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一散章静嘉张读书笔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梁启超,又任公,斋于饮冰室。由文首作者解释,这是一部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和价值的讲义。上追晚明,即清代学术的先河,下至民国十年,晚清学术之末,终始之间约三百年,故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说起来任公个人著作我之前读的不多,倒是在他列的国学入门书单指引下读过几本书。但这样一个在近代有重要地位的大学问家,不论因为学术影响或者政治原因及其他,我们大多在心里对他有些印象。学生梁实秋为任公写过一篇流传颇广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说任公上台讲课前第一句话是启超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说完眼睛上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真是谦逊而又自负的话。先生他博学强记,讲课旁征博引能大段地背书,有时候卡住停下来用手指敲打着自己的秃头,学生们都紧张地屏息,直到他随后又流利地背诵起来。更有趣的是,任公讲演到兴致高潮,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讲到《桃花扇》的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任公当一众学生涕泪交错不能自己,学生们也被引入情境,心有所悟。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任公在涕泪中又大笑了。我看到有学者讨论治学境界说过一段话,其大意为如果忽略体认自得的实践而空谈理论,那就无法掌握学问的真谛,而就学术实践而言,如果只是研究阐明,不能用切至的功夫去体认终究无法得起真髓。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才能有所得失,不作隔阂之论。我想梁任公定是有足够的学问境界,怀陈寅恪所言同情之了解,才有如此动人的魅力。所谓二流的学者看能力,一流的学者看胸怀,大致如此。《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起首一节为《反动与先驱》先由明代阳明学末流讲起,王学自形成起一代代支流颇多影响甚大,从学术发展规律上来说每一学问发展缘起都有其生气勃发开阔明朗的时候,而后学问思想形成稳定便趋于陈腐衰微。就阳明学来说因他有致良知谈心性的旗帜口号,吸取禅宗经验在格物致知外反求我心,便到了末期产生一大群不肯用功,不治学问的人,却持良知心性忝在阳明学门下,风气很坏。我想他们并非不知王守仁在悟出良知心性前有多少格致的功夫,只是庸儒无力深研罢了。所谓无事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虽然王学之末流学问没做好,但明清之际受此影响竟出了不少有品格的烈士。梁任公在《反动与先驱》中又提出,这种反动,不独儒学方面为然,即佛教徒方面也甚明显。宋、元、明三朝就像除禅宗无佛教,他举出三位大师即莲池、憨山、蕅益,他们提倡净土宗,有反禅宗精神。这涉及三朝佛教界主流禅宗的渊源,也有禅净之争的问题。禅净优劣本来很难说——我也不愿意说,但禅宗末流,参话头,背公案,陈陈相因,自欺欺人其实可厌,莲池所倡净宗,从极平实的地方立定,做极严肃的践履工夫。我觉得任公这一段分析是极有见地和洞察力的,禅宗末流,参话头,背公案,陈陈相因,自欺欺人其实可厌,就我的阅读了解,禅宗走向各种变化多样的打机锋辩论游戏,说是明心性求悟道,但宗下各派流的佛理根基与心性修短不同,难免有许多走向轻薄偏颇甚至自欺欺人。任公短短一句话批评准确深刻而有力,若非有全面的学识和总体上对学术史的把握能力,不能写的这么精辟独到。梁任公写到这一点对我很有提示,我对禅宗有些许简单了解,但总是理不清脉络。从历史的角度看禅宗后期发展,禅宗束书不观走向虚浮,净土便以实学原典这样根本的学问修持来做矫正。了解这一点很有助全面理解禅宗。而实学的意义如楼宇烈在宗教研究讲记中所说,没有深入佛学学理的研究是没有所谓顿悟的。书中梁任公用三章写了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很有趣地,梁任公引用佛家概念来叙说。佛说一切流转相,例分四期,曰生、住、异、灭。思潮之流转也正然,例分四期一、启蒙期,生;二、全盛期,住;三、全盛期,异;四、衰落期,灭。无论何国何时代之思潮,其发展变迁,多循斯轨。在这里任公论了一,清朝对儒生的政策,即分阶段地利用,高压,怀柔。二,科学的兴起与中止,即中国的八股,西方教会乱入皇室斗争而失败。科学发展失败的一个原因竟然是教会高层乱入政治斗争失败,这让我不禁对那陈腐的封建盛世什么都要卷入政治泥淖,产生一种巨大的失望。三,清初学派甚多而后转入考据一门,学风由蹈空转入实学,而封建高压和思想控制是主要原因。四,考据没落,社会政治各种乱事带来思想界异动。