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最新-《小王子》原著与电影的差异化分析-精品
《小王子》原著与电影的差异化分析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作品。电影《小王子》由著名动画大师马克•奥斯本执导,一经上映便收获赞誉无数,尤其在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时更获得了完美而令人尊敬的好评。然而,电影也因改编力度过大而招致争议,饱受好莱坞商业片意识浓重、成人式说教痕迹明显的诟病。诚然,马克•奥斯本对文本《小王子》的改编可谓大刀阔斧,电影剧情一板一眼的起承转合透露出浓重的商业气息,但需要承认的是,基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视野和不同地域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存在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和解读方式。本文将立足于《小王子》原著与电影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一、主题的差异化呈现小说《小王子》讲述的是-612小行星上的小王子由于和他的玫瑰花闹别扭而赌气到其他星球游历的故事。书中飞行员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的历险过程,作者以孩童的视角表达了对空虚的成人世界的死板教条、师心自用和愚妄无知的鄙视与批判,透过狐狸对小王子的点化表达了对爱与责任的讴歌,通过描绘飞行员迫降广袤无垠的撒哈拉沙漠的际遇阐发对人类孤独寂寥、无依无靠的生存状态的忧思,具有极强的文化普适性。电影《小王子》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精华部分的同时深度刻画了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小女孩,并将小女孩与老飞行员之间的故事作为电影的主要故事线索将原著中小王子的故事穿插其中娓娓道来。电影中,小女孩这个人物角色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下自行其是、世俗无趣的成人世界的牺牲品,小小年纪便为考入名校而执行妈妈苛刻的人生计划,言谈举止丝毫不见小孩子的天真和感性。小女孩与老飞行员的偶然相识与相知促成了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颠覆性转变,最终回归儿童该有的快乐生活。电影中,小女孩的生活是导演着力刻画的部分,由这个人物形象所引发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教育问题和成人世界的盲目与僵化表明了电影的价值导向———对纯真诗意人生的追寻和回归自我的期盼。电影后半段,老飞行员病危,促成了小女孩在梦中走上寻找小王子的旅程。在这个童话式的梦幻世界里,小女孩在一个商人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将贪婪视为唯一立身准则的商业化的星球上找到了已经长大的小王子。小王子变成了他曾经最鄙弃的自以为是的、充满功利与现实的卑微清洁工,全然忘记了他曾经深爱的玫瑰花。被异化的小王子实质上是当今都市繁复的生活重压下逐渐功利化的人类个体的真实写照,如此情节推演表现了电影对现实社会的深切观照。小王子重拾童真是在小女孩的感化下实现的,而后小女孩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将商人企图用于发电的星星释放出来,这是一场小女孩与以商人为代表的、以摧毁美好事物换取利益的大人的斗争,小王子的故事又一次被淡化,小女孩的成长主题逐渐凸显,这场奇幻的旅程宛若一场成人礼般促成了小女孩整个身心的成长与升华。二、叙事重构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视觉艺术形式,其叙事手段具有单一的文本语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电影叙事主要依靠画面、配乐直击受众的视听系统而促使其获得直观明晰的审美感受。因此,一部拥有独特内涵与个性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必然建立于基于原著的叙事重构创作。电影《小王子》在原著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小女孩为中心的全新故事框架,以崭新的视觉观感打破了原著的固有模式,电影故事由原著中单纯的飞行员与小王子之间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变成了小女孩与飞行员、飞行员与小王子、小女孩与小王子之间的多线叙事结构,这种多重人物形象的叙事方式推进了基于社会现实的电影主线与原著虚幻世界的良好融合,不仅促成了文学原著内涵的具象化表达,更能引发受众深刻的反思。