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比较研究张贺祺【摘要】:分配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察的重要内容。文章在简单回顾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也进行了梳理,并把二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关键词】:分配理论;分配原则;比较研究一、马克思的分配理论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内容丰富,既包括对分配理论的一般论述,又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性质的揭露和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一)对分配理论的一般论述——生产决定分配马克思关于分配理论的的论述涉及的是分配的内涵,决定分配方式的条件,分配的类型划分,分配与生产、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分配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等等。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地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同样地影响生产和交换。”马克思对生产和分配关系的阐述,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构成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1”“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生产工具的分配,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如果在考察生产时把包含在其中的这种分配撇开,生产显然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相反,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2”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第二个层面是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这一原理,他指出:“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二版,第二卷,第13页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文第二版,第二卷,第14页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3”此外,分配关系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历史上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要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些历史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实基础……资本主义的分配不同于各种由其他生产方式产生的分配方式,而每种分配形式,都会同它由此产生并且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形式一道消失。4”(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就是资本家阶级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理论。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马克思认为,构成资本主义社会骨架的是“三个并存的而又相互对立的阶级——雇佣工人、产业资本家、土地所有者。”而资本主义的分配,说到底就是产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该分配理论分配建立在马克思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批判的基础之上。这部分分配理论的基础仍然是劳动价值论,只不过在这里,劳动价值论表现为本质,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则是劳动价值论的表现形式。劳动价值论是本质的、抽象的,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理论则表现为这个本质和抽象的现象与具体。在资本主义社会,在萨伊看来,资本创造利润、土地产生地租、劳动取得工资。如果利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企业主收入表现为资本家的“工资”,这样,上述谬论又可以确切地归结为:“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时间被分割成为了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除了创造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外,还要创造其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劳动价值论成为对生产者支付报酬是否合理的衡量尺度,也深刻的揭示了剥削关系,而三位一体公式在这一点上却恰恰是为了掩盖剥削关系。(三)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预见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预见,可以细分为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和共产主义分配原则的预见。前者被人们概括为“按劳分配”;后者马克思自己明确指出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逻辑基础,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二是计划经济,三是没有商品经济,四是自由人自觉而主动地工作。简言之,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实施,要求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满足上述条件,人类社会才能实行马克思所说的、或曰“本来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后来,马克思在考察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状况和前景,特别是全面考察了法德等国家农民运动的状况后,发现实现按劳分配的逻辑基础不可能完全同时具备的,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8-999页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9页于是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期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第三种分配模式的设想。二、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一)斯密、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分配理论亚当斯密全部经济学思想的核心,斯密把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即从地租为生、以工资为生和利润为生这三种的收入。此三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并且认为,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李嘉图的分配理论在其理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被看作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导论部分就提到:“确立这种分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李嘉图研究分配问题,是同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的,他试图通过各阶级之间分配问题的研究,来确定最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条件。他的分配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作为基础,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全部产品价值视为是由劳动创造的,是社会上一切阶级收入的源泉。他继承了斯密的观点,认为工资、利润和地租是基本收入。但是他和斯密一样,忽视这些经济范畴所体现的生产关系,他比斯密更关心这些经济范畴的数量关系的分析。李嘉图的分配理论是以地租理论为核心的,他认为,只有弄清地租理论才能发现各种收入之间的变化趋势。工资在社会产品中所占的份额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影响利润的首要因素。李嘉图所揭示地租和利润的对立,是通过工资这一中间环节的。这种分配遵循“边际原则”和“剩余原则”。“边际原则”用来说明地租的决定和地租份额的变化,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地租被看作是土地这种生产要素的级差收益。“剩余原则”用来说明商品的价值在工资和利润之间的分配,它以“生存工资”理论为基础。5在此前提下,他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利润,利润的大小取决于社会财富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分配。此后的经济学家对分配理论的探究尽管立场不同,但都从李嘉图的学说中汲取了养分,如新古典经济学推广了“边际原则”,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则借鉴了“剩余原则”。(二)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影响最大的分配理论之一,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一书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他认为,劳动和资本(包括土地)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决定它们各自的产品价值,同时也就决定了它们各自所取得的收入。克拉克的工资理论主要运用的是静态分析,他是在没有任何经济扰动的情况下,在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人口、资本、技术、组织、消费倾向等)没5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58页有变化的条件下,经济自发力量对于财富生产和分配的决定所起的作用的分析。他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即厂商雇佣的最后一个工人所增加的产量——劳动的边际产品。在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人不变的条件下,当劳动的投人增加时,其所增加的产量开始以递增速度增加,到一定量后,由于每一单位劳动所分摊的机器设备、原料等逐渐减少,会出现技术供应不足。因此,如果继续增加劳动投入,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然少于前一单位劳动所生产的产品。这就是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他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解释了工资的长期水平,也适用于短期工资水平的确定。(三)马歇尔的均衡价格分配理论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创建的均衡价格分配理论在经济学分配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马歇尔认为,分配就是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割,他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工业组织”(企业家组织与管理工作)。收入以此被分为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四部分,分配的份额取决于各要素价格。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均衡价格,取决于各要素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的均衡。马歇尔将这种均衡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分配原则上,认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它的边际生产力和边际成本决定的。(四)库兹涅茨的分配理论库兹涅茨是经济史上第一位研究经济增长过程中分配长期变动趋势的经济学家。他经过对18个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实证资料的分析,得出了分配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或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并且他通过比较一些国家的横截面资料,得出的结论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比处于发展后期阶段的发达国家有更高的收入不平等。总之,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个人分配不均等变化遵循一种倒U轨迹。“倒U假说”提出后,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目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倒U假说”并不是一条铁律,经济增长与分配关系可以有多种组合。三、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比较由上述对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内容的概述可以看出,这两种分配理论虽然都论述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等分配形式,但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上是完全不同的。(一)研究目的不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关注的是一个经济体系的剥削程度,因此其分配理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从根本上是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服务的。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以资本主义私有制永恒存在为前提,其本质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因而理论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西方经济学者都企图证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土地和资本都按各自在生产中的贡献获得应有的报酬,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二)研究方法不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即从具体的经济现象出发去探求分配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把握分配的规律,再从抽象到具体,即在分配理论一般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生产关系下分配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侧重于运用数学工具,实证和定量的分析分配的各要素的权重和变化趋势。(三)价值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和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都试图以价值源泉为根据,说明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但两者的价值理论基础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的分配理论的价值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剩余价值论和按劳分配论,指明了收入的内涵和来源,解决了分配的内核。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的价值基础是效用价值论,认为劳动、资本、土地以及其他的物质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了效用和价值,因此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应该得到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所有者得到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这一理论在其框架内论证了资本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两种价值理论最大的分歧体现在对资本索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四)研究视角不同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从最本质的问题着手,揭示社会分配差距的原因;而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本身没有社会属性,偏重于对经济现象的表层描述和分析,着重研究如何分配,研究具体的分配方式。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从生产决定分配这一角度出发,探究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分配差距的因素。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劳动隶属于资本导致分配关系被扭曲,因而资本主义制度应当被否定;西方经济学者则将分配理论转化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其理论核心是研究生产要素的价
本文标题: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者的分配理论比较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27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