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柴胡汤《伤寒论》吕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条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1],胸胁苦满[2],嘿嘿[3]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条文•血弱气尽,胰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5],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而紧者,与小柴胡汤。(266)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切)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4]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释:•[1]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患者自觉热时不寒,寒时不热,寒热交作,发无定时。•[2]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3]嘿嘿:心情不爽快的样子。•[4]煎:将液汁状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西汉扬雄《方言》卷七云:“凡有汁而干谓之煎。”•[5]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肝胆相连皆属木,脾胃相连皆属土,木本克土,木为高,土为下,因此邪在高位的肝胆,必然会影响到其下位的脾胃。仲景以此来解释少阳病喜呕的机制。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煎服法:•方后注云:“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所以用去滓再煎之法,乃因方中药物性味有寒、温之差,苦、甘、辛之异,功用又有祛邪与扶正的不同,煮后去滓再将药液加热浓缩,可使诸药气味醇和,寒热同行,攻补并施,作用于同一枢机,更好地起到和解作用。•《伤寒论》中采用煮后去滓再煎这一方法的,除小柴胡汤外,还有第103条的大柴胡汤、第147条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在“太阳病篇”讲到的第149条的半夏泻心汤、第157条的生姜泻心汤、第158条的甘草泻心汤、第161条的旋覆代赭汤等,共7个方剂。不过柴胡剂是和解半表半里之枢机的,泻心剂则是和解半上半下之枢机的。其他虽然也有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如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等,为什么不煮后去滓再煎呢?因为这些方剂不属于和解剂,药物的作用部位不在同一个枢机位点,而是寒热攻补各行其事。•小柴胡汤为仲景名方之一,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不仅可辨治外感病,更重要的是可应用于临床各科多系统内伤杂病,如辨证准确,常应手取效。不少医家或医者对此解释不一,观点各异,众说纷纭。•谈到小柴胡汤就会想到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证的表现。其主治证侯除了包含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三症外,还有四大主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语出《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首先,“但见一证便是”要确定是否属小柴胡汤证,或者是否有柴胡汤证。至于“一证”则必是能反映少阳证或柴胡证病机的少阳主证。若有则可按“但见一证便是”而选用小柴胡汤做基础。“不必悉具”是进一步肯定“但见一证便是”。因少阳病位属半表半里,禁汗、下而唯和解。故素有人称小柴胡汤为“和法之祖”。因此若见少阳主证,则非小柴胡汤不足以和解。尽管少阳证不局限于小柴胡汤一方,尚有其它五个方剂(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但这五方均以小柴胡汤作为基础方,可见小柴胡汤应用之广泛。•其次,“但见一证便是”并非只选小柴胡汤原方来治疗。由小柴胡汤的七个或然证,如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可以想到,虽然一病可有多证,一证也可出现在多个病中。但一病多证之中,必有主次之分,因少阳之为病,其所受之邪,不只一种,既可兼寒,也可因热,既可挟风,也可挟湿,既可动火,也可动水。关于动水之说,张琪教授提出小柴胡汤有疏利三焦水气的作用,一些周身浮肿兼见柴胡证时可加减应用。•小柴胡汤以其至和之法,成为主治少阳证不移之主方。又以和法之祖,而可•变通为调理它脏之通剂。学习条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有助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小柴胡汤。临证思路清晰,理法明了,方可圆通活用。•以经方为基础,有方的加减,变为方药的加减。•提出问题:为什么必须用或者但见一证便是,胸胁痛;寒、热、呕。禁用汗、吐、下。或必须合汗、下?
本文标题:13.小柴胡汤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89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