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复习大纲
基础知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资源的有效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相对稀缺、绝对稀缺、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二、效用最大化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2、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三、劳动力市场1、收入循环模式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2、经济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一)劳动力和劳动参与率的概念1、劳动力:具有劳动力和就业要求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2、劳动参与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比率。(二)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1、女性劳参率的上升(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人口出生率下降、科学技术进步、家务劳效提高)2、老年人劳参率的下降(收入保障制度、养老保险计划)(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率假说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2、相同前提:成年男性不存在敏感反映二、劳动力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企业短期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1、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的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力的企业)2、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3、劳动力市场的性质:第一,是以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第二,等价交换第三,决定李劳动力市场价值——工资第四,是一种具有最高效率、消耗最低费用的最经济的形式(二)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局部分析、一般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二、工资形式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对应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称功能性收入分配。(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2、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小时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日工资制(货币工资=小时工资率×标准工作日小时数)周工资制(货币工资=日工资率×标准工作周日数)(二)福利支付方式(实物支付和延期支付)第四节就业与失业一、就业总量的决定就业三层含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社会劳动、有酬劳动)(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二)就业总量决定最低预期收益,就是该就业量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总需求水平。二、失业及其类型1、摩擦性失业正常性失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状态、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2、技术性失业(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造成的失业)解决方案:推行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4、季节性失业三、需求不足性失业(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反映是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和支付转移)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薪金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补贴(二)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1、最低劳动标准2、最低社会保障3、工会(三)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1、财政政策(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内容: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水平来调节经济措施: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2、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措施:调节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3、收入政策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第一: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第二:反映所调整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第三:高度稳定性第四:高度的权威性(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第一: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第二:指导劳动法的实施第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可以弥补劳动法律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基本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主要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性、互助性和补偿性)来实现)三、劳动法律渊源(一)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外在表现形式)(二)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规章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8、其他形式(雇佣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判例法四、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律制度构成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集体合同协商、订立、原则、履行、原则、检查)3、劳动标准制度(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管理制度8、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以何种手段实现和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实施、是实施劳动检查的职权划分和行为规则、监督检查范围一致)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劳动关系三基于劳动合同而建立的)(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关系)(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是现实形态、是权利和义务、是双务关系、具有强制性)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内容和客体)三、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一)企业战略的概念与特征(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二)企业环境的结构及特点(三)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外部环境的调研和预测)外部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主要方法)、获取书面信息、专题型调研)(四)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现有竞争对手分析、潜在竞争对手分析、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顾客力量的分析(消费群体分析、购买动机分析、消费承受能力)、供应商力量的分析(五)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政治法律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首要外部条件)、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二、企业分析(一)企业资源状况分析1、企业资源的概念(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2、企业资源分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无形资产)(二)企业能力分析1、能力的概念及内容(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基本活动(生产加工、成品储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支持活动(采购管理、技术开发、人力资源、企业基础设备管理)2、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3、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效率和效果)(三)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SWOT分析方法)(四)企业的战略选择1、总体战略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优:可减少竞争激烈程度和不确定性,有利于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规律缺:规模的不经济和企业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纵向发展(前向性一体化发展和后向性一体化发展)、多样化发展)稳定战略(适用于对战略环境的预测变化不大,而前期经营相当成功的企业)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2、一般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领先原则、全过程低成本原则、总成本最低原则、持久原则)差异化战略(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重点战略3、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新兴行业的战略(技术不确定、生产成本高、风险大)成熟行业的战略衰退行业的战略三、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与控制(一)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1、企业战略控制的特点(一般战略控制标准:成效标准和废弃标准)2、战略控制的基本要素(战略评价标准、实际成效、绩效评价)3、战略控制的方法(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第二节企业计划与决策一、科学决策的要求与方法(一)决策科学化的要求合理决策标准、有效信息系统、系统决策观念、科学决策程序、决策方法科学化(二)确定决策方法(量本利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三)风险性决策方法(收益矩阵、决策树(四要素:决策点、方案枝、状态节点和概念枝。绘制树形图、计算期望值、剪枝决策)、敏感性分析)(四)不确定决策方法(悲观决策标准、乐观系数决策标准、中庸决策标准、最小后悔决策标准、同等概念标准)二、企业经营计划(一)企业计划职能的作用和特点(作用:使决策目标具体化、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标准)(二)制订企业计划的原则(可行性与创造性、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稳定性与灵活性)(三)编制经营计划的方法(混动计划法、PDCA循环法、综合平衡法)(四)企业经营计划的目标管理1、目标管理的含义(特点:系统化、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更富于参与性、强调自我控制、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2、企业目标管理的实施(建立、实施、控制)第四节市场营销一、市场分析(一)市场营销的概念(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中心环节)(二)市场的概念及分类(按交换对象:商品市场、服务市场、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信息市场;按买方:消费者市场和组织市场)(三)消费者市场分析(为了个人消费而购买)1、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文化、社会、个人)2、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1)参与购买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2)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习惯性购买行为、化解不协调的购买行为、寻求多样化的购买行为、复杂的购买行为)(3)购买决策过程(引起需要、收集信息、评价方案、决定购买、买后行为)(四)组织市场分析1、组织市场的构成(产业市场、转卖者市场和政府市场)2、产业市场的购买行为(1)特点:数量少购买规模大、集中在少数地区、需求具有派生性、需求缺乏弹性、需求有较大的波动、专业人员购买、互惠、直接购买、往往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产业用品(2)产业购买的决策参与者采购中心五种人员(使用者、影响者、采购者、决定者、信息控制者)(3)产业购买者的购买类型(直接重购、修正重购、新购)(4)影响产业购买者决定的主要因素(环境、组织、人际、个人)(5)产业购买者购买过程的主要阶段(提出、确定、说明、物色、建议、供应商、选择订货程序、检查)二、市场营销管理过程(一)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二)选择目标市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市场定位)(三)设计市场营销组合(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四)执行和控制市场营销计划(营销控制主要有年度计划控制、盈利能力控制、效率控制和战略控制)三、市场营销策略(一)产品策略(产品组合策略、品牌与商标策略、包装策略、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服务策略)生命周期:投入期(快速掠取策略、缓慢掠取策略、快速渗透策略、缓慢渗透策略)成长期(改善、开拓、树立形象、增强渠道、适时降价)成熟期(市场改良、产品改良、市场营销组合改良)衰退期(维持策略、集中策略、收缩策略、放弃策略)(二)定价策略1、成本导向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盈亏平衡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2、需求导向定价法3、竞争导向定价法(随行就市定价法、密封投标定价法、心理定价策略)(三)分销策略1、销售渠道的概念2、销售渠道的设计(企业的实力是指企业的声誉、人力、财力和物力)(四)促销策略(广告、人员推销、营销推广、宣传)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一节个体心理与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复习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7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