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第4章 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中外园林史临沂师范学院园林系霍宪起DepartmentofLandscapeArchitecture,LinyiNormalUniversityHuoXianqi临沂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0年4月第5章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一、中国园林体系完成的时代背景二、魏晋隋时期的皇家园林三、魏晋隋时期的寺观园林四、魏晋隋时期的私家园林三国时期疆域图西晋时期疆域图一、时代背景1、社会动荡,民生凋蔽220年东汉灭亡,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氏篡魏,建立晋。280年吴亡于晋,中国统一,史称西晋。西晋初,允许塞外少数民族移居中原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在律令、官制、兵制、税制方面作了改革,社会呈现短暂的安定景象。维系封建大帝国的地方小农经济基础并末完全恢复,庄园经济和豪强势力日益强大并转化为门阀士族。300年,爆发了“八王之乱”。流离失所的农民不堪残酷压榨而酿成“流民”起义。从304年匈奴族的刘渊起兵反晋开始,黄河流域完全陷入匈奴、羯、氐、羌、鲜卑少数民族豪酋混战的局面司马氏于317年建立东晋王朝。东晋维持了103年之后。南方相继为宋、齐、梁、陈4个政权更迭代兴,史称南朝,前后共169年。北方,五个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其中鲜卑族拓拔部的北魏势力最强大,于386年统一整个黄河流域,是为北朝,不久分裂为东魏和西魏,随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589年,隋文帝灭北周和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这一历时369年的分裂时期,中国又恢复大一统的局面。隋文帝定都长安,勤俭行事,在位24年,他为人好猜疑先废长子勇,立次子广,后来后悔而打算废广立勇。于是杨广杀史弑父而即帝位,这就是隋炀帝。隋炀帝性豪奢,一意孤行,不纳谏言。除去首都长安外,又以洛阳为东都,建显仁宫,开凿西苑。又山西太原和汾阳修建晋阳宫和汾阳宫。为了政治军事的需要,同时满足宫中奢侈糜烂生活,炀帝征发天下民工,开凿运河。隋炀帝几乎每年都要巡游他的出生地扬州,沿着大运河一路游山玩水。隋场帝北巡,接受突厥、吐谷浑人贡。征男丁修筑长城。接受西域诸国朝贡。南平林邑,东伐琉球,东征高丽,全军遭到覆没。隋炀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招致社会动荡,群雄蜂起反对暴政。后来李渊太原起兵,炀帝正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2、思想解放,文化多元动乱分裂时期,大一统局面的破坏影响到意识形态上的儒学独尊。人们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藐视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法和行为规范,向非正统的和外来的种种思潮探索人生的真谛。由于思想解放而带来了人性的觉醒,便成了这个时期文化活动的突出特点。东汉末,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因而滋长及时行乐的思想。魏晋之际,士族集团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斗争的手段是丰厚的贿赂与赏赐便或残酷的诛杀。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旦牵连政治斗争,则荣辱死生毫无保障。于是消极情绪与及时行乐的思想更有所发展并导致了行动上的多极倾向:或贪婪奢侈,或玩世不恭,或归隐田园,或皈依山门。西晋大官僚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的一段故事:武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赐恺,恺以示崇,祟视罢,以铁如意击之,命左右取来珊瑚树,高三四尺者六七株任恺挑选。士大夫知识分子之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号称“竹林七贤”的阮籍、嵇康、刘伶、向秀、阮咸、山涛、王戎是名士的代表人物。名士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寻求个性的解放。其行动则表现为饮酒、服食、狂狷、祟尚隐逸和寄情山水。饮酒可以暂时回避现实、麻醉自己。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狂喝滥饮甚至达到荒唐的程度,诸阮皆能饮酒,以大缸盛酒,围坐相向豪饮。时有群猪来饮,也全然不觉,与猪同饮。服食指吃五石散或寒石散,魏晋名士服食成风。这种药吃了之后浑身发热,需要到郊野地方去走动谓“行散”,因此而增加了他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世说新语》载,刘伶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说;“我以天地为房,以室为衣,诸君为何人我衣中?”为了自我解脱无非是想要暂时摆脱名教礼制的束缚。对于他们来说,最理想的精神寄托则莫过于置身到远离人事红尘的大自然环境之中。魏晋士人不满现实政治礼教束缚,对隐逸寄予憧憬,尤其崇尚那些远离朝堂而栖息田园山水的隐士。当时的名士有不少辞官为隐士,甚至终生不仕而为隐士,如阮籍、嵇康、陶渊明、顾恺之、谢灵运。伴随着对隐逸的崇尚,必然会产生无限向往大自然山水的情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人们普遍寄情山水的社会风尚。人们对老庄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的再认识。大自然山林环境正是脱离人事红尘的、自然而然状态的最高境界。玄学的返璞归真,佛家、道家的出世思想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之情。玄学家和名士们通过“清谈”论证现实社会的虚伪,只有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的大自然才是最纯真的。名士们这种寄情山水的思想基础,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征。佛教传入中原后,经短暂文化嫁接而为人民接受。在佛陀那里,人们处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中,承受着离别、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对众生来说,一切皆苦,一切皆空。即使延年益寿,最终不免一死,主张“无生”,追求超脱生死轮回,进入涅槃境界。道教假托先秦老庄道家,承袭三代巫术和秦汉神仙方术,吸收佛学经义而成。在人的肉体方面追求养生延年,得道成仙;在人的精神方面又主张出世,崇尚自然,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等。在纷纭复杂的社会思潮下,社会上逐渐形成游山玩水的风气,名士们都喜欢啸嗷于山际水畔。阮籍、嵇康一旦入山,便数日不归。东晋,江南一带的秀丽风景为人们所认识,游山玩水风气更盛。谢灵运为游山而自制登山木屐,雇工专门为他开路。陶渊明矢官隐居,虽然贫穷,亦“三宿水滨,乐饮川界”。士人也多以爱好山水,能鉴赏风景之美而自负。雕刻艺术、绘画艺术在魏晋时期亦有长足发展。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就是这一时期中西文化的产物。