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适老性设计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适老性设计研究何凌华摘要:老旧小区的老龄化率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水平,老社区是城市养老建设的一处主“战场”,老社区如何适应“养老”的新要求是值得探究的问题。尤其在9073居家养老的国家政策背景下,提升老旧小区的适老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当前老旧小区在老年人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然后从绿地、道路、场地、设施四个方面提出了老旧小区在综合改造中的适老化对策。最后文章以北京双榆树社区为例,结合海淀区的综合改造,验证综合改造在老旧小区的适老性改造方面的实现程度。关键词:老旧小区环境改造适老性设计目前我国已确立的9073的养老体系,社区作为主要开展场所,其居住环境无疑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依托。建设于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老社区在中国社区发展史上独树一帜,至今仍有30年的使用寿命,它们在传承时代记忆的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程度高、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等困境。明确老社区居住环境弊病、寻找相应解决办法不仅契合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更可为社会养老模式的全面建立提供经验。1.背景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日渐难以负荷。面对紧迫的养老形势,我国提出了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的“9073”养老模式,即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学界多关注居家养老体系在新社区的建构,而忽视了老社区中的养老问题。老旧小区特指20世纪90年代以前(即1990年以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小区。由于建成年代早,建设标准和配套指标普遍偏低,房屋老化、配套不齐、绿化面积小、停车位不足等问题突出,同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小区内部存在着违章建筑、配套设施被挤占、市政设施无人修理等严重问题。当初的青壮年住户如今已步入老年,老龄化程度高的老旧小区同时面临着社区环境的适老性程度低、养老配套设施不足、老年人出行活动困难的老龄化问题。考虑到房屋质量与房屋本身的结构建造有很大关系,因此房屋自身的建筑改造不在本文的考虑范围内。同时,养老配套机构也在老旧小区存在用地、权属、经费等复杂因素,并且各地社区的养老机构配置千差万别,因此社区的养老机构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由于社区室外环境师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最重要元素,选择户外环境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对于老旧小区的改造有着实际的意义。本文重点在户外环境的各个方面探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中户外环境适老性改造的可能性以及设计方法。2.当前老旧小区室外环境在适老性方面的问题2.1绿化景观单一无趣老旧社区建筑大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位自建的房屋,建造阶段主要是我国城建观念相对滞后的时期,此时期多以功能性为主,缺少文化内涵规划,多数采用的是大一统的“苏联式”样式,缺少人性化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化的设计手法使得老社区的空间形式“千篇一律”,住宅楼前空间都是统一的条状空间,缺乏功能规划设计,这样的空间既缺乏美感又不利于使用,并且容易迷失。老年人身体机能消退,对外界的感知能力逐渐下降,千篇一律的社区环境不利于老年人对环境的识别。2.2道路安全性缺乏保障由于当时的交通环境影响,人们出行基本是以自行车和人行交通为主要交通工具,导致社区规划时空间局促,随着时代发展当时的规划理念已经不可能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汽车交通需求,社区内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和停车位匮乏的问题。