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陶研论文之生活与教育在学校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好,有的却不尽人意,难道是天生的智力差距?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智力并不是决定因素,只能算众多因素中的小部分,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对影响学习的因素进行过一系列的分析:一.自觉的学习:“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陶行知由陶行知先生的话,不难知道,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自觉能使我们等凉凉的付出取得不等量的回报。爱因斯坦曾今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只有有了兴趣,才能有自觉。同样的,教育亦是如此,对于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眼中的兴趣似乎只有玩,那么如何把他们的这种兴趣发挥到极致,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去不断摸索探究的,将玩过渡到学习,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习知识。既可以使原来枯燥无味的的学习变为一种娱乐,也可以是学生在娱乐中更加喜欢学习。由于没有过多的教学经验,并且也才接触如此低年级的数学教学,我在一节练习课上曾经尝试过一种教学游戏,我是小老师,具体是:对与书本上出现的开放性题目,我不在是有一个学生提问,由我点名回答,而是,有学生做小老师,学生提问,并且有学生点名回答。这种游戏的尝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把已经开始对学习逝去注意力的学生有一次吸引回到课堂。新的放方法的尝试固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却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时间的限制,一节课如果全采用这种形式的话,那么本来就少的可怜的上课时间就更少了。所以如何去改进这种游戏,又成为了一种新的问题。当然除了以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教师自己本生也需要对学生有一个吸引力。“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不存在吸引力,那么,学生怎么可能在你的课上听你讲课的内容。那么,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呢?风趣幽默自然少不了,但是,经过这段时间的尝试,我发现了,一个老师做到风趣幽默问题不大,但是风趣幽默却又能够不怒自威,让学生在该笑是笑该学时学却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因为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所以,在幽默后总是不能及时的收住笑声,而是会保持很长的一段时间,这个问题成为了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有时候,课堂的笑声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吸收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在以后的作业过程中,每当做到类似的题目,总会想起,上次课堂,我因为这道相似的题目我笑过,所以我记得,这个就是我追求的最初效果。但是同样的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除了上述,因为才接触不能使他们及时停止的问题以外还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上次的作业评讲中,我们班有一个学生,将一道题目写成了小明的身高是128kg,我把他单独叫到讲台上,当着大家的面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以后啊,我报你的身高就叫128kg了,这时候全班都笑了,他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样大家都记住了这个错误,别人不会在犯,而他自己更是记忆深刻。但是,事后我自己仔细一想,要是今天那个学生不是很开朗,本来就很内向,那么我把他作为例子的话,会不会对其他的同学起了督促作用,而对他的作用却适得其反呢?反而会使得他因为这一次的问题,从此讨厌我,不喜欢我的课,进而不喜欢学习数学呢?同时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与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应从“学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趣和乐,做到趣中养德,乐中求智,使他们建立积极的、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而则会中方法实际上从幼儿园的教学中已经开始采用了,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每周都会给小朋友颁发小红花,以小红花来刺激小朋友之间的竞争意识,这个方法固然好,但是我却也存在一个疑问,这种奖励的发放,更本就没有办法做的平衡,所以,有的学生明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却总是没有收获,那么是否会把他的学习积极性给打消了呢?所以,在于发奖励的方面,我一直寻求这一种更好的方法,作为一个老师,我总是思考着,应该每天去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每天给学生一个鼓励的言语,每个礼拜都给每个学生发奖励,但是奖励的发放不能只是发放而已,我要对全班的同学说,我为什么要奖励这个同学,让每个去了解别人比我优秀在哪,我要去向他们学习,同时也让别人知道我自己优秀在哪,我需要继续保持,以此来激发同学间相互竞争的意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营造出优良的学习氛围。有了兴趣才有了学习的自觉,只有这种自觉发挥出来,才能在把学习变为生活的一种乐趣,才能真正的从学习中学到东西。二.生活即教育“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在教科书上,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冷冰冰的知识,对于这种冰冷的知识他们只会强行记忆,而不懂得真正的原因,以前,有人曾经说过忆苦思甜,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但是,却又局限所在,对于有限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可能能理解这种苦,但是只是理解,却不能体会,没有体会过的事情总无法牢记于心。这也就是现在教学中,有些动手课程往往比语数外这些理论课程成绩来的好的原因,因为在物理化学得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言而喻,但是为了可以做好实验,所以需要先学好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够完成实验。这样首先促成他们学习的动力,然后理论结合实验,实验体现理论,让他们的学习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较困难的课程反而比纯理论的知识来的简单。所以,语文数学外语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印象。就拿三年级数学:千克,这一单元来举例,如果很单纯的讲解一直菠萝重一千克,学生只能记住这个单位量叫一千克,而究竟一千克到底是多少重呢?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我问体育老师借来了实心球(小学的实心球标准是1kg),让每个学生拿了下尝试了下什么是一千克,同时,我又让学生带来了以前的2分钱的硬币,并且告诉他们这个硬币的重量就是1g,然后对此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原来g和kg的差别这么大。同样的,在这种接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实物教学的效果远比单纯的讲解来的效果要好,因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而且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才是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的东西,而不是要求学生为了考试而机械的去记忆一些知识内容。“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不难看出,现在的中国教育形式是,会想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却不会想,所以要么就是书呆子,要么就是只会苦做工。所以现在需要的教育就是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新时代学生。因此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是现在学校教育的大方向。但是除了学校教育以外,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推动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的效果体现的更加明显。“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学校无差生,生生皆可塑”的观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使青少年特别是“学困生”不断取得进步,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以此来推进国家的建设。
本文标题:陶研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5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