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
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这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要求。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也蕴藏着无穷奥秘,而认识主体-学生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又充满了乐趣。这是建构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一、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思想引领——三维教学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我带领我们组的老师们实践了“三维教学”这一校本课程。何为三维教学呢?三维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其思想的核心是“生活的教育化、教育的立体化、教学的生活化”。生活、教学、教育三位一体是不可分割的。教学是生活的教学,教学起于生活显于课堂又终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资源库,教材仅是这个资源库中的一个例子,它如森林中的一棵树江河里的一掬水。因此,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生活处处是教材,教学也不应局限于课堂,社会就是大课堂;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以课本为案例教学生会生存、会求知、会做人、会健体、会审美;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推动社会的进步。生活是教育的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又是教育的归宿。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的远比在教室里学到的要多得多:家庭教育以耳濡目染为主要教育方式雕塑着孩子的习惯,社会教育以标本事例为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成长的方向,它们都是无意识教育,但它们对孩子的教育效果远远大于学校教育能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教育,它有学求知与学做人的双种任务,但学校教育中重教书轻育人的人多,甚至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管课上不管课下,更不用说校外了。生活是教育,教育是教师的生活也是学生的生活。教学不等于教育,教育包含教学,无论教育还是教学都不是单项的、平面的,教育和教学都是多边的多元的多层面的立体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目标的多元、教材的多样、方式的灵活,不要拘泥于课时课上课本教参,也不要拘泥于一时一地一人一事。课本是教材,学生是教材,老师是教材,生活是教材;教师是老师,同位是老师,人人都可以是老师,书籍是老师,生活是老师;听是学习,说是学习,读是学习,想是学习,做是最好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重视教材、教育、生活与人的有机结合,关注人的差异和学情基础,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和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理想等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效果。如果用三个维度解说的话,那“三维”就是指时、空、人三个维度。时间维度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点向课前课后延伸。空间维度指立足课堂向学校家庭社会拓展。人的维度指立足学情教材教情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活动。二、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实施策略——“三模块”运用行动体现思想,三维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有三个基本模块。这个基本模块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经验引入—学习探究—理性提升—个例验证。这也是所有学科都要面对的一个课堂总流程。1、运用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实现生活的教育化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又妙趣横生,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对旧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得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从感性认识入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情景。而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应用到处都是,实验器材也是到处都是:一张纸片、一个杯子、一只铅笔、一块橡皮,甚至人的手指都可以作为实验器材。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物理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对生活实例进行分析,才能发现有价值的一般性规律,才能从原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课堂教学的第一次飞跃。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走进生活,知觉激活。2、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实现教育的立体化学习探究,这是学生课堂获知的重要环节,主要有三种途径:阅读教材、演示或分组实验、媒体信息。阅读教材的要求是给出具体的阅读提纲:阅读什么内容、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演示或分组实验的要求是:效果明显、可见度大。媒体信息的要求是:抓住学生,体现直观。而在此过程中,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媒体信息,就要做到下面三点:(1)充分利用好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应用中的材料。物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联系实际的素材,如农民选种子、潜水艇的上浮、下沉就是对浮沉条件的应用;电铃、电话是磁效应的应用。这些鲜活的题材都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2)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STS、科学世界的内容。新教材(人教版)与以往教材相比增加了许多新栏目,如STS、阅读指导、探究科学世界等。其中“STS”和“科学世界”是很有特色的栏目,有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如纳米技术、超导现象,有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如温室效应、大气污染。这些素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主要资源,当然编入教材中的STS只是整体中的极少部分,有些内容也只作“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这就需要我们查阅资料作适当补充。(3)充分挖掘物理史、科技史的相关素材。伴随物理学和科技的发展,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有科学家的重大发现、重要发明,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法拉第发明的发电机;有科学家的趣闻轶事,如万有引力定律与苹果落地的故事、科拉顿跑失良机;有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伟人的名言、科学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发现过程。老师应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走出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狭隘思想,尽可能创造条件,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大家都知道教科书是重要的文字课程资源,但是,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文字课程资源。投影片、挂图、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课程资源素材。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了教育的立体化。