狭窄的道路和人车混行的状况难以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更重要的是,私搭乱建、占地经营等不良的道路环境也增加了老旧小区的消防风险以及医疗救护风险。2.3场地活动混乱、缺乏无障碍处理老旧小区户外场地和活动设施严重不足,活动场地只能见缝插针,很多活动场地的场地处理并不符合老年人的活动需求,铺地材料凸凹不平,场地高差多变,很容易造成老年人的跌伤事故。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活动诉求也趋于多样:广场舞、大合唱等活动内容需要具有电源照明设施的硬地广场;空竹、毽子等健身运动需要相对隔离的动态活动场地;下棋、交流、休息需要具备遮阴条件的静态活动场地;带孩子的老人需要在儿童活动设施周边休憩。不同的活动内容对场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而老旧小区的场地多呈现混杂状态,这种高度混杂也导致相应的活动无法顺利开展,也导致了部分居民楼受到严重的噪声影响。除了场地的诉求外,缺乏无障碍设计是老旧小区场地的一大通病。大多数老旧小区的活动场所都没有无障碍设施,即使有些场地考虑了无障碍设计,也由于与老年人的出行轨迹不成体系,因此这些设计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2.4公共设施的设置不合理老旧小区公共设施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设施陈旧损坏、设施设置位置不当、设施配置不足等问题。一些健身器材的位置由于设置不当被常年闲置;路灯和楼道灯维护不利,配置不足使很多老旧小区都有“黑灯瞎火”的问题;标识标志的设置不当不清晰,使其形同虚设,失智老人极易走失。老旧小区由于老龄化程度高,较之普通小区需要更多更灵活的休憩设施,但一般的老旧小区休憩设施严重不足,老人只好自带凳子进行活动。据调查,实际上休憩设施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出行以及社区活动场地的使用。3.社区室外环境的适老性改造途径3.1绿地环境的改造与新建小区相比,成龄的树种和宽阔的遮阴环境是老旧小区的优势。但由于老旧小区多为行列式的排布方式,在景观环境的丰富性方面与新建小区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可以通过增加绿化植被的种类、丰富宅间小空间的景观设计、对宅间绿化环境再改造来实现。但在针对老年人社区改造的问题中,老旧小区除了在景观改造方面进行相应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绿地环境适老性的提升。3.1.1增加绿地自身的功能性:绿地环境应尽量发展其绿化功能的实用功效,增强绿化区域的可进入性,提高绿化植被的实用功能(遮阴、果实、防护等功能),并提供一定区域的自种植区,丰富老年人户外生活。在老旧小区中,增加果树类树种是丰富绿地功能的一种方法,果实类的树种可以提供给老人观赏、采摘的乐趣。在老旧小区总会遇到将绿化用地自行开垦为自种植用地的问题,因此在老旧小区的绿化改造方案时,应规划一定面积的自种植用地。这样即可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也同时将绿化环境转变为了有意义的治愈环境,从另一个角度延长了老年人的自理年限。图片1自种植区在老年活动中的意义资料来源:重视树种植被的选择:老旧小区中已种有较多的成年阔叶乔木,遮阴效果较好。在改造中,应注意阔叶乔木和活动场所的结合,为老人的活动创造充足的具有遮阴条件的硬地场所。同时,可采用浓密的乔、灌木和绿墙屏障对场地加以隔离,提供一个不受干扰空间,给老人以安全的感觉。在绿化中,可增加具有有良好辨识性的树种植被,果实、花朵、香气都可成为增强老年人归属辨识的标识,防止老年人迷失并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同时应注重绿地安全性的问题,移除不当植物,避免采用多刺、飞絮、有毒性果实的植物,避免老人的过敏及误伤。当不适宜植被无法避免时在植被上应有明显的标识提醒。表1:适老性户外环境中的适宜植物与不适宜植物资料来源:作者自绘3.2道路环境的改造老旧小区道路系统已成熟形成,人车分流的道路模式较难实现。在改造中,可通过道路管理、道路改造的方提高老年的出行安全。3.2.1街区式的规划布局:功能类植被遮阴类植被观赏类植被不适宜植被药用植被(银杏)高大落叶乔木(梧桐、国槐)四季花朵类(芍药、蔷薇、紫荆、牡丹)飞絮类植物(杨、柳、木棉)种植植被(蔬果)亲近类普通乔木(龙爪槐)果实类多刺类植物围合植被(灌木)藤蔓类(紫藤、爬山虎)芳香类(如金银花)有毒果实维持发扬老旧小区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的街区模式。经过研究在街区模式上,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的模式在适老性上要优于传统大街区、稀路网、宽马路的模式。