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今言殊课堂活动1、读下面的诗句,找出韵脚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离别情。一、汉语语音的变化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天姥连天向天横•先买公仓,收余以食亲•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彗星见于东方羽扇纶巾•万乘之国否极泰来•土蕃樊於期偏袒扼腕曰•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可以解燕国之患练习1、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⑥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⑩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二、汉语词语的演变——(1)词语的词形变化(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如:虎──老虎;鼠──老鼠;斧──斧头;兔──兔子(2)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如: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粹──纯粹(3)原来的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节词所替代。如: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二、汉语词语的演变——(2)词语的消长变化二、汉语词语的演变——(3)词语的替换变化现实中某类现象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而表达这种现象的词语发生了变化。(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残废”——“残疾”(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二、汉语词语的演变——(4)词语的引申变化(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2)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如“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闻”都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走”,本来指跑,如今指步行,行走(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爪牙”,古代指得力助手,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帮凶”练习1、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一般人自称晚辈王侯自称称师辈称朋友、尊长①仆,不才,不佞②小子,竖子③孤,孤家,寡人④子,夫子,先生⑤公,君,足下,丈人,大人三、语法的变化1、语序的变化2、句式的变化3、词类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置三、语法的变化——(1)语序的变化谓语前置例:(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特点: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谓语,把他放在主语之前。规律:常出现在感叹句。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疑问代词:何、谁、孰、安、胡、焉、奚、恶、曷)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如:A、微斯人也,吾谁与归?B、何以知之?C、子何恃而往?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宾语前置规律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莫、无)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如:A、彼不我恩也。B、莫我肯顾。C、忌不自信。C、未之有也。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此帮助,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宾)+之+(谓)”“(宾)+是+(谓)”如:A、何陋之有?B、何厌之有?C、何后之有?D、唯余马首是瞻。E、惟利是图。动词宾语前置的四种类型规律4固定句式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2、……何……之有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①王问:“何以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介词宾语前置(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语,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①余是以记之。②一言以蔽之。(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A、何以知之?B、未之有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弗之怠A、其间旦暮闻何物?B、君何以知燕王?C、莫之或止D、未之多见也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CAA、沛公安在?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C、唯才是举。D、尔何知?BA、城中皆不之觉。B、唯余马首是瞻。C、惟利是图。D、马之千里者D1.选出和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例句:何厌之有?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臣之客欲有求于我C.忌不自信D.客从外来,与座谈,问之客曰2.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定语分为领属性定语和修饰性定语两大类。在文言文中,能后置的定语,大都是修饰性定语。1、“中心语+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人马烧溺死者甚众。2、“中心语+之+定语”的形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3、“中心语+之+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4、用量词作定语大多数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A、吏二缚一人诣王。B、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选出下列各组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B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D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状语后置(介宾结构)2、文言文里,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词或动词的状语,常常放在形容词或动词的后边。如:A、火烈风猛,船往如箭。B、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C、则治之如所言。①尝射于家圃。——尝[于家圃]射②苛政猛于虎也。——苛政[于虎]猛也③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迁客骚人,多[于此]会。⑤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太守与客来[于此]饮。请翻译下列句子。1、下列句子按宾语前置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惟命是从。②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③何由知吾也?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⑤梁客辛垣衍安在?⑥狂者伤人,莫之怨也。A.①④/②⑥/③⑤B.①②⑥/④/③⑤C.①③④/②⑥/⑤D.①/②④⑥/③⑤A综合练习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句式不同的一项:A.噫!微斯人,吾谁与归?B.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D5、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并翻译:A、其人家有好女子者,多持女逃亡。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D、子何侍而往?E、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F、甚矣,汝之不惠。G、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定语后置)(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后置)(状语后置)翻译下列句子1、尔何知!4、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走。5、何以伐之?8、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9、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11、一言以蔽之12、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1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1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20、甚矣,吾衰也。三、语法的变化——(2)句式的变化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常翻译为“……(不)是……”。古代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它是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同时借助一些虚词来帮助判断。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提炼主干的话,都呈现“名词主语”+“名词谓语”的结构。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者”表停顿,“也”表判断。(1)……者,……也(2)……,……也。(3)……者,……(4)……者也。(5)“是······也”(6)“此······也”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5.用“非”“未”“弗”“无”“莫”“毋”等否定词表示判断。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1、为……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为……所……术怒攻布,为布所破3、……于……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4、……见……信而见疑5、……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忠而被谤7、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次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词类活用的概念1、一般动词2、名词作状语3、使动4、意动二、动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作使动三、形容词活用1、活用为名词2、活用为动词3、使动4、意动四、数词活用一、名词活用类型二、如何判别词类活用?1、划分句子成份,找出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定语。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代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副词、形容词充当2、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语法规则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如:左右欲刃相如名词占住了谓语的位置,可断定它活用为动词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大行不顾细谨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包括介词的宾语)。可观察其是否被定语修饰。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在句子中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前边可以附加数量词、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不能带宾语、补语,不受能愿动词或副词的修饰。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
本文标题:古今言殊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6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