3、回归生活,应用创新,实现教育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也是教学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课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就像泥水匠在工地里教徒弟盖房子,以盖一栋房子教会徒弟看图纸、打地基、砌墙、上梁、起脊、覆瓦。徒弟学会了盖一栋房子,就要尝试着盖第二栋房子,就要独立地盖第三栋房子;学会了盖一种房子,就能在盖房的实践中运用从师父那里学来的知识方法结合自己的盖房经验建造出另一种房子,建造出高楼大厦。建造出高楼大厦是应用盖房知识进行实践创新的结果,也是老泥水匠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此。当然课堂教学和学生真正生活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练习题时,题目素材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生活化的题目素材进行理想化、系统化加工,让学生通过训练,既能巩固知识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从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我要求学生用“惯性知识”去解释为什么一些农具在掉了头后在地上用力倒几下就可以按上了,为什么衣服上的灰尘拍一拍就掉了;或结合本节所学撰写科普小论文:如没有了摩擦,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或结合本单元所学出一期手抄报等,充分体现了教学起于生活显于课堂又终于生活的思想。新课标要求在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和一些实验的步骤要领记得很熟,但对概念与概念、规律与规律间的实质和原理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利用起来就感到无从下手来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对于电学规律、公式都记得十分熟悉,但因为没有理解好,也就会在处理问题时束手无策。因此在物理课堂上,就要特别的注重培养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多方面鼓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和一些生活现象。课后利用物理兴趣小组,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结合相关知识及经验进行发明创造,提高他们的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三、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的实践意义——教与学的转变“三模块”教学模式的运用,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使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让教与学有了如下五方面的转变:1、老师的教由“单一”传授向整合教学的转变物理学源于人们的生产实践,揭示的是自然规律,从生活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器材,加强物理教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的一条捷径。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中考试卷强化了学科本位,这就使广大教师平时教学中忽略了学科知识的整合,形成了“你教你的化学,我教我的物理,大家井水不犯河水”。最典型的事例是:以前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上“分子”的定义不相同,这使得学生无所适从。再如“声”的知识,物理中只讲声音的产生、传播、特征等内容,决不会联系到高科技中的声波杀手等知识。因为在物理教师眼里那是生物学的知识。学科本位僵化了科学知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着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并从中学习相关生活知识。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借助一把刻度尺,利用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找到河边的最短距离;讲“一些物理量的单位表示符号时常用英语单词的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实现与英语的统一。在学习“物质的组成”时,说起分子、原子、原子核时实现了与相近学科化学的统一;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引用了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实现了与语文的统一。在讲“参照物”时,用到了歌词“小小竹筏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在讲“乐音的三要素”时,用到了各种乐器,实现了与音乐的统一。在讲“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用到人耳的构造,实现与生物的统一。整合教学使得物理课堂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教师讲的有趣,学生学的有味,既开阔了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学生的思维、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向合作学习的转变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从身边的现象中去发现去学习,并也从中受到启示,找到相应规律。这种生活与课堂的交流是平等的。生生间、师生间可以交流学到的知识分享丰收的快乐,可以交流学习的方法取长补短,可以交流学习的思想体验和个性化的解读,也可以交流学习的困惑疑难与反对意见等。交流的形式不拘一格,如实物展演、书面呈现、个人讲解、质疑辩难等等。如:在讲“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师生一起在共同的游戏玩耍中或在学生间利用手边的文具作一些小实验中,潜移默化中理解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这样就把原来的“一言堂”变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总结的“多言堂”。使我们的物理课堂变成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乐园。3、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的学生转变为质疑挑战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余地,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而现在的物理课堂,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人。如在学习杠杆前,不少学生问到:力臂的概念是怎样建立的?为什么要这样建立?为什么不研究以下两种情况下的平衡?等等。再如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我在做演示实验前,并不急于告诉学生光由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的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同样也是让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虽然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并不一定都有科学性,但也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不正确,学生自己心服口服,既消除了疑虑,又掌握了新的知识。学生能够找出问题,并且敢于质疑“权威”的课本,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使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调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4、由学生原来机械的记忆转向自主探究的体验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注重探究的结果,更要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验。同时教师也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大家才会跃跃欲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有:我们在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人与自然界,人与知识相互作用的那个领域,以便在这个领域里用知识来鼓舞起他的精神。这里最主要的是,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用知识来鼓舞起人的精神――这就是说,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来。通向这样精神状态的途径,就是知识要
本文标题:让物理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93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