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1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一、中国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较多,著名的有: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孟子名轲,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3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3.老子和庄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4.墨子: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4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1)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2)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3)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4)强调学以致用。5.荀子: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1)荀子首倡性恶论。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2)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提倡:①长虑顾远。②积善成德。③培养德操。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3)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①有尊严有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④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6.董仲舒: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他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7.王充: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5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像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8.颜之推:颜之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9.韩愈: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6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10.胡瑷:胡瑷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认真备课,以身作则。(2)热爱学生,因材施教。(3)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4)注重实地考察。11.王安石: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12.朱熹(1130—1200)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在小学的基础上,7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晓之以致知格物及教悌之理。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13.王守仁(1472—1528)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①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②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8
本文标题:中外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1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