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小结)考点的知识梳理1、概念(1)专制主义(君主专制):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掌政权,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体现的是君臣关系)(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2)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行的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历程(1)萌芽(战国):(2)确立(秦朝):①韩非子: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②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①中央:A、建立皇帝制度B、建立三公九卿制②地方:推广郡县制③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按时间顺序(3)、巩固(两汉):。(1)建立“中朝制”(内朝制)(2)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3)建立刺史制度(4)实行“郡国制”(5)实行“监察制”(6)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4)完善(隋唐):①建立了三省六部制②建立了科举制(5)加强(北宋):①建立了“二府三司制”②设置“参知政事”(6)发展(元朝)①实行行省制度②设置宣政院(7)强化(明朝):①废丞相,权分六部②建立内阁制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特务政治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⑤实行小规模的“改土归流”⑥实行八股取士(8)顶峰(清朝)①建立军机处②推行密折制③大兴文字狱④大规模“改土归流”⑤设立理藩院按主题要求(1)中央官制的演变①秦:三公九卿制②汉:内外朝制度③隋唐:三省六部制④宋:二府三司制⑤元:宣政院⑥明:废丞相;内阁制⑦清:军机处、理藩院(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①秦:推广郡县制②汉:郡国制③元:行省制度(3)监察制度的演变①秦:在中央由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②汉:A、中央: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B、地方:建立“刺史制度”③唐: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④宋:提点刑狱司狱专职监察各地刑狱⑤元: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⑥明:由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员评价①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②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4)选官制度的演变①汉:实行“察举制”②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③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5、特点(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人民的工具。6、本质7、内部存在的矛盾(1)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2)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8、作用积极影响:(前期为主)政治: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有效组织)文化:有利于各地区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延续与传播消极影响:(后期为主)①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②思想文化:专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发展。③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9、发展趋势(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2)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思想控制不断加强典型例题1、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B2、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B.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C.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D.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C3、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D5、五代时有一士族出身的官员将自家家谱卖与庶族同姓,大理寺判其有罪,并昭告天下:“五十年来,通谱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伦之主,亟为澄别,则滔滔之势将不可反矣。自今以后,如有此弊,传者、受者并当极法。”家谱变卖现象大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商品经济发达B.宗法制的崩溃C.科举制的实行D.士庶之分严格C6、“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D7、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范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B8、据《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枢密使的设立A.加强了宰相的权力B.沿袭唐宋五代制度C.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与“中书”互相依赖D9、《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汉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宰相没有地位B.外朝制约内朝C.内朝参与政事的决策D.皇权空前强化C10、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为解决这种“‘斑马式’的地方行政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①设立中朝②设置节度使③设立通判④实行推恩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④D11、某著作写到“……有的土官绝嗣,后继无人,或宗族争袭,就派流官接任;土官之间互相仇杀,被平定后,即派流官接任;有的土官犯罪,或反王朝被镇压后,以罪革职,改由流官充任;有的在土民向封建王朝申请‘改土归流’时,王朝以所谓从民之意,革除土官世袭,改为流官。”与材料所述相关的有①流官接任方式未被固定化②边疆政策的灵活性③加强了对蒙藏地区的统治④流官大规模出现于雍正年间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C12、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B13、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A1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C1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A材料一腐败普遍存在于每一个社会中。古代中国……一是通过道德教育,遏止人们尤其是官吏的贪欲……以清廉为荣、以贪墨为耻,是中国古代家训的重要内容……宋代清官包拯的家训,唯一的内容就是不允许为官的子孙贪赃枉法,若有贪赃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二是建立监督官吏的机构和严惩贪赃的法律……闻名于世的《唐律》中涉及严惩官吏腐败的条款甚多……(对于贪赃枉法者)最高刑罚可判至流放两千五百里。——《中国古代的反腐败》明代《大明律》规定犯“枉法赃”,官“八十贯,绞”,吏“一百二十贯,绞”……若是执法御史及督抚这类的“风宪官吏”犯赃,加二等治罪。犯赃官吏,官除名,吏罢役,永不叙用。——《朱元璋“重典治吏”与当代反腐败斗争》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反腐败机制的显著特点,比较唐、明两朝处理贪污腐败的异同。特点: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教育与国家的法律规范相结合同:建立了监督官吏的机构,颁布了严惩贪赃的法律;异:明朝对贪官污吏惩治的力度远比唐朝大国家权力的分布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官吏的任命基本以门第为标准,地方佐官由长官辟举,中央与地方在具体政务运作的层面上并未完全联结为一个整体。而到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贵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对帝国政治运作的影响力基本消退,就连此前皇室内部影响皇权运作的宗室、外戚、后宫、亲王甚至皇太子等力量,也基本从政治上淡出。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学标准和官职资历加以任命。中央与地方在各方面具有政务的运作中走向一体化,皇帝本人也走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的前台,“朝廷(皇帝与宰执为首)—州县—百姓”架构下的国家形态基本成型。变化: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影响逐渐消失(或“中央政府掌握任命选拔官员的全部权力”);官员选拔和任命标准由以门第到完全按照才学和官职资历;宋代形成成熟的官僚制度。(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成因: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科举制的形成。ありがとぅござぃます!
本文标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7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