题目要求(1)有20个已知类别的人工制造的DNA序列(见附件1),其中序列标号1—10为A类,11-20为B类。从中提取特征,构造分类方法,并用这些已知类别的序列,衡量所选分类方法是否足够好。(2)用(1)中的分类方法对另外20个未标明类别的人工序列(见附件1,标号21—40)进行分类,根据分类效果对方法不断完善,将得到的最终结果用序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标明它们的类别(A类或B类,无法分类的不写入)。要求详细描述所选的分类方法,给出计算程序。若论文中部分地使用了现成的分类方法,应将方法名称准确注明。(3)已知182个自然DNA序列(见附件2),它们都较长。同样用以上所选的分类方法对它们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效果对方法不断完善,像(2)中一样给出最终的分类结果。二、名词解释1.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编码区是指DNA上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片段,而非编码区不用于编码蛋白质。2.聚类分析:由已知数据,计算各个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的统计量。再根据某种准则(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等),使同一类内的差别较小,而类与类之间的差别较大,最终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的分类方法。其中,对样品所作的分类为Q-型聚类,对变量所作的分类为R-型聚类。3.相似性度量:对数值型数据而言,两个个体的相似度是指它们在欧氏空间中互相邻近的程度;而对分类型数据而言,两个个体的相似度与它们取值相同的属性的个数有关。4.样品:每个观察个体即每条DNA序列为一个样品。5.样品变量:每个样品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用不同的变量来表示,变量数等于特征数。6.碱基丰度:每条DNA序列中碱基A、G、C或T出现的频率。三、问题分析DNA序列分类问题要求在对DNA序列的一些规律和结构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从20个已知类别的人工制造的DNA序列中提取特征,构造分类方法,并用所选择的分类方法对其余未知类别的20个人工制造的DNA序列以及182个自然DNA序列进行分类。3.1建模目标的分析DNA序列分类是一个复杂的统计分析问题,数据量大,影响因素多,无法直接从20条已知类别的人工制造的DNA序列中提取出所有的有效特征,因此有必要对这20条DNA序列进行预处理。观察并分析数据预处理结果,归纳总结出A类和B类的有效特征,将其表示成适当的数学对象,并选择适当的分类方法,建立普遍意义下数学模型,再用得到的模型对其余未知类别的20个人工制造的DNA序列以及182个自然DNA序列进行分类。由题意,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保证分类结果具有以下特点:(1)类别间差异尽量大;(2)类别内差异尽量小;(3)样品能够尽可能的落入A、B范围,且只能落入其中的一个。3.2建模及求解方向1.分析已知类别的DNA序列1-20的结构,提取出相应的特征。主要的特征有:碱基的丰度、碱基或碱基序列的重复出现情况、碱基或碱基序列之间的相邻情况、不同碱基的丰度之比(如碱基A与碱基T的丰度之比)等。2.根据提取出的特征,选用合适的分类方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尝试以下方法建立模型:(1)根据聚类分析法,建立模型一。由题意,DNA序列分类属于对样品所做的分类,为Q-型聚类。首先引入样品变量,例如可选择碱基T的丰度、碱基G的丰度、碱基T与碱基G的丰度之比、碱基A与碱基T的丰度之比等。由已知数据,计算出每条已知类别的人工制造的DNA序列的各个样品变量值,存入向量中。根据相似性度量原理,计算20个样品两两之间的Lance和Williams距离,选择相距最远的两个样品(假设为样品3和样品16)分别作为A类和B类,再分别以样品3和样品16为标准点,通过分别计算样品3和样品16与其余18个样品之间的Lance和Williams距离,找出与其相距最近的一个样品(假设为样品1和样品18)归为一类。