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生姓名学号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专业地理科学题目常州的区域优势及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2010年6月区域经济学2摘要: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长江下游平原,东濒太湖,与上海、苏州、无锡相邻,距上海163公里,西与南京、镇江接壤,距南京103公里,除西部部分丘陵外,其余均为平原。在分析了常州区域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1区位优势常州位于美丽富饶的长三角地区,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相望,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空交通条件。1.1自然优势1.1.1自然条件常州位于江苏省南部,属于长江下游地区,北靠长江,南临太湖,濒临东海,属于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时多有梅雨发生,夏季炎热多雨,最高气温度常达35℃以上,冬季空气湿润,气候阴冷。1.1.2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优势常州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居全国前列。[1]常州宽广的平原圩区,土壤肥沃,河网密布,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植物、动物生长。1995年全境有可耕地面积366.9万亩,人均耕地1.1亩,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山区丘陵资源丰富,物产繁茂。常州还是全国重要的产茶区,金坛的茅山青峰、茅麓旗枪、方麓雀舌和雨花、银芽、红碎一号,溧阳的水西翠柏、南山寿眉、竹箦碧螺春等茶名闻全国,畅销国内外,金坛茅麓茶场还被定为国家级茶叶良种繁育场。工业资源优势山地构成的岩石,主要是石英砂岩、页岩、砾岩,其次为大理岩、花岗岩、玄武岩等,都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境内有小煤矿分布,如武进的卜弋、厚余煤矿,金坛的儒林、茅山煤矿,溧阳的上黄、竹箦煤矿。溧阳境内有少量的铁、铜、锰等矿产。区域经济学3旅游资源优势常州旅游资源丰富,孟城的斧劈石,棱角分明,有白色、黄色纹路,以其制作盆景,具有雄、秀、险之天然美,被誉为“孟河独秀”。丘陵山区的峰峦、怪石、奇洞,也为常州带来了秀丽的风光。青龙山的青龙、白虎两洞,怪石嶙峋,千姿百态;伍员山有“伍牙飞翠”之美称;茅山的三宫五观、九峰三十六洞更为这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运输业发展条件优势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老京沪铁路(常州站为特等站)、京杭大运河、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高速(常苏),常澄,锡宜等高速公路,以及江苏第2大机场,4E级民航常州奔牛国际机场,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此外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常州北站是沪宁线通过站中最大的车站,沪宁城际铁路常州站,以及总长近八十公里的城市高架快速内环路网和正在积极筹建的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也给常州的交通增添亮色。1.2人文优势1.2.1人口资源截止2008年末,户籍总人口为358.74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1.36万人,增长0.4%,其中男性180.01万人,占总人口的50.2%。作为全国第一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园区,常州高职基地被称为长三角的“银领摇篮”,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2万名。1.2.2历史基础与文化传统常州是一座具有两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底蕴深厚。常州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之誉。“常州今文经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和“孟河医派”饮誉全国。1.3经济优势常州工业经济起步较早,门类齐全,配套协作能力强,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明显,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曾经通过专业化协作配套,开辟了常州工业经济的辉煌。目前,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械、冶金、电子、纺织、服装等一批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区域经济学4常州现有戚墅堰经济开发区、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武进经济开发区,现有的工业基础雄厚,重点发展微电子、机电一体化、电子通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工程等产业。目前,常州全市沿江地区已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6个、4个专业特色园区和一批重点乡镇工业物业集中区。1.4外贸优势常州的外贸一般贸易居多,来料加工较少,常州的生产链、供应链都以国内为基础,市场潜力巨大。当代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之间的争锋,城市经济竞争力主要也是产业集群实力的表现。常州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点是要凝聚自己的特色,依托现有产业集群,抢抓国际资本大转移的战略机遇,与周边地区展开特色化经营、错位竞争。要以各级开发区为载体,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要发挥本地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优势,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将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集群竞争既是维持常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常州综合竞争实力的关键。2常州区域产业结构分析2.1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决定着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效果2.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3.高速的产业转换机制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4.平衡发展的产业结构是促进对外贸易结构改善的前提2.2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从常州GDP的构成比率图来看,常州三次产业的构成比率由1980年的21.5:62.7:15.8演变为1989年的18.9:59.8:21.3;常州三次产业增长的绝对值相差甚大,第二产业占有绝对的优势,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构成比率相差不大,常州的结构变化值为11%。[2]区域经济学51999年,常州三次产业的GDP构成为8.2:55.6:36.2,同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下降了10.4%和6%,第三产业则上升了15.9%。[3]综上可以看出,常州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都表现为下降趋势,第三产业逐步上升,第二产业相对稳定。3常州的区域优势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3.1对农业的影响3.1.1对农业的有利影响常州地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丰富。这种光温匹配、雨热同季,为常州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优越的资源条件。[4]全市水资源丰富,水面约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水资源总量为16.3亿㎡,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常州地处长三角核心位置,地理区位十分优越,交通运输十分便捷。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常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之一。由于人口数量增长,畜产品需求攀升。生活水平提高,畜产品需求增加。上海等大城市限产,畜产品市场空间加大。常州畜牧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产业。3.1.2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农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农常州GDP的构成比率010203040506070第一产业占GDP比第二产业占GDP比第三产业占GDP比198019891999区域经济学6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3.1.3对策探讨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继续坚持一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注重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3.2对第二产业的影响第二产业中,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有所提高。柴油机、DVD影碟机、微电机、东风12型机车、不饱和聚酯树脂、光亮铜杆、喷丝板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名列第一;装载机、中西文终端机、电子衡器、牛仔布、数控机床、铝包钢线、新型塑料、电线电缆、奥美拉唑等产品的产量在全国同行中居于领先地位,并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同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13%达到2001年的22%。[5]常州是一个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现代工业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常州的工业化水平较高,具备了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及产品。但总体来说,常州制造业产业和产品层次仍偏低。3.3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一、常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2002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为37.3%,常州市第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6.8%,比全省第三产业所占GDP比重低0.5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为280亿元,排名全省第六位。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4.4%上升至2002年的36.8%,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也由1978年的12.6写上升到了1999年的33.2%,产业竞争力和一、二、三次产业间的协调程度大大增强,[6]但对常州市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深人分析和研究,发现常州市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存在明显差距:1、总体规模持续扩大,相对比重继续提高2、服务业总量小,生产服务业绝对值低3、第三产业的排序仍为“二、三、一”的结构,未能形成有效突破4、第三产业的年均增速明显放缓5、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竟争力不强6、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优势远未充分显现二、常州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区域经济学7其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扶持政策,为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其二,加快企业改革和重组,培育市场主体,促进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其三,加大对服务业的投人,提高服务消费能力;其四,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实行公平市场准人制度;其五,依托发展沿江经济的历史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4.进一步优化常州产业结构的建议与对策(一)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科学有效的产业政策(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权市场,依靠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结论分析常州的区位优势,从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具体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常州的区位优势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对优化常州产业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由于本人经验有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指正。区域经济学8参考文献[1]曹希强[常州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44[2]李荣[苏锡常产业结构差异化分析].商业研究,2007,366,78[3]常州统计局.常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4]闫晓东[常州畜牧业的比较优势].江苏农村经济,2006,12,42-43[5]周航[常州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31-35[6]顾锦芳[常州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江苏工学院学报,2003,12,4,
本文标题:常州区域优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0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