可以说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影响是本书中梁任公着力讨论的,而确实,这是个重要的问题。每朝的学问有每朝的特点,在封建社会集权下,学术被一种从上而下的干涉力影响,从来只有有限范围的自由。远者焚书坑儒然,独尊儒术亦然;近者,元朝蒙古族主中原,汉族知识分子毫无地位;满清治中国,拥兵入关,先屠后治。强兵虽得胜,无法治国便对知识分子先打压,打压不成而怀柔。统治时期更是各种高压黑暗政策,明史案,文字狱不忍说,修《四库》不异焚全书。清人考据学成就高,搞小学搞朴学搞古经,实在是无法做学术只能把精力总在别处。即使是沿脉络从上古各代梳理下来,清代学术有功力而小思想成就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然我们也看到学术的生命力在于,稍有自由空气,它便活跃起来。有一点很有趣,梁任公自己写学术史,而这一段自己也是史中人,公车上书,康梁变法。清末新气象潮流,梁启超办《时务报》,鼓吹革命,输入外国学说。梁任公的博学通识,全面的把握能力,精要的分析见解,洁雅的文字,都令人十分佩服。应该说大多数学者从自我学识到写作之间是有距离的,学术作品的写作又是另一个异于学术能力的事情。而就选《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来细读,梁任公实在高超!这本学术史的另一个特色之处是任公选写主要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万季野等,在这样的组织方式下由学者写了阳明学,经学,史学程朱等,更延伸到实践实用主义,科学曙光。这样写学术史很特别,写作方法大概取于史记纪传体。每章节都有一定的独立完整性,喜爱某个学者可以抽出单读,学术史有了一种精神传的味道。譬如写梨洲先生,任公笔力深邃,其治学路径,其学问成就,其人格德行,昭昭然。偶有间其语录,相得益彰,更显出任公学问厚积让人佩服。如写到阳明学传人孙夏峰时引出《夏峰语录》诸儒学问,皆有深造自得之处,故其生平各能了当一件大事。其间虽异同纷纭,辩论未已,我辈只宜持平心探讨,各取所长,不必代他人争是非胜负也。一有争是非求胜负之心,却无前人不相干,便是己私,便是浮气,此病关系殊不小。我觉得这诚求学问之心,太令人敬佩了,风格之高值得我辈学习。这些经由任公筛选的语录闪着古人思想的光芒,值得抄录以为座右铭。比如顾炎武之某虽学问浅陋,而胸中磊磊,绝无阉然媚世之习!在这些部分外,梁任公还录了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举有经学、校注古籍、史学和历算学等。读完此书,感到胸中磊磊然精神。我把这本学术史推荐给几个朋友,说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梁任公笔下学术为本,学人精神卓然突出,这高出一本学术史的价值之外。我想到梁启超本人,号饮冰室主人。所谓饮冰,含义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饮冰二字出自《庄子?人世间》,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余光中观饮冰室书斋说其室饮冰,其人犹热。这不需注释,忧国忧民,心急如焚,心怀阔大,前辈学人就是这样做的吧!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二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孙钦善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的改良主义者,1898年与康有为一起倡导维新,发动戊戌政变,二人并称康梁梁启超早年即热衷于史学的探讨,不时有论著发表。晚年在清华大学等校讲学,得以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写了不少学术著作,如《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其年代》等,成为著名的学者。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的学术著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与《清代学术概论》关系密切,实为姊妹篇。《清代学术概论》撰成于1920年10月,他本是梁启超与蒋方震《欧洲文艺复兴史》所做的序言,曾以《前清一代思想史之蜕变》为题,连载于1920年11、12月出刊的《改造杂志》3卷之3、4、5期。次年2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改为今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任教时所编的讲义,始撰于1923年冬,约于1925年春完成全书。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的四章,曾单独连载于1924年6月至9月出刊的《东方杂志》21卷之12、13、15至18各号。