电影《小王子》借助于蒙太奇手法达成了电影主线与原著主线看似分离实则交融统一的叙事模式,这主要是透过对新的动画制作技术的应用来实现的。电影主创利用电脑三维动画与手动定格图像营造的迥异画面质感成功地表现出现实世界与童话世界的强烈反差电影运用以冷色调为主的电脑三维动画写实风格描绘以小女孩为代表的成人世界与工业文明,并辅以众多阴影渲染画面效果,更加鲜明地衬托了现实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以定格拍摄手绘纸模设计配以大量暖光创设以小王子为核心的童话世界的温暖明快的抚慰视觉效应和唯美的意境,实现了对原著中各种奇思妙想的高度还原。小王子的故事在小女孩的视角下被完整、立体地呈现,在画面营建的时空界限感中现实与童话两个世界在电影叙事过程中交替闪回,既与原著文本相映衬,又不失合理地交代了小女孩的成长故事,使原著中那些隐于文字的奴役与解放的内涵对比明晰地呈现出来的同时,又以小女孩的故事带出回归童心、学会成长的主题,透露出导演对社会现实的讽喻,令原著哲学凌驾于现实并扎根于现实,使电影呈现出强烈的文化隐喻性,含蓄地传达出深邃的寓意,如此安排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叙事重构案例。三、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嵌入电影《小王子》上映后,被众多评论家界定为好莱坞动画电影,主要原因在于电影的叙事角度、主题内涵在导演的大胆改编下与原著相去甚远,甚至毫不相干,电影的人物造型设计、场景设计、对白内容带有非常明显的好莱坞娱乐属性,原著弥漫的法式浪漫主义情怀在电影中冰消气化。不可否认,电影《小王子》的确具有浓重的好莱坞工业加工痕迹,且整部电影都透露着美国文化意识形态,但需要看到的是,文学作品改编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创意,且《小王子》原著的哀伤诗意的语言风格、发人深省的故事与奏鸣曲般的叙事结构对于改编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马克•奥斯本采用的举重若轻的戏中戏模式不仅成功地演绎了《小王子》这部文学经典的核心内涵,也透露了不同文化视角下的人们对这部经久不衰的法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与理解,使小王子的故事更具现实意义。相较于原著而言,电影《小王子》更加直观地解读了文本秘而不宣的寓言式表达,其昭然若揭的美国文化价值观的介入实质上是基于对时下社会热点问题与艺术审美的双重考量,以及对主流话语意识形态的特殊关注。电影中,小女孩在急功近利的专制母亲的掌控下丧失主体意识,成为一个理性得近乎不可思议的可怜且无助的孩子,这个人物形象没有名字作为异于他人的标志,因此其实际上是当下现实存在的虎妈狼爸苛刻教育下许多孩子的缩影。在与老飞行员的相处中,正是这位与现实的大人世界显得格格不入的奇怪老爷爷笔下充满奇幻意味的小王子的故事,与老爷爷乐园般的后院,促成小女孩回归童趣并逐渐积攒起冒险的决心,最终她在内心巨大的憧憬的触动和帮助老爷爷实现梦想的信念下开启了向未知的探险。在这两种生活状态下,小女孩始终追寻着自我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意义并逐渐凝聚成一股强大的个人英雄意识在探险过程中喷薄而出。小女孩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标准的美国文化中的个人英雄形象,也是马克•奥斯本立足于存在主义建构起来的好莱坞动画片的程式化形象,是对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成功渗透和强调。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充满忧思又不失浪漫的情怀叙写了小王子的故事,该文本透露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哲思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面对这部享誉世界的伟大文学作品,马克•奥斯本选择将原著与现实相融合的创新改编方式,为小王子的故事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审慎地倾注了时代变迁下人类社会的新认识与新需求,发出人类个体须重回纯真、摆脱世俗的呼喊,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孟凡墨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参考文献][1][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2]黄清.从文字到电影走入都市的小王子[].都市文化研究,201601.[3]赵瑞华.论电影《小王子》的改编策略[].电影文学,201617.
本文标题:最新-《小王子》原著与电影的差异化分析-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8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