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哥达纲领批判读书笔记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月至5月初,旨在表达他对即将合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同年5月5日,马克思将这一著作连同附信寄给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领导人之一威·白拉克,并请他转给爱森纳赫派的其他领导人阅读。马克思逝世后8年,恩格斯为了帮助德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科学的行动纲领,不顾德国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领导人的反对,于1891年将这一著作公开发表在德国党内的理论刊物《新时代》上,并写了一篇序言。同时发表的还有与这一著作直接有关的马克思于1875年5月5日给威·白拉克的信。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处于低潮。19世纪6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促使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工人阶级日益发展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拉萨尔任主席。拉萨尔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就可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力图把工人运动引上“国家社会主义”的轨道。他诬蔑农民是“反动的一帮”,反对工人和农民结成联盟。他还宣扬“铁的工资规律”等谬论,把资本主义特有的工资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化,说成是“自然规律”,从而为资本主义辩护,麻痹无产阶级的斗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可想而知,全德工人联合会不能适应先进工人的要求。1869年8月,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原则性的分歧,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在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领导下,在德国爱森纳赫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这个派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拉萨尔派,并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推翻贵族地主阶级的反动政治,实现德国的统一。德国工人运动由此形成了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两个对立的派别。进入70年代后,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使反动派感到惊慌,俾斯麦政府加紧了对工人运动的镇压。爱森纳赫派的地方组织遭到了封闭。拉萨尔派由于日益失去群众的信任,在1871年选举中遭到了失败。共同的逆境,促使两派都希望合并,以壮大力量。另外,这时德国已经统一,两派原来关于德国统一问题的策略分歧不复存在,两派的合并更有了现实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通过合并改变德国工人运动的分裂状态是必要的,对工人阶级有利,但合并要有原则,要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原则和纲领路线的基础上。可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没有认真地听取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匆忙与拉萨尔派协商合并。两派合并的纲领草案中采纳了拉萨尔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这个纲领草案时,十分气愤,认为它是一个“极其糟糕、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清算拉萨尔主义,教育爱森纳赫派,马克思于同年4—5月抱病写作了这一著作,不仅彻底地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以其一系列重大理论建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进行不调和斗争的典范。二、主要观点全书共分四章,在第一章里,马克思主义剖析了《哥达纲领》草案第一部分的五个条文,着重批判它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第一次阐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原理,并具体阐明了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首先,马克思批判“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力”都是超阶级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机会主义的空话。其次,马克思批判“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违背社会再生产原理和社会主义总产品分配原理的。对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不是不折不扣的分配,而是有折有扣的分配,即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六种扣除之后,再进行分配。第三,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原理,论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第四,马克思批判了分配决定论,阐明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分配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的变革依赖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要改变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第二章着重批判了拉萨尔关于“铁的工资规律”的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实质,阐明了工人阶级只有消灭雇佣劳动制度,才能摆脱贫困和被剥削的地位。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1.“铁的工资规律”是拉萨尔的捏造。2.“铁的工资规律”的理论根据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实质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真相。3.把“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为奋斗目标,是“真正令人气愤的退步”。第三章集中批判了拉萨尔关于“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1.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合作社,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2.无产阶级不能依靠国家帮助走向社会主义。第四章批判哥达纲领草案鼓吹建立“自由国家”等谬论,阐述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点:1.“自由国家”不是无产阶级的目的。2.国家不能离开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独立存在。3.在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三、我的看法2000年10月11日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时代相比,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现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营管理成了除资本、劳动力和土地之外的另两项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支出由体力为主变成了脑力为主。脑力劳动又可分为理论研究型、知识应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经营管理型等。在新世纪里,现代劳动的知识含量空前增大,劳动的创造性日益提高,脑力劳动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马克思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只有具备了相应的对象和资料之后才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是指仅仅靠劳动是不能创造财富的,财富的形成要求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相结合。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因此说资本和土地参与使用价值的创造,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是正确的,而说它们创造了价值是完全错误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智力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我觉得,应该答应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本文标题:《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16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