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路径探索
重庆邮电大学题目: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路径探索学院:思政教研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号:S131501002姓名:杜娟二O一四年一月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路径探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稳步创新”、“统筹发展”几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国企改革理论认识上不足,高层利益集团的重重阻挠,垄断行业坚冰难破等问题,面对新挑战,十八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提出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等决议,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之战打响了决胜性的一枪,为国有企业的进一步不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及引导。因此,国企改革如何乘风破浪、攻难克坚,加强理论认识,降低重重阻挠,破除垄断弊端迎来改革的新局面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关键词:国企改革;历程;新境况;应对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①国企改革历来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过程,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将直接关系着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能否进一步优化,人民群众能否更好地分享改革成果等一些列问题。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落幕,国企改革便顺利成章地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一、国企改革历史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序幕正式拉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着力发展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其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标。纵观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三十多年的改革历程,我国国企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初步探索期(1978-1991)这个阶段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扩大企业自主权。“搞活国营企业”成为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口号,其本质是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下,通过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搞活整个国民经济。在实际操作上,政府可给企业下放更多的权力,实行企业自留制度,并在制定生产计划、产品销售、利润分配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地自主权,使国有企业在发展生产、改善职工集体福利和奖励职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财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活力。但是这一阶段改革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企业激励机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1984年10月开始,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也开始转换。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对企业实行“放活式”探索。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之后国务院又颁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机制条例》,赋予企业十四项经营自主权。再后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企业法》进一步为国企经营模式的探索指明方向。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一阶段的力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多种激励机制,探索自主性国企改革模式的种种措施,并没有摆脱为国有企业困境,国企的发展更多的仍是由政府说了算。(二)稳步创新期(1992-2002)90年代开始是国企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阶段。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开始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力争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和发展的改革目标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及五中全会上确立下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公有制经济含义进行全新解释,提出了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根据十五大精神,1998年7月,中共中央大型企业工委正式成立。中央提出,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2010年前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至此,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全面稳步创新阶段。现在回头来看,上述“两步走”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甚至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国有企业异军突起,集体崛起,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第二大国”。①(三)统筹发展期(2003-现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统筹发展阶段是从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正式开始的,这一时期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国企的“退和出”问题。我们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这也是“国进民退”问题的基本背景。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在对竞争性国企和非竞争性国企的分类,将竞争性国企的进出问题和非竞争性国企的改革同时进行,克服国企“调头难”的难题,实现国企的统筹发展。“三十多年来,国企通过对内对外开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世界市场接轨、参与经济全球化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是中国国企改革的首要贡献。”②事实上,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国企进退得当,总体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根据这一要求,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会议经过表决,设立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一重要制度的诞生有效促进了中国国有企业的高数量、高质量崛起,中国国有企业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时期。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从此,国企改革有了更为强有力的制度支撑,进一步坚定了攻坚克难的步伐。二、国企改革的新境况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国内甚至国际瞩目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目前的国企改革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很多关系到核心利益的区域仍未真正触及,这些还需要中央和地方的进一步探索。①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J].理论探讨,2011(02).②张娜.国企改革需引向深入[J].中国经济时报,2012(12).就目前而言,国企改革遇到的新境况在笔者看来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部分人在改革中存在模糊认识科学的理论会对实践产生促进作用,面对国企改革,我们在理论认识上的科学与否、系统与否,将对改革的成败产生深远的影响。国企改革从最初的放权让利、两权分离、承包经营和转换经营机制到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30多年风雨兼程。尽管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怎样才能使国企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怎样抉择国家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等认识上始终有所争论,很显然这是对国企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国企改革的实质性意义认识不统一造成的。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指出了国家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一是涉及国家安全性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为社会服务的行业,二是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性企业。这样一来,就更进一步明细了我国国企改革的分工问题,深化改革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观点,这是我党对十六大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的充分肯定。我们必须肯定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颁发的都很及时,但目前很多改革措施却还不到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地方官员或企业管理层人员,对改革的认识还存在模糊印象,缺乏系统的认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既得利益者不断阻挠改革进程在以前的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职工认为自己手捧“铁饭碗”,有一种无比自豪的优越感。于是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心态,这种状态能继续维持下去,企业的工资照发不误,有关的福利保障一如既往,哪怕有再好的工作岗位诱惑他们,大部分人也是不愿放弃这种稳定安逸的工作”。①如此一来,那些高消耗低产出的企业改革将会面临很大的阻力。企业的管理层人员是一方面是国企盈利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也是推行改革的阻挠者。在改革的初期阶段,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他们既要忍受职工们喋喋不休的抱怨,又不得不面对政府的软压力,此时的他们便会迫切的希望改革,一方面为了改变现实的困境,另一方面想趁机成为企业真①王晓婷.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未来走向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7).正的负责人,拥有较多的自主管理权,而一旦得到较多的企业自主权,与此同时,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尚未得到建立,他们就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因为他们不希望对国企进行全面深人的改革,不赞成尽快建立平等的、有序的竞争环境,而是希望能保持这种改革到目前为止的无序状态,以便在这种无序中获取利益,因此,阻挠改革的进一步实施便成了理所当然。同样,政府的相关部门也是国企改革的既得利益者和阻力,因为随着国企改革的一步步展开,一系列措施开始实行,各个部门都能得到一定的经济管理权利,都有权对国企进行干预,都能从企业中或多或少地捞到好处,这样一来他们各自的既得利益就会被瓜分,这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于是,阻挠改革的恶性循环的怪圈在这里也建立了起来。总之,不管是企业的管理层还是政府的相关部门,他们推动了企业改革,可却也成了改革最现实的阻力,他们也因此成了中央下决心大力进行机构改革的原因。(三)垄断行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国有企业中,电力电信、金融、石油、水力占主要垄断地位。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的63.9%来自中移动、联通、电信和石油等6家企业。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更是以利润总额居于全年全球运营商首位,与之截然对比的是民间投资比例的弱势。“据2011年《民营经济内参》统计,民间投资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中只占14.8%,教育占13.3%,卫生、社会福利保障占12.8%,金融业占10.6%,水利、占7.6%”①。从这里可以看出垄断性的国企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是非常大的。我们要破除这种过高垄断的局面,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进人市场。“尽管专家关于垄断领域问题的表述角度不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垄断行业改革似乎一直处“零敲碎打”状态,缺乏总体目标和统筹考虑,缺乏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配套机制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垄断行业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②三、未来国企改革的应对措施国企改革虽然遇到了新的境况,对改革的成效及进程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就能尽快地将国有企业纳入良性发展轨道,①篙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思考[J].大众日报,2010(04).②宏观经济研究院“深化中央企业改革”课题组.对当前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评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7(09).将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一)强化认知,将改革理论融入实践改革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认识中去实践,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化对国企改革的认识。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要加大力度,全身心的投人,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和股份制的改革,强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国有经济中不合理的结构,转变企业经营发展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的能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竞争力,在各种有利的竞争环节中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从而推动国有资产的重组,寻求更为合理更未有效的方式解决政企不分等问题。新的理论在实践中将得到不断的检验、发展,在发展中取得成效,从而实现改革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最终找到企业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企业要主动接受社会各阶层的监督,树立国有
本文标题: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的路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5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