以全书出版的版本有1929年上海民智书局版、1932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版第17册、1936年中华书局单行本等。1983年朱维铮作了校注,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与《清代学术概论》合刊的《梁启超论清史二种》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实际是清代学术史,为述及清代学术的前因与后变,故首尾包括了三百年的时间。关于这一点,作者开宗明义,在本书开头就作了交代这部讲义,是要说明清朝一代学术变迁之大势及其在文化上所贡献的分量与价值。为什么题目不叫做清代学术呢?因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经开清学的先河,民国十来年,也可以算清学的结束和蜕化。把最近三百年认作学术史上一个时代的单位,似还适当,所以定名为《近三百年学术史》。今年是公历1923年。上溯到三百年前至1623年,为明天启三年,这部讲义就从那时候讲起。他还说明了此书与《清代学术概论》的关系我三年前曾做过一部《清代学术概论》。那部书的范围和这部讲义差不多,但材料和组织很有些不同。希望诸君预备一部当参考。这说明两书的宗旨和内容是差不多的,只是写法有所不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无作者自序,其写作宗旨可以从《清代学术概论》自序中间接了解到。《清代学术概论·第二自序》之二说久抱著《中国学术史》之志,迁延未成。此书既脱稿,诸朋好益相督责,谓当将清代以前学术一并论述,……于是决意为之,分为五部其一,先秦学术;其二,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玄学;其三,隋唐佛学;其四,宋明理学;其五,则清学也。由此可见,作者本想写五部构成序列的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为其中的一部。又之三说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独立著一书也,故其体例不自惬者甚多。既已成编,即复怠于改作,故不名曰《清代学术史》,而名曰《清代学术概论》,因著史不能若是之简陋也。五部完成后,当更改之耳。由此可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相对《清代学术概论》而言,实即更改之作的《清代学术史》,之所以不称《清代学术史》,盖因其他几代的学术史没有完成,没有并称的必要,而之所以以三百年学术史命名,前引该书开宗明义的话已经说明。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丰富、全面,前后两大部分,一纵一横,反映了清代学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和各个方面。全书共十六讲,前十二讲为纵的部分第一讲《反动与先驱》为楔子,分五点说明了明朝煞尾二三十年间学术界所发生的新现象,即舍空谈而趋实践,由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务虚的心学,向务实的考据学发展。第二讲至第四讲,分别为《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之上中下,就政治对学术的影响,分期历述清代学术的发展。上讲述清初期,包括顺治、康熙两朝。作者从清政府对汉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政策着眼,大概分了三期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约十年间,利用政策。第二期,顺治十一二年至康熙十年约十七八年间,高压政策。第三期,康熙十一二年后,怀柔政策。作者认为除第一期没有多大关系外,第二期的高压和第三期的怀柔,都对于当时学风很有影响,致使由前明遗老支配学界,倡经世致用、日趋于健实有条理的考证学,其时学术重要潮流,约有四支一、阎百诗若璩、胡东樵渭一派之经学,承顾炎武、黄宗羲之绪,直接开后来乾嘉学派;二、梅定九文鼎、王寅旭锡阐一派之历算书,承晚明利玛窦、徐光启之绪,作科学先锋;三、陆桴亭、陆稼书陇其一派之程朱学,在王学汉学之间,折衷过渡。四、颜习斋元、李刚主塨一派之实践学,完成前期对王学革命事业而进一步中讲述清中期乾嘉考证学,此期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但汉学派中也可以分出两个支派一曰吴派,二曰皖派。吴派以恵定宇栋为中心,以信古为标帜,我们叫它做‘纯汉学’;皖派以戴东原震为中心,以求是为标帜,我们叫它做‘考证学’。此外尚有扬州一派,领袖人物是焦里堂循、汪容甫中,他们研究的范围,比较
本文标题: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5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