此时,新的标准点变为样品1与样品3的中点、样品16与样品18的中点。然后再以新的标准点为基准,分别找出与其相距最近的一个样品归为一类。逐步进行下去,直至20个样品被明显分成A、B两类。(2)根据马尔可夫法,建立模型二。以单个碱基为单位,分别统计编号1-10和编号11-20人工制造的已知类别的DNA序列中4种碱基出现的次数,再以相邻的两个碱基为单位(共16种组合情况),分别统计编号1-10和编号11-20的DNA序列中16种碱基对出现的次数。为满足大样本需求,将A类和B类中的10条DNA序列组合起来看作两个大样品,单个碱基或碱基对出现(不包括上一条链的末尾碱基与下一条链的初始碱基组合的情况)的次数为10条序列之和。由条件概率的思想,分别求出A类和B类大样品中在已知当前碱基种类(可以为A、G、C、T中任何一个)的条件下,下一个碱基分别为A、G、C、T的概率,存入两个矩阵1和2中。对于任何一条给定的DNA序列,可将其看作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说明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较大。用矩阵1和矩阵2分别求出这一事件发生(即形成当前DNA序列)的概率,若用矩阵1算出该编号的DNA序列出现的概率较大,则该编号的DNA序列属于A类,否则属于B类。3.模型的初步检验与改进。用编号1-20已知类别的序列,分别衡量模型一与模型二中所选方法是否足够好,不断改进,尽可能使1-20号DNA序列在所选分类方法下,所得结果与已知分类完全一致。改进时,对于聚类分析法,可以尝试改变样品变量的个数或者改变样品变量的组合方式;对于马尔可夫法,可以尝试引进中间变量,运用隐马尔可夫法求解。4.模型的进一步检验与完善。(1)用以上的得到的两种分类方法对编号20-40未知类别的人工序列、182个自然序列进行分类。(2)通过计算样品方差、均值等比较两种分类方法得到的分类结果与建模目标——类别间差异尽量大、类别内差异尽量小、样品能够尽可能的落入A、B范围,且只能落入其中的一个——的接近程度。(3)选择更接近建模目标的一种分类方法作为最终的分类方法,其分类结果即为最终结果。四、基本假设1.假设所给的DNA序列片段中没有断句和标点符号。2.假设具有特殊碱基的DNA序列中,特殊碱基可以剔除,其影响可以忽略。3.较长的182个自然序列与已知类别的20个样本序列具有共同的特征。4.假设给定的DNA序列均是从全序列中随机截取出来的,无法确定序列的起始位,无法从序列中辨认出氨基酸,所以,在对DNA序列分类时,从碱基层次上进行分类,而不是从氨基酸层次上分类。五、定义与符号说明in:各个样品中碱基i出现的数量,i为A、T、C或GiN:第i个样品的总碱基数目iF:各个样品中碱基i的丰度,i为A、T、C或Gix:各个样品的第i个特征变量ijf:各个样品中碱基i和碱基j的比值,i,j为A、T、C或GiY:第i个样品的特征向量ijd:向量iY和向量jY间的Lance和Williams距离p:特征向量的分量个数,即向量的维数k:特征向量的第k个分量n:样品的个数ikx:特征向量i的第k个分量maxd:不同向量代表的p维空间中任意两点间Lance和Williams距离的最大值mind:不同向量代表的p维空间中任意两点间Lance和Williams距离的最小值iy:聚类分析中i类的标准向量,i为A或B六、数据预处理1.A类和B类样品单个碱基丰度的计算用maTlab编写程序(见附件3),分别求出20条已知类别的人工制造的DNA序列中,4种碱基的丰度,绘出散点图如下:图6.1.1单个碱基丰度比较图分析上图可得,A类和B类DNA序列中碱基T和碱基G的丰度有明显差异,而碱基A和碱基C的丰度则比较接近。2.A类和B类样品不同碱基丰度之比的计算用matlab编写程序(见附件4),分别求出20条已知类别的人工制造的DNA序列中,不同碱基的丰度之比,包括TAf、CAf、GAf、CTf、GTf、GCf,绘出散点图如下:图6.1.2不同碱基丰度之比的比较图分析上图可得,A类和B类DNA序列中,碱基T与碱基A的丰度之比、碱基G与碱基A的丰度之比、碱基C与碱基T的丰度之比、碱基G与碱基T的丰度之比有明显差异,而碱基C与碱基A的丰度之比、碱基G与碱基C的丰度之比则比较接近。3.将编号1-40人工制造的DNA序列的中,碱基T的丰度、碱基G的丰度、碱
本文标题:数学建模-DNA序列分类模型-(终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10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