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诗歌散文 > 《长亭送别》教案完美版
《长亭送别》教案一、导入离别:离别,总是让人黯然神伤。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留下了多少离别的诗词歌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一首《雨霖铃》,曲尽了离愁别恨。(齐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是清秋,又见长亭,元代戏曲作家王实甫用戏文为我们演绎了离别时分的百转愁肠。现在,让我们共同学习《西厢记》节选《长亭送别》,一起走入主人公莺莺的情感世界。(幻灯片一)二、整体感知。1、剧情概括(结合教材50页注释):《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典范之作,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那么,它的剧情是怎样的呢?(幻灯片二)崔莺莺和张生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私下结为夫妻,使老妇人十分恼怒,拷问红娘严加追究。后来虽然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又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令张生“明朝便上朝取应去“。声称“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使崔张的爱情面临新的威胁和波折。“长亭送别”这折戏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莺莺送别时的心绪,为莺莺形象添上浓墨重彩一笔。2、本折戏剧情:本折戏按时间顺序描写了四个场景:㈠送别途中;㈡长亭饯别;㈢临行叮咛;㈣依依惜别。(幻灯片三)三、赏析品读:1、[端正好]①朗诵:一生读,师读,齐读。②描绘了哪些意象?表现了莺莺怎样的心情?明确:通过对碧云天、黄花地、南飞雁、霜林这些具有萧条、冷落特征的暮秋景物的描写,烘托出女主人公痛苦压抑、沉郁忧伤的心情。③关键词:“染”:动词,拟人化的词。真的有人去染霜林么?是主人公情感的融入。树林因有了秋霜,有了人的主观情感的变化才让树林被染醉了。补充: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作比。同样出现一个染字。毛泽东通过对壮丽、绚烂秋景描写,表现诗人主宰山河的壮志豪情。“醉”:人醉酒后脸红的情态,人格化的词。不是树林醉,而是人醉。沉醉于伤感悲凉的心境。“泪”:比喻。早晨阳光照射在树叶上露珠的闪烁、晶莹,如点点泪光。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④学生再读。2、[滚绣球]过渡语:[端正好]为全文奠定了一个感情基调。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融为一体,营造了黯然销魂的凄美意境,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下面,共同赏析[滚绣球],进一步感受主人公的内心世界。①朗诵:一生读,齐读。②读出什么感情?(出现最多的一个字)明确:“恨”:恨厮守之短恨无法挽留恨分别在即小结:重重离恨又有谁知?只有独自痛到形容憔悴,心如刀绞。相思能断肠,离别能心碎!四、自主探究。过渡语:[滚绣球]一支曲子让我们看到莺莺眼泪中饱含了“恨”,恨的是“离别之痛”。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朝天子、二煞、一煞三支曲子。自读本组的曲词,说出表达了莺莺内心怎样的情感?哪些文句表达这种感情?(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1、[朝天子]⑴朗读、点评、齐读。⑵长亭别宴上,莺莺心理发生什么变化?明确:怨1:名利世俗,正是它们拆鸳鸯在两下里——怨恨名利;怨恨功名,又不得不赶考,因为母亲“三辈不招白衣女婿”、“驳落呵休来见我”,怨2:对母亲的埋怨、不满⑶问题:莺莺怎样看待名利呢?明确:结合[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真是爱情自由,胜过一切名利、荣华富贵。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即对名利的怨恨和对母亲的埋怨。眼中含泪,杯中满泪。离别之宴也变得伤感无味。因为接下来就是分手在即的离别。2、[二煞](1)过渡语:宴终人散,莺莺和张生终于能互诉衷情了。离别就在眼前,她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呢?(齐读)(2)问题:读出了莺莺的什么感情?“停妻再娶妻”、“一春鱼雁无消息”、“金榜无各誓不归”、“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明确:忧1:担忧被抛弃。(补充:封建时代女子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社会根源。)结合[五煞]:“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持。”忧2:旅途劳顿。总结: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3、[一煞](1)读。(2)提问:写了那些意象,有什么特征?表达了怎样感情?明确:通过对青山疏林、青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这些萧瑟凄冷、衰败苍凉的深秋黄昏郊外景物的描写,渲染了女主人公当时不舍留恋、烦恼惆怅的心情。⑶关键词:“隔”、“遮蔽”:希望见到却又不能,动词的恰当运用。“无人语”、“听马嘶”:一片寂静之时传来马的嘶鸣,只听马叫而不见人,打破沉寂,撕裂了莺莺早已破碎的心。——无声有声相映衬。小结:和[端正好]曲子相比更加萧瑟、凄冷。衬托莺莺的凄凉、悲哀。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总结:展现莺莺目送张生渐行渐远的烦恼无尽、痛苦不堪。真乃“离愁渐远渐无穷”。4、总结:莺莺的这颗“离人泪”里,既有“合欢未已,离愁相继”的痛楚,又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的怨愤,还有“一春鱼雁无消息”的担忧,更有辞去别后“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限苦楚。点点滴滴离人泪,饱含了莺莺复杂而沉重的感情。五、感知人物形象。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具有叛逆思想的悲情女性。六、课外延伸。下面来欣赏一首摹写离别后相思的词(配乐渲染气氛):《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七、结语:本文是一次寻常的离别,既没有燕太子丹送荆轲的悲壮,也没有李陵送苏武的感伤,但却被人千古流传成为戏曲中的“秋思之祖”。正是这精美的曲词将离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凄美动人。课下请用同样方法欣赏本文其他曲词。教后反思本次公开课题目《长亭送别》,本文内容丰富,此次教学就“情景交融”手法做赏析,使学生掌握赏析方法。重点赏析开头结尾运用情景交融手法集中的五支曲词进行赏析。其中,前两支曲词教师引导共同赏析,其余三支放手给学生。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对这一手法有所理解并能掌握赏析课文。通过课后反思和听课教师的指点,现总结几点不足,争取在以后教学中有所改进。1、导入:以越剧视频不如用音乐渲染气氛,并较详细介绍《西厢记》整个剧本,有助于学生进入情境。2、既然选了情景交融这个点做赏析,那么要做得更充分,把情景交融和炼字结合起来,介绍学生学过的或比较熟悉的其他诗词炼字的技巧,从而真正的对语言文字的魅力产生兴趣。3、让学生把结尾一段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成散文。可以检查学生对情景是否有准确、深刻的理解。4、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些,把种种感情和莺莺的“离人泪”紧密结合,更有整体感。县教研员对新教师期望很大,所以,这次新教师公开课给了新教师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与之前的新教是汇报课、名师示范课结合起来,为新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展示机会和广阔的学习天地。新教师在如此宽松、有益的环境里,相信会成长得更快!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标题:《长亭送别》教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79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