花鸟鱼、山水画开始涌现,人物画、神仙佛像壁画渐次繁荣,人才辈出,如卫协、顾恺之、王羲之对当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革故推新的影响,同时对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也有重大影响由于上述原因,大自然摆脱了儒家“君子比德”的单纯功利,伦理附会,以本来面目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与大自然的自我谐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于是,有关自然山水的艺术领域大为开拓,对大自然的审美鉴赏取代了过去所持的神秘、伦理和功利的态度,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山水诗文大量涌现。山水诗文追求自然恬谈、情景交融的纯美风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山水诗、画促进了园林的大开发,山水园林和山水风景区的发展则更为显著,尤其佛道之教,虽然筚路蓝缕,开发风景名胜之工却最大。寺观园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园林体系的最终完成。3、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魏晋六朝长期处于动乱年代,而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对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巳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接至惟—的功能。游赏的内容主要是追求视觉景观美的享受,虽然已有迹象通过景观美来激发人们的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尚处在简单、祖浅的状态。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代表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祟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十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倾向,开后世文人园林即山水写意园林的先河。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从此,中国园林形成了皇家、寺观、私家、陵寝等四大园林类型并行不悖的鼎立局面,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园林的规划由粗放方式转变为细致精密的设计,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二、皇家园林1、邺城园林邺城始筑于齐桓公时,战国时期是魏国城池。魏文候曾派西门豹治邺,变荒原为鱼米之乡。东汉末为袁绍割据,官渡之战后,为曹操夺取。曹操以许昌为“行都”,而经营邺都城池。曹操代汉后,定都洛阳,邺城仍为五都之一。后赵、前燕、东魏、北齐皆定都邺,成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邺都园林魏晋时期独领风骚。邺城遗址东西3公里,南北2.2公里。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宫城的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全城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南段建衙署。用干道划分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区,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西郊漳河穿城而过,供应居住区的生活用水,另外开凿长明沟引漳河之水穿过城北,解决宫苑的用水问题。曹魏邺城平面图2、铜雀园铜雀园长3里,宽2里。园内修筑铜雀、金虎、冰井三台,台上设有精美的朱雀、凤凰等雕塑品;铜雀台居中,高10丈,金凤在南.冰虎在北,各8丈,宛若山峰耸峙。每台殿阁百十间,三台之间以可升降的阁道相连。冰井台有许多井,深15丈,可存储冰块、粮食或其他贵重物资。金虎台遗址长方形,南北长约120米,东西约70余米,高约9米。台基的夯土上部有厚约70厘米至80厘米的半瓦砾层。铜雀园毗邻宫城,已初具“大内御苑”规模。引园外之水从铜雀台、金凤台之间穿人,园内凿有湖池,有鱼池塘,兰渚、石濑和钓台等。建筑物周围树林环绕,花果飘香,开阔之地生长着大片竹林和葡萄树。可见,铜雀园已具备生活、休憩、游览和观赏等多种功能。3、仙都苑(北齐)仙都苑位于南邺城西南。仙都苑周围数十里,苑墙设三个门,四个观。苑中用土堆筑为五座山,象征五岳。五岳之间,引来漳河之水分流为四渎---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汇为大池,又叫大海。整个水系通行舟船的水程达二十五里。建有万岁楼于水中央。北海之中建有密作堂,是一座用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多层建筑物。北海附近还有贫儿村,仿效城市贫民居住区的景观。仙都苑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乃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苑内的各种建筑物名称形象丰富,如像贫儿村摹仿民间的村肆、密作堂宛若水上飘浮的厅堂、城堡类似园中的城池等等。这些,在皇家园林的历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北齐邺城平面图4、洛阳园林皇家园林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洛阳遭受劫难。面对一片残破凄凉的景象,曹操只好暂时移都许昌,但仍不放弃洛阳城市的恢复建设工作。操死后,其子曹丕篡汉登帝位,定都洛阳,继续在东汉的旧址上修复和新建官苑、城池。其后,司马氏篡魏,建立西晋王朝,仍以洛阳为首都,城市、宫苑多沿曹魏旧制,新的建树不多。魏文帝黄初元年,初营洛阳宫,帝居北宫,以建始殿作为大朝正殿。到魏明帝时,洛阳开始大规模的宫苑建设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内城中央的南半部纵贯着一条南北向的主要干道——铜驼大街,大街以北为政府机构所在的衙署区,衙署北面为宫城,后为华林园,已邻近于内城北墙了。干道——衙署——宫城——苑自南而北构成城市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是皇居之所在,政治活动的中心。它利用建筑群的布局和建筑体型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完整的空间序列,来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这个城市的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内城以外为外廓城,构成宫城、内城、外城三套城垣的形制。外城大部分为居民坊里。北魏洛阳恢复了魏、晋时的供水设施而且更加完善。因此,内城清流萦回,绿荫夹道,外城河渠通畅,环境十分优美。水渠不仅接济宫廷苑园,并且引流人私宅、寺观,为造园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因而城市园林十分兴盛,北魏洛阳平面图5、芳林园曹魏明帝重新建芳林园,这是当时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园的西北面以各色文石堆筑为土石山——景阳山,山上广种松竹。东南面的池陂引来毅水绕过主要殿堂之前而形成完整的体系,创设各种水景,提供舟行浏览之便,这样的人为地貌基础显
本文标题:第4章 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194632 .html