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新课标全国卷)
专题1记牢规律结论蛋白质、核酸的结构和功能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构成元素:主要由C、H、O、N四种元素构成,有些蛋白质还含有S、P。组成单位是氨基酸。(1)结构通式(2)结构特点: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属于α-氨基酸)。(3)种类:根据R基的不同,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20种;根据氨基酸能否在人和动物体内合成又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2.蛋白质的合成及水解过程氨基酸脱水缩合肽酶多肽缠绕折叠蛋白酶注:肽键的表达式:—NH—CO—;多肽与蛋白质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具有生物活性。蛋白质(空间结构)3.蛋白质分子组成结构具有多样性,导致其功能也具有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1)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以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其中氨基酸的排列次序变化多端是蛋白质多样性最主要的原因。(2)蛋白质的功能①构成功能(结构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②参与各种生命活动(功能蛋白):如酶——催化作用;血红蛋白、载体——运输功能;胰岛素、生长激素——调节作用;抗体、干扰素——免疫功能;糖蛋白——识别作用。4.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核酸包括DNA和RNA两类,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每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如下图所示)。(2)每个核酸分子是由几十个乃至上亿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核苷酸链。一般来说,DNA由两条核苷酸链构成,而RNA由一条核苷酸链构成,二者的对比见下表。核酸种类项目DNARNA化学组成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核糖含氮碱基无机酸磷酸磷酸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通常呈单链结构A、U、G、CA、T、G、C5.蛋白质的鉴定遇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紫色。其作用机理是Cu2+在碱性条件下,与肽键结合,生成紫色络合物。DNA的鉴定:甲基绿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将RNA染成红色。需注意:观察核酸在细胞内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1)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2)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分类通常只有一类主要分为mRNA、tRNA、rRNA三类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在不存在DNA的生物里是遗传物质;在存在DNA的生物里,辅助DNA完成功能存在位置(真核细胞)主要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糖类、脂质的种类和作用1.糖类分子都是由C、H、O三种元素构成的,是细胞主要的能源物质。(1)依水解情况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关系如图所示:(2)依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和非还原糖(如蔗糖、淀粉、纤维素等)。2.所有的脂质中都有C、H、O元素,有的脂质中还有N、P。根据功能,脂质可分为脂肪、磷脂、固醇类物质。3.还原糖的鉴定:利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的鉴定:脂肪遇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分别呈橘黄色或红色。水和无机盐的作用1.水是细胞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细胞中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是生化反应的介质。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例会影响新陈代谢,自由水比例上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相反,当自由水向结合水转化时,新陈代谢变缓慢。2.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形式存在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可概括为一个组成、三个维持:细胞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维持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的渗透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的成分细胞膜的成分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2.细胞的结构(1)与膜的关系: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细胞、线粒体和叶绿体内增大膜面积的结构依次是内质网、嵴和类囊体薄膜。(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3.细胞的功能(1)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同时也是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2)与细胞渗透作用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液泡。(3)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膜、核糖体和线粒体。(4)能体现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结构: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叶绿体。(5)与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间期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中心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高尔基体(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线粒体(整个时期提供能量)。(6)能产生水的细胞器及相应的生理作用:核糖体——氨基酸脱水缩合;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形成。(7)能够产生ATP的结构: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或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物膜之间的统一性1.在化学成分上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相似,都是由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但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2.在结构上(1)直接联系:在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外层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其网腔还与内外两层核膜之间的腔相通。(2)间接联系: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可以通过“小泡”实现相互转化。3.在功能上的联系(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注:分泌蛋白(如抗体)由吸附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如呼吸酶)由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合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方式比较项目跨膜运输非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吐和胞吞浓度高→低高→低低→高与浓度无关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囊泡与细胞膜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消耗举例水、脂溶性物质、乙醇、气体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氨基酸、K+等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大分子、颗粒物质的分泌与吞噬2.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渗透作用三要义:水、半、低→高。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须具备的条件:具有一层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一个处于外界溶液中的成熟植物细胞和外界溶液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它拥有两个溶液体系,即外界溶液和细胞液,同时具有类似于半透膜的结构即原生质层(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3.影响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因素内部因素: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部因素:与外界溶液浓度有关。质壁分离的条件:活细胞,具有细胞壁、大液泡、浓度差。质壁分离越明显,表明其吸水能力越强;利用一系列浓度梯度可测细胞液浓度,以此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能够使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的试剂:乙二醇、甘油、尿素、KNO3等溶液。注:50%的蔗糖溶液、15%的盐酸都能杀死细胞。细胞的有丝分裂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的控制中心——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了细胞的长大。(2)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针对的是连续分裂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以分裂完成作为起点和终点,先间期后分裂期,间期时间长,分裂期时间短。不同生物体的细胞周期长短不同;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细胞周期长短也存在差异,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1)间期:染色体复制。①染色体数目不变;②出现染色单体;③DNA数(2)分裂期前期:①染色质→染色体;②核膜消失、核仁解体;③出现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中期:①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中央;②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①着丝点分裂为二,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加倍);②染色体平均分成两组,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末期:①染色体→染色质;②核膜、核仁重新出现;③纺锤体消失;④细胞板出现,并扩展形成细胞壁。重点内容可按以下口诀记忆: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染色体、纺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后期:点裂(着丝点分裂)数加均两极;末期:两消、两现重开始。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比较项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点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中心粒在间期复制)末期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并由其扩展形成细胞壁,结果形成两个子细胞细胞膜从中部向凹陷,细胞质缢裂成两部分,结果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相同分裂过程基本相同;染色体变化规律相同;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4.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结构的数目变化(假设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DNA含量为2C)。时期比较间期前期后期子细胞染色体数目2N2N4N2NDNA数目2C→4C4C4C2C染色单体数目0→4N4N00着丝点数目2N2N4N2N脱氧核苷酸链数4C→8C8C8C4C有丝分裂曲线图(如下图)(实线表示有丝分裂中DNA数目的变化曲线;虚线表示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细胞的减数分裂1.概念的理解(1)范围:有性生殖的生物。(2)时期:在原始生殖细胞发展成为成熟的生殖细胞的过程中。(3)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4)过程: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染色体数目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是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染色体数目不变。(5)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的形成(2)卵细胞的形成(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像的识别(重点是前、中、后三个时期)方法: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以二倍体为例)第一步: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第二步: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第三步: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说明:该方法只适用于二倍体生物。若是处于分裂后期的细胞,应该看移向同一极的一套染色体中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根据染色体位置关系判断前期、中期、后期。前期散乱、中期排中、后期分开。3.动物受精过程受精的过程是指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为受精卵的过程。该过程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对生物的变异也有重要意义。细胞分化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实质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3.特点(1)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2)不可逆性(一般情况下,分化的细胞将不会再演变成原始的细胞)。(3)普遍性。4.结果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注:①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②通过细胞分化使细胞种类增多,但数量不变;③经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降低;④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和成熟的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再具有分裂能力。细胞的全能性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2.原因生物体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3.实现的条件在离体和适宜的条件下,分化的体细胞也能表达其全能性。4.表达的难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未分化的细胞>分化的细胞,其中受精卵的全能性
本文标题:高考生物知识点整理(新课标全国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2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