小街区的路网模式使老年人能以更短的步行距离到达周边城市街道,使用公交、商店等城市服务设施。图片2大院式的规划布局对比街区式的规划布局资料来源:Petercalthorpe,杨保军.《TOD在中国-面向低碳城市的土地使用与交通规划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3.2.2增强安全性的机动车路设计方法:机动车道路应简洁流畅,方便救护车、消防车及轮椅通行。对于老旧小区,应清除阻碍道路通行的设施,拆除违建房屋,保障道路流畅。对与紧邻社区的城市道路,应按道路规范增设安全岛,保证老年人能够顺利穿过车行道路。主要社区道路应配置足够的夜间照明设施,并设有明显的交通标志。社区内的机动车路应限制车速,对于老旧小区还可以通过单行道设置来减少机动车的通行,必要时应设置减速带等设施来保障社区老年人的出行安全。3.2.3考虑老年人步行特征的步行路设计方法:步行路是老年人室外活动的重要通道。老旧小区人车分流的模式难以实现,当人车无法分流的时候可通过街道的线性、宽度、铺装、小品的设计处理,提高安全性。在综合改造中,步行道也应增设完备的夜间照明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无障碍设计是适老性步行空间改造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一些城市道路的人行道空间开始进行无障碍设计的改造,但无障碍空间不连续、不成系统,依然是老年人尤其是轮椅老的人出行障碍。在室内外场地和道路中有高差的地方都应设路缘坡道,同时应注意门槛等障碍物对老年人的影响,应进行抹坡改造。在改造中,步行道宽度尽量考虑轮椅使用者以及陪同者安全通行的要求。3.3场地环境的改造场地是老年人交往活动的主要空间,一般以硬地为主的较大活动空间为主,主要包括宅间场地、社区公园广场、健身场地、单元室外出入口。在改造中,室外适老性场地地形应平坦,坡度不应大于3%,自然环境良好,且要有无障碍设计,同时应重视场地的排水设施。3.3.1室外场地高差部分的处理对于室外高差部位的适老性配置非常重要,这一环节对于无障碍系统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坡道与平台是过度高差部位的重要空间。平台应设在坡道顶部和底部,坡道改变方向的的地方,平台需要满足轮椅转圈,长度不能少于1500mm。如果遇到坡度的变化,应设置宽50mm长同坡道宽度的彩色安全线。坡道两侧设连续扶手或护栏,扶手高度为900,设双层,下层扶手高度为650mm,坡道起止点的扶手端部宜水平延伸300mm。道边缘设边缘保护面层采用防滑、反光小、没有过密的拼组花纹,吸、渗水强的材质。图片3:坡面和平台的适老性设计尺寸建议资料来源:周燕珉,程晓青.《老年住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年4月3.3.2室外场地的动静分区老年人活动场地分为娱乐场地和休憩场地,布局宜动静分区。在改造中,应注重动态区域的地面平坦防滑,在场地外围提供绿荫和坐息处。静态区域可利用树荫、植被、廊道、建筑外缘平台形成坐息空间,动静两区保持适当距离避免相互干扰。同时,在社区室外环境中(尤其是单一化的宅间绿地)可多改造布局设置小规模空间,增强老年人活动的随意性。不论动态还是静态的区域,老年人活动场地都应该选择在向阳避风处,活动场地应有1/2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日照阴影线以外,并应配置适合老年人活动的设施。临水的活动场地应增设护栏、扶手。儿童游戏场地应增设考虑老年人的安全性的坐息空间。3.3.3场地铺地材质的选择场地的铺地应坚实、牢固、防滑、防摔。铺地应避免使用阳光照射下的产生反光的材质,采用吸、渗强的材质。同时为了老年人的步行安全,避免使用凸凹及过密的拼组花纹。在特殊区域应采用色彩鲜明的铺装来突出视觉感受。3.4室外配套设施的适老性室外配套设施的配置一直是老旧小区的短板。不足的休憩设施、性能不良的照明、布局不合理的标识指引都是老年人出行的障碍,缺乏特色的景观也无法激发老年人外出的热情。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背景下,完善社区室外配套设施,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点也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重点。3.4.1休憩设施休憩设施是适老性户外环境的重要设施,是鼓励老年人参与户外活动的必要条件,在适老性的环境下应该布置较多的休憩设施(座椅的提供可以是花池、树池等复合化的设施),提供老年人随时休息的场所。在公共活动场所周边、儿童娱乐活动场所周边、散步道、单元入口附近都应该配备一定数量的休憩座
本文标题:老龄化背景下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